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途同归的启示》阅读题及答案

孙小飞

《殊途同归的启示》阅读题及答案

  “殊途同归”的启示

  徐红梅

  在古今中西激烈碰撞的20世纪,面对时代赋予中国画的课题,潘天寿、李可染、黄胄以各自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回应。

  潘天寿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强调民族艺术的独立性。“中西艺术应该拉开距离”,是他的一个重要理论。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便考察了外来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交流的历史脉络,认识到中国画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立的艺术体系。他不排斥中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但他认为,东西方绘画“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终以深厚的传统学养紧扣铁马金戈的时代巨变,造就了奇崛沉雄的现代花鸟之境。

  李可染是推动中国山水画变革的苦行僧,强调借西润中突破传统。有着中国画功底的他曾转入西画专业,专攻素描和油画,后因抗战爆发从事宣传画创作,其后又转回中国画创作。兼习中西绘画的他,以西式的对景写生、对景创作为切入点,把形、光、色在内的西画的观察方法、创作技巧融合在传统的山水体系之中,“逆光山水”的图式,写山水实境,推动了中国山水画传统表现程式的革新。

  黄胄则是响亮回应时代的开拓者,强调从生活入手的艺术实践。同科班出身的潘天寿、李可染不同,黄胄没有受过任何学院派的美术教育,他年轻时拜赵望云为师,将生活放在了艺术创作的第一位。在生活里“闹”出来的他,心中没有中西艺术的陈规,也少了许多牵绊。他将西式速写的观察和表现方法融入中国人物画创作,边观察边画、边学边画,以速写感受生活、积累素材,再根据创作的需要学习传统,对西北少数民族风情的深情描绘,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现场生动的艺术感受,开中国人物画新风。

  三位大家独有的气质在创作中发挥到了极致,个性都如此鲜明:潘天寿性格宽厚倔强,作品也雄阔大气,其指画巨作,常在丈二匹以上!危岩苍松的雄强,在浓重老辣的用墨中展露无遗,满是气概与豪情,通过视觉的震撼直达心灵;李可染性格内敛朴实,作品也朴拙严整,他的五张《万山红遍》,尺寸、构图、章法各不相同,丛林染红了江山,静谧的山村溪水叠映,墨色与朱砂的层层积染中,尽显浪漫诗意,更有“苦学派”的踏实和“李家山水”的厚重;黄胄性格爽朗,其作品风格也最为欢快,在少数民族同胞的辛勤劳作和欢歌笑语中,线条在旋转,色彩在跳跃,绚丽而不失质朴,生动又无滑腻之感。

  无论是“体”与“用”的价值取向,还是“学”与“达”的途径,三人都表现出独立特异的`精神品格。他们因何皆能独立于世?

  艺术有“常”有“变”。转益多师,守其常而求其变,是三人一致的艺术态度。潘天寿对于文化的传承,倾向于坚守,但他也一直在求变。李可染对于艺术的传承,倾向于借鉴与创新,但他从未轻视传统。他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对于传统,不是浅尝辄止,而是“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并且“所要者魂”。黄胄是极富创新意识的画家,从西北来到北京之后,他对传统心生敬畏,为创新而有分析、有取舍地研究传统。他起步于深入生活的速写,亦得益于对传统愈渐深入的理解和选择性的学习。可以说,三位大家一辈子都在“常”与“变”之间学习、研究、探索。

  6.对潘天寿绘画特点和观点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潘天寿认为东西方绘画“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也就是说中国画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立的艺术体系。

  B.潘天寿强调“中西艺术应该拉开距离”,也就是强调民族艺术的独立性,捍卫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

  C.潘天寿的作品都雄阔大气,在浓重老辣的用墨中展露无遗,满是气概与豪情,通过视觉的震撼直达心灵。

  D.潘天寿能够造就奇崛沉雄的现代花鸟之境,是因为他能够凭借深厚的传统学养紧扣铁马金戈的时代巨变。

  7.对李可染绘画特点和观点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可染的创作无不以西式的对景写生、对景创作为切入点,运用形、光、色在内的西画的观察方法、创作技巧。

  B.曾转入西画专业,专攻素描和油画的李可染强调借西润中突破传统,并且用自己的创作实绩推动了中国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

  C.李可染借西润中有大成效,是因为他对于传统,“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并且“所要者魂”,也就是说他对传统理解、把握都十分到位。

  D.李可染的作品,和中国传统绘画相比,借鉴与创新的成分更多一些,这具体表现他运用“逆光山水”的图式,写山水实境。

  8.对黄胄绘画特点和观点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黄胄创作时心中没有中西艺术的陈规,也少了许多牵绊,这是他没有受过任何学院派的美术教育的结果。

  B.黄胄强调从生活入手,边观察边画、边学边画,以速写感受生活、积累素材,但并不排斥学习运用西方绘画艺术。

  C.响亮回应时代的开拓者黄胄对西北少数民族风情的深情描绘,完全保留了现场生动的艺术感受,开中国人物画新风。

  D.黄胄一直对传统心生敬畏,有分析、有取舍地研究传统。他起步于深入生活的速写,亦得益于对传统愈渐深入的理解和选择性的学习。

  参考答案:

  6.C(错在“都”,走了极端)

  7.D(A项,“无不”,走了极端。B项,错在“从内容到形式的革新”,原文是“表现程式的革新”。C项,原因不充分,原因该是对传统、西画都理解、把握到位)

  8.B(A项,原因不充分。一是没有受过学院派美术教育,二是他始终将活的生活放在了艺术创作的第一位。C项,错在“完全”,原文是“最大程度”。D项,错在“一直”,原文是“从西北来到北京之后,他对传统心生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