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债务阅读答案
父亲临终的时候,托付给万宝山一件事:1956年,就是你妈去医院生你,我找对门的李玉泽借了五块钱。后来,也忘了为什么……为什么就是没有把钱还给人家。今年是2009年吧,五十三年了。六娃,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
父亲见他点了头,吃力地抽出一个皱巴巴信封,这里装着该还的钱,咱就按1956年的定期利息算吧,58块左右。万宝山从父亲手里接过信封,发现“福安市人民医院”字样,不觉感慨:到底是父亲,一辈子精打细算,都病成这样了,也不知在什么时间、用什么办法弄到了医院不花钱的信封。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
父亲36元工资要顾八张嘴,他嘱咐上街买菜的母亲说,你买茄子,是买一个大的呢还是买两个小的?依我看你要买一个大的。为什么?两个小的会多出一个茄盖儿,占分量。
关于父亲的借钱不还,万宝山仿佛从记事起就知道。当年他想先吃冰棍后给钱,旁边一个大点的孩子立即揭短似的说,“他们家大人借钱不还!”万宝山已经伸出去的手,像被这喊声烫着似的赶紧缩了回来。长大一点的万宝山鼓足勇气去问父亲,他说,那五块钱啊,人家李玉泽都从来没催过我还钱,你们着什么急呢!还有就在准备好还钱的时候他调到北京去了……父亲振振有辞,但据万宝山所知,自从那“著名”的五块钱之后,父亲终生没再向别人借过钱。
三十几年过去了,孩子先后离开了生养他们的这个城市,就仿佛共同被父亲的吝啬吓怕了,他们心照不宣地拒绝再和父亲近距离地生活。只有万宝山留在离父母不远的地方,相隔两条马路。退休以后父亲时间更多了,他曾经要求万宝山把正在读小学的女儿放在他们身边照顾,被万宝山的爱人坚决拒绝。
父亲在春天去世,但万宝山执行父亲的遗嘱一直拖到秋天。他成人之后在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当水暖工,假若去还钱的成本超出了要还的钱数,那他决不贸然行事。秋天了,学校组织老师和职工去北京参观,这才给了他当面向李玉泽还钱的机会。
本打算进院的万宝山,站在A8的木栅栏之外背过身去,一阵莫名地瑟缩。虽然他早已知道李玉泽父子的富裕生活,但眼前的场景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以他们今天这生活的气派,难道当真会记得五十三年前被别人借过的五块钱么?万宝山继而对自己有些怨忿起来:这是干什么,也是五十几岁的人了,不远几百公里,又打电话又问地址,最后煞有介事地向这幢别墅交出一个皱巴巴的轻薄的信封。这简直有点滑稽。
一想到“滑稽”这个词,万宝山决意离开A8。他沿着来时的路,迅速朝着远远的那座罗锅桥走。他步履轻快,不一小会儿就行至桥下。忽地,他的腿像被施了法术似的不能动弹,几个风筝引起了他的注意。一个形象忽然在万宝山脑子里复活了:病床上的父亲张开胳膊对他的那个乞望。他仰望着空中的黑鹰,该不是父亲的魂灵正俯视着他吧?
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走,他发现,当他勇敢地把胳膊舒展开来的时候,久已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他那颗发紧的心也略微感觉到了平安。 (选自《上海文学》2010年第5期,有删改)
1.父亲生前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
2.小说最后一段写万宝山决定还债,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答:
3.请统观全文对父亲的叙写,分析父亲形象。(4分)
答:
4.本文写了一个还债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答:
答案解析
1.父亲生前生活在一个清贫、被别人鄙视、被家人疏远的环境中。(2分)36元工资要顾八张嘴,邻居的小孩说他借钱不还,家人拒绝和他近距离生活,临终时还要儿子以拥抱的形式确认答应替他还钱的承诺,所有这些,都暗示了父亲生活的环境。(2分)
2.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2分)通过动作写心理:脚步均匀地走,勇敢地舒展胳臂,表现了万宝山气定神闲,不再纠结。(1分)化虚为实写心理: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形象地写出了万宝山卸下心理负担后的畅快。(1分
3.①要儿子“无论如何”替他把钱还上:表现父亲临终不忘还债的诚信。②“著名”的五块钱后,父亲终生再没借过钱;父亲自己生前不还,临终时让儿子亲自还债,给儿辈卸掉压了五十三年的心理包袱:表现父亲在尽最大努力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尊严。③让母亲买一个大茄子而不买小茄子:表现父亲节俭到了吝啬的程度。④要求万宝山把女儿放在他身边照顾:表现父亲心疼儿孙的慈爱。⑤张开胳膊的形象促使儿子坚定地去还债:表现父亲的行为和心理对后代有重要影响。总之,父亲是一个节俭、慈爱、守诚信、有尊严、行为对后代有重要影响的老人形象。(每点1分,答对四点得4分,无情节分析不给分)
4.①父亲临终还债,儿子战胜卑怯还债:表现人们应恪守诚信美德。
②父亲知道因自己欠债未还导致儿子赊不到冰棍后终生再没借过钱;表现人要有尊严,人不能伤害他人的自尊。
③方宝山几乎不能面对与李家再次比出的巨大差距:表现社会应给穷人更多的机会,努力让大家共同富裕。
④张开胳臂的动作对方宝山影响巨大:身教胜于言传。(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父亲36元工资要顾八张嘴”体现出父亲的清贫;关于父亲的借钱不还,万宝山仿佛从记事起就知道。当年他想先吃冰棍后给钱,旁边一个大点的孩子立即揭短似的说,“他们家大人借钱不还!”,体现出别人对父亲的鄙视;“三十几年过去了,孩子先后离开了生养他们的这个城市,就仿佛共同被父亲的吝啬吓怕了,他们心照不宣地拒绝再和父亲近距离地生活”说明了家人拒绝和他近距离生活;“已经躺上枕头的父亲突然又奋力抬起身子,冲他的六娃张开了两条胳膊:我们爷儿俩抱了,你才算真的.答应了我”体现了父亲临终时还要儿子以拥抱的形式确认答应替他还钱的承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点评:先概括出父亲所在环境的特点,答出第一问。这一问在文章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所以只能是在文章的表述中一点一点地提炼出来,然后再结合文章分点分析。
2.试题分析:“他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走”, 是通过动作写心理,写出他的气定神闲,不再纠结;“久已潜藏在身体内的什么东西嘎巴巴地奔涌了出来,他那颗发紧的心也略微感觉到了平安”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万宝山卸下心理负担后的畅快。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
点评:表现特色,其实就是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这里用的都是心理描写,通过一些动作描写来体现他的心理变化。
3.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四个方面去分析父亲的形象:父亲临终不忘还债的诚信;父亲在尽最大努力维护自己和家人的尊严;父亲的节俭;父亲心疼儿孙的慈爱;父亲的行为对后代有重要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最好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4.试题分析: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父亲还债的故事,探究出其中某些深刻意蕴,然后再对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4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人物做法谈观点的能力。
点评: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