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珍珠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珍珠鸟
冯骥才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儿舒适又温暖的巢。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大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象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子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塔”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选自《当代散文鉴赏》)
⒈文章开篇就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那么,作者是怎样对待它们的呢?结果如何?为什么要强调它们“怕人”呢?
⒉文章的重点显然在小珍珠鸟那儿,那么,篇首为什么又写它的父母?
⒊读《珍珠鸟》,不由想起了古代一些诗人的诗篇:陆游的“初见梁间牖户新,衔泥已复哺雏频。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咏燕》),杜甫的“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两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三绝句》),秦韬玉的“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燕子》)。你觉得哪一首诗所描绘的人鸟相亲的场景与本文最为相似呢?请简要分析。
⒋选出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 )
A、《珍珠鸟》虽是散文,但其盎然诗意并不亚于诗篇。那细腻的`笔触、绰约的文姿、委婉的风格、清雅的格调,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诗意,直若一首动人的抒情诗。
B、作者对人鸟相亲的那段描写用了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突出了小雏鸟的无赖、天真,笔触轻盈活脱,这不仅使文章疏密有致、浓淡相宜,而且色彩斑驳,呈现跌宕变幻的 景象,使人读来兴味益浓。
C、珍珠鸟对作者的亲近和友爱正说明作者有着崇高的情感和理想。作者的理想是什么?文章虽然没有明确揭示,但读者是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
D、文章短小、精练,但对氛围即“境界”的描写异常生动,从字里行间渗透这作家博大的爱心。
E、大凡真正的文学家,大都热爱世界,热爱人生,热爱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石,乃至一花一木、一鸟一虫。冯骥才对珍珠鸟的喜爱,与杜甫、陆游等大抵是一脉相通的。
【参考答案】
1.开篇说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于是竹笼高悬,吊兰遮掩,添水加食都不敢睁大眼睛惊动它们,结果,小鸟就由怕人渐渐到喜人、近人、亲人、爱人,最后简直与人融为一体。这样写,使文章显得波澜跌宕。
2.写它的父母不过起铺垫作用。这小雏的无赖、天真远胜过它的父母,它对作者的亲近与信赖才是作者最可宝贵的。
3.答案不拘,对任一首诗的分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陆游笔下的燕儿衔泥筑巢,哺雏频频,只愁晚归,不怕低飞,对家园的喜爱,对巢穴的依恋,显然同主人的善意与友爱不无关系。末句描写的场景与本文中小珍珠鸟陪伴作者写作、落在作者肩头睡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杜甫与鸬鹚初次相遇,便很快取得谅解与信任,进而成为须臾不离的朋友。与鸟儿建立起的深厚情谊,可跟本文作者与珍珠鸟之间的默契相媲美。
秦韬玉笔下的燕子并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便衔泥筑巢了,因为它清楚地记得,昔年它与佳人在此并头相偎,软语呢喃,多少回惹得她目注神移,抛却绣工,燕与人灵犀相通,宛若融为一体。本文作者对小珍珠鸟的体贴与关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4.B、C(B项,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C项,卒章显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就是作者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