《为什么要读金克木》的阅读答案
金克木是著名的“燕园四老”之一(另三位是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老固老矣,却是老当益壮老而弥坚,文章写得一发不可收,直到去世前一个多月还给出版社寄去了一篇《倒读历史》。据《读书》杂志前主编沈昌文记述,从金府辞出,老人送到门口,扶着门框还要说上半小时。《读书》每月只能发他一篇文章,但老人一寄就是四五篇——他有太多的话要说了。好在杂志发之不及,还可以编书刊行,因此我们也就有幸一本接一本地读到金先生的书。
对金克木的学问和成就的评价,就连陈平原这样的学问大家对此也颇为踌躇。据陈在《“〈读书〉时代”的精灵》一文中说,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收获》杂志准备集中发一批金克木的文章,另加万把字的评述,考虑到能兼及金氏的文与学的,陈平原比较能够胜任,但陈在拜读了金氏的二十余种著作后乃废书长叹,跑去跟金说不干了,原因是像《梵语文学史》、《印度文化论集》、《梵佛探》这类书,他“只能焚香拜读,根本无力评判”。
金克木的散文到底好在哪里?一是金先生祛除了我们在读书上的焦虑,一是金先生的热衷“猜谜”让人触摸到了他的家国情怀。前者是为解惑,后者是为传道。
金克木“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整日“在中外古今的文化思想中旅行”,兴趣广泛到令人吃惊。对于我辈读书人来说,最感惶惑的就是置身“信息爆炸”的时代,书如雪片般漫天飞舞,读不胜读,金先生却写了一篇《“书读完了”》,认为就文化经典来说,无须“皓首”即可“穷经”,只需选读最紧要的部分,再佐以大家的指导,也就算是“有文化”了。当然,金先生这里是就基本教育来说的,目的只在求得常识。一般来说,人们都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才去读书的,目标一旦明确,也就没有汗漫无归之忧了。如果有人立志成为博学鸿儒,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但读书不是目的,博学也不是目的,只有为着解惑的`读书才有“求X得X”的幸福。有些为稻粱谋而读书的人,或者说是“专业读书人”,自然难免把一本本未读的书当成是一双双讨债的眼睛,但金先生又告诫要“转苦为乐,把包袱改成垫脚石”,因为“‘学而时习之’本来是‘不亦说乎’的”。事实上金先生读书完全是为了“猜谜”,而不是为读书而读书的,因此心态也就非常平和。他早年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出于对借书人所读书目的好奇,便按照借书人的“指引”去看书,但这么做的目的是“只想知道一点所不知道的,明白一点所不明白的,了解一下有学问的中国人、外国人、老年人、青年人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而“完全没有想到要去当学者或者文人”。
金克木读书无数,自然是乐在其中,但似乎不能说老人看书只是享受“老来乐”,前文已说过他是为了“猜谜”。在金氏看来,“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些大谜语,其中有日出不穷的大小案件;如果没有猜谜和破案的兴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无味了”。“猜谜”不全然是娱乐自己考验智力,还有着深沉的情怀寄寓其间。“到七十年代末,我重新开始看书时,才回顾刚刚经历过的又一次‘大革命’。为什么这一次要标出‘文化’招牌呢?文化到底指什么?……‘文化’成为谜。这时我已有闲暇,于是从略有所知的文化人类学开头看外国书刊。……随手写下一些围绕这个问题的文章。自己知道不过是对文化猜谜。这样说不通,再换一条路子。”与其说金先生是在寻找文化的内涵外延,不如说他是在试图寻找历史“文化迷局”的根源。实际上,在金氏看似轻松的文字背面,往往都浸透着老人的深重忧思。针对中国历史编纂出现的断层现象,金先生指出:“假如中国历史断层总是由外国人来补,这只怕是不可不注意的。本世纪(20世纪)初,据说日本人预言过,中国人学中国学要到外国去,这不会成为事实吧?”
(选自《南方都市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金克木是著名的“燕园四老”之一,虽然年事已高,但始终坚持写作,直到去世前一个多月还为出版社撰写文章。
B.老人“扶着门框还要说上半小时”,一方面说明金克木非常健谈,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表现出他晚年的孤独和寂寞。
C.《收获》杂志之所以找到陈平原写有关金克木的评述,是因为他是研究金克木的权威,能够兼及金氏的文与学。
D.读金克木先生的散文,我们一方面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家国情怀。
E.金克木先生早年做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员,这一段经历对于他成为学术大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文章第二段引用陈平原《“〈读书〉时代”的精灵》中的话,有何用意?(6分)
(3)简要赏析文章画线的语句。(6分)
宇宙、社会、人生都是些大谜语,其中有日出不穷的大小案件;如果没有猜谜和破案的兴趣,缺乏好奇心,那就一切索然无味了
(4)金克木的读书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1)AD(选 A 得 3 分,选 D 得 2 分,选 B 得 1 分。B 句的理解牵强附会;C 无中生有,原文没有提到“他是研究金克木的权威”;E“至关重要”夸大了这段经历的作用。)
(2)①解释了陈平原放弃评价金克木的原因;②表明金克木学问之深,成就之大。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猜谜”的重要性。
(4)①要培养阅读兴趣,广泛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②阅读应该有目标,选择最紧要的部分,再佐以大家的指导,定会有所收获。③读书不应该抱着功利性的目的,要抱着平和的心态,乐在其中。④读书应该有“猜谜”的心态,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