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 郭远辉
①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得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它,是水车,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车,说它是车,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驮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它总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②1980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家各户,由于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抓阄的形式来确定。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抓,留下最后一个阄给母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阄时,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水车”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抓到阄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③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碗,田就会渴,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的徒子徒孙们做的。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劳作,一起生活。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崭新的水车静静地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笑意。
④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每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我们踩得越快,水流就越大,踩着踩着,仿佛自己跑了起来,在茫茫的旷野里,水也跟着我们的脚跑了起来,从池塘出发,从水车幽深的身体流出,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
⑧舒婷的诗里写到: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现在看来,水车俨然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可是又有谁注意到,水车从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到三国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转动了1700多年。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抽水机的广泛使用,使水车悄然身退。母亲本想再修修这架老水车,但秋生师傅年事已高,早就收斧挂锯,马放南山了。五里八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水车,也没有人会造水车了。母亲洗净水车身上的污泥和水草,郑重地将它收了起来,安放在老屋的楼上,与其它业已退休的农具堆放在一起,让它安享晚年。
⑦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在我心里响了起来……
(选自《散文)20xx.2,有删改)
14.文章开头,作者写到了其它农具和车。这样写的目是什么?(6分)
答: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
答:
(2)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答:
16.简析文章第四自然段的表现手法。(6分)
答:
17.文章结尾写道“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请结合全文简析这
样写的作用。(6分)
答:
参考答案:
14.①将其它农具和水车进行比较,衬托水车的不平凡、精巧美妙。(2分)②将车和水车进行比较,突出农民对水车的钟爱、赞美。(2分)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要描写的主体事物(引出下文)。(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
15.(1)没有生命力的木料,经过加工,变成了和农家一起呼吸、劳作、生活的水车,成为家庭的一员,(1分)暗含着对罗木匠高超技艺的赞美(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千百年来,水车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灌溉,(1分)养育了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6.(1)拟人,如“挺身而出”“抬到高处”“拉到近处”等,将水车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水车的奉献精神。
(2)排比。“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层次清晰地写出了水车灌溉庄稼时的重要作用,增强了语势。
(3)动作(或细节)描写。“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形象地描绘了母子俩踩着水车的情形,表现了劳作的辛勤。
(4)比喻(借喻)。“流向庄稼的血管”将庄稼的导管比喻成“血管”,形象地突出了水车灌溉农田、滋润庄稼的作用。 (手法1分,分析1分;每点2分;答对任何3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
17.(1)突出作者对水车的深厚感情,引起对以往与水车有关生活的美好回忆;(2分)(2)赞美母亲及水车一生的奉献。(2分)(3)照应前文内容,突出文章的主旨。(2分)(6分,意思对即可)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qū)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往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 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没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老水车旁的风景》阅读习题
18、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举例说明。(5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19、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4分)
20、少女最后为老妪做了什么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5分)
21、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22、标题中“风景”的意思是 。(2分)
《老水车旁的风景》参考答案:
18、①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
②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闰土的生活日益窘困,因而他的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老妪生活得到了改善,原先枯瘦憔悴的容貌也变了。
③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变化。活泼可爱的闰土变得像石像一般,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和麻木;而老妪“连皱纹都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是因为她有了“好心情”,“返老还童了似的”。(5分)
19、称呼的变化意味着感情的变化。(4分)
村里人称少女“小人精”,是他们认为少女住到老妪的家里是为了老妪的钱,认为她精明,表明了村里人对少女的提防和排斥。
称她为“小妖精”是人家认为老妪经她的蛊惑,才将房子“赠送”给她了,流露出的是他们的“同仇敌忾”之情。
20、①少女为老妪买了一套寿衣。②回应了上文村里人说的“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的无端猜测。③少女把老妪当作自己的奶奶,尽了孝心,表现了少女心灵之美。(5分)
21、①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
②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
③折射出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4分)
22、 彰显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2分)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都穿着清朝的衣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面似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是景区雇来在那儿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面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气受。”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的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得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老妪不爱听那样的话,她爱听少女的话。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
经历了许多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一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住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地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作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人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过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选自《散文选刊》2017年第5期。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节)
1.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鲁迅《故乡》)
2.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
3.少女最后为老妪做了什么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4.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5.下面对标题中“风景”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A.显示乡村旅游业的独有的韵味。
B.预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C.展现江南农村古朴的风土人情。
D.彰显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
6.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②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闰土的生活日益窘困,因而他的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老妪生活得到了改善,原先枯瘦憔悴的容貌也变了。③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变化。活泼可爱的闰土变得像石像一般,表现了他内心的凄苦和麻木;而老妪连皱纹都“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是因为她有了“好心情”,“返老还童了似的”
2.称呼的变化意味着感情的变化:村里人称少女“小人精”,是他们认为少女住到老妪的家里是为了老妪的钱,认为她精明,表明了村里人对少女的提防和排斥。称她为“小妖精”,是人们认为老妪经她的蛊惑,才将房子“赠送”给她了,流露出的是他们的“同仇敌忾”之情。作者把村里人对少女的敌意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真是匠心独运
3.①少女为老妪买了一套寿衣。②回应了上文村里人说的“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的无端猜测。③少女真正把老妪当作自己的奶奶,尽了孝心,表现了少女的心灵之美
4.①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②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③折射出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
5.D
6.本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示例:①这是一个新造的旅游景点,所以水车并不老。②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种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
透视: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一架“不老”的“老水车”为背景,运用外貌、语言的细节描写及对比、衬托等手法刻画了“老妪”和“少女”的形象,揭示了商业化大潮给人们心灵造成的扭曲,表达了呼唤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爱的纯真情感回归的主题。第1题运用与课内语段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人物肖像描写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作答时先要认真读题,弄清比较点,即老妪与闰土肖像描写的共同之处;接着要认真阅读选文,找出描写老妪的文字;然后根据对题目引用语段描写闰土肖像分析的结果,观照文中对老妪肖像描写的文字,便可得出它们的共同之处了。第2题是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命题的,它主要考查对精辟语言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能力。作答时务必要将“小人精”与“小妖精”这两个称呼复位到原文中去,然后根据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再细加揣摩品味,并用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第3题是从文章行文结构的角度命题的,它主要考查对细节描写的认知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作答第一问,只要认真阅读文本即可;作答第二问,则需联系上文人们对“小姑娘”议论和揣测的文字加以思考,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第4题是从整体感知作品的角度命题的,它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及对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倾向的理解能力。要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将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与老妪、少女的言行,尤其是事件的结局对照起来阅读,并加以认真地揣摩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第5、6两题都是从对文章标题理解的角度命题的,它们都重在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及作用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一般只要能够结合文章内容或具体语境加以思考,便可作出正确回答。
①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得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它,是水车,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车,说它是车,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驮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它总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②1980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家各户,由于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抓阄的形式来确定。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抓,留下最后一个阄给母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阄时,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水车”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抓到阄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③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水,田就会渴,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的徒子徒孙们做的。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劳作,一起生活。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崭新的水车静静地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笑意。
④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母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我们踩得越快,水流就越大,踩着踩着,仿佛自己跑了起来。在茫茫的旷野里,水也跟着我们的脚跑了起来,从池塘出发,从水车幽深的身体流出,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
⑤舒婷的诗里写到: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现在看来,水车俨然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可是又有谁注意到,水车从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到三国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转动了1700多年。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抽水机的广泛使用,使水车悄然身退。母亲本想再修修这架老水车,但秋生师傅年事已高,早就收斧挂锯,马放南山了。五里八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水车,也没有人会造水车了。母亲洗净水车身上的污泥和水草,郑重地将它收了起来,安放在老屋的楼上,与其它业已退休的农具堆放在一起,让它安享晚年。
⑦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在我心里响了起来……
(选自《散文》20xx.2 有删改)
1. 文章主要是写水车,为什么在开头还写到了其它农具和车?(4分)
2. 品读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劳作,一起生活。
(2)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3. “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一句中, “我”的心为何“酸楚”起来?(3分)
4. “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它有何作用?(3分)
5.联系全文,说说水车与母亲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6.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省略号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案:
1.(4分)将其它农具和水车进行比较,衬托水车的不平凡、精巧美妙;(2分)将车和水
车进行比较,突出水车的特点,表达农民对水车的钟爱、赞美。(2分)(大意对即可)
2.(4分)(1)运用了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把水车写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家庭成员,表达了对水车的亲近、喜爱、赞赏之情。(1分)(大意对即可)(2)千百年来,水车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灌溉,(1分)养育了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分)(大意对即可)
3.(3分)因为已转动了1700多年的水车俨然是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1分)作者为母亲劳作的艰辛、(1分)为农村生活的清苦而伤感、忧伤。(1分)(大意对即可)
4.(3分)动作(或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描绘了母子俩踩着水车的情形,表现了劳作的艰辛,(1分)及母子融洽、亲密的关系。(1分)(大意对即可)
5.(4分)勤劳、无私奉献(2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及水车的喜爱、赞美、怀念的深厚感情。(2分)(大意对即可)
6.(4分)结构: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主旨。(2分)表达效果:强调往昔的生活片段浮现在 “我”的脑海里,并让我沉浸其中;(1分)言已尽而意无穷,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1分)(大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9题。
水车 郭远辉
①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得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它,是水车,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车,说它是车,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驮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它总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②1980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家各户,由于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抓阄的形式来确定。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抓,留下最后一个阄给母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阄时,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水车”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抓到阄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③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水,田就会渴,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的徒子徒孙们做的。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劳作,一起生活。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崭新的水车静静地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笑意。
④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母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我们踩得越快,水流就越大,踩着踩着,仿佛自己跑了起来。在茫茫的旷野里,水也跟着我们的脚跑了起来,从池塘出发,从水车幽深的身体流出,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
⑤舒婷的诗里写到: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现在看来,水车俨然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可是又有谁注意到,水车从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到三国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转动了1700多年。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抽水机的广泛使用,使水车悄然身退。母亲本想再修修这架老水车,但秋生师傅年事已高,早就收斧挂锯,马放南山了。五里八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水车,也没有人会造水车了。母亲洗净水车身上的污泥和水草,郑重地将它收了起来,安放在老屋的楼上,与其它业已退休的农具堆放在一起,让它安享晚年。
⑦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在我心里响了起来…… (选自《散文》20xx.2 有删改)
14. 文章主要是写水车,为什么在开头还写到了其它农具和车?(4分)
15. 品读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4分)
(1)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劳作,一起生活。
(2)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16. “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一句中, “我”的心为何“酸楚”起来?(3分)
17. “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它有何作用?(3分)
18.联系全文,说说水车与母亲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9.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省略号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4.(4分)将其它农具和水车进行比较,衬托水车的不平凡、精巧美妙;(2分)将车和水车进行比较,突出水车的特点,表达农民对水车的钟爱、赞美。(2分)(大意对即可)
15.(4分)(1)运用了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把水车写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家庭成员,表达了对水车的亲近、喜爱、赞赏之情。(1分)(大意对即可)
(2)千百年来,水车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灌溉,(1分)养育了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分)(大意对即可)
16.(3分)因为已转动了1700多年的水车俨然是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1分)作者为母亲劳作的艰辛、(1分)为农村生活的清苦而伤感、忧伤。(1分)(大意对即可)
17.(3分)动作(或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描绘了母子俩踩着水车的情形,表现了劳作的艰辛,(1分)及母子融洽、亲密的关系。(1分)(大意对即可)
18.(4分)勤劳、无私奉献(2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及水车的喜爱、赞美、怀念的深厚感情。(2分)(大意对即可)
19.(4分)结构: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主旨。(2分)
表达效果:强调往昔的生活片段浮现在 “我”的脑海里,并让我沉浸其中;(1分)言已尽而意无穷,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1分)(大意对即可)
六、(8分)
20.(8分)(1)(3分)示例:吴天祥在工作的30多年间,义务献血,四次跳入长江救人,照顾孤寡老人、儿童,主动为党分忧、为民解难。(写出人物1分,写出事迹2分。)
(2)(3分) 壹 陆 贰 玖(书写全部正确,给1分。)
示例:李爷爷,祝您早日康复,阖家幸福!(称呼1分,祝语1分,合情合理即可。)
(3)(2分)正确1分 (错字、漏字、添字等均不得分。);端正、整洁1分。
①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得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它,是水车,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车,说它是车,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驮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它总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②1980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家各户,由于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抽签的形式来确定。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抽,留下最后一个签给母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时,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水车”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抽到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③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水,田就会渴,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的徒子徒孙们做的。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劳作,一起生活。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崭新的水车静静地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笑意。
④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母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我们踩得越快,水流就越大,踩着踩着,仿佛自己跑了起来。在茫茫的旷野里,水也跟着我们的脚跑了起来,从池塘出发,从水车幽深的身体流出,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
⑤舒婷的诗里写到: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现在看来,水车俨然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可是又有谁注意到,水车从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到三国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转动了1700多年。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抽水机的广泛使用,使水车悄然身退。母亲本想再修修这架老水车,但秋生师傅年事已高,早就收斧挂锯,马放南山了。五里八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水车,也没有人会造水车了。母亲洗净水车身上的污泥和水草,郑重地将它收了起来,安放在老屋的楼上,与其它业已退休的农具堆放在一起,让它安享晚年。
⑦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在我心里响了起来……
1. 文章主要是写水车,为什么在开头还写到了其它农具和车?
2. 品读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劳作,一起生活。
(2)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曾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3. “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一句中, “我”的心为何“酸楚”起来?
4. “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它有何作用?
5.联系全文,说说水车与母亲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省略号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1.将其它农具和水车进行比较,衬托水车的不平凡、精巧美妙;将车和水车进行比较,突出水车的特点,表达农民对水车的钟爱、赞美。
2.(1)运用了拟人(或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水车写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家庭成员,表达了对水车的亲近、喜爱、赞赏之情。(2)千百年来,水车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灌溉,养育了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因为已转动了1700多年的水车俨然是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作者为母亲劳作的艰辛、为农村生活的清苦而伤感、忧伤。
4.动作(或细节)描写,形象地描绘了母子俩踩着水车的情形,表现了劳作的艰辛,及母子融洽、亲密的关系。 5.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及水车的喜爱、赞美、怀念的深厚感情。
6.结构: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主旨。表达效果:强调往昔的生活片段浮现在 “我”的脑海里,并让我沉浸其中;言已尽而意无穷,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①它不像一张犁,要用的时候,挂在背上,赶着牛就走;它不像一担箩筐或是一担土箕,平凡的可以到处乱放;它甚至不像绝大多数的农具,总是低着头默不作声。它,是水车,但它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车,说它是车,是农耕诗人给它戴上的一顶桂冠。它身上没有安装一个轮子,它不但不能载货驼物,反而每一次从农家到水塘去车水,都需要两个以上的人扛着去。可以说,它是我所见的所有农具中,做工最繁杂、力学原理和生产美学得到最充分融合的.一件农具。它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
②1980年,生产队将所有集体的生产工具分到各农各户,全队只有五辆水车,每户人家都想要,队长只能以抓阄的形式来确定。母亲把机会让给别人,让大家先抓,留下最后一个阄给母亲。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打开阄时,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水车”两个字,她自然高兴,但当她看到最想得到水车的李伯因为没有抓到阄而神情无比沮丧时,母亲竟然将全队人视为神器的水车让给了李伯。
③第二年开春时,母亲请来村里的老木匠罗秋生,为我家做一架水车。母亲把藏在老屋二楼上的一批准备盖新房的上好杉木料搬了下来,母亲说,水车是田喝水的碗,没有碗,田就会渴,经常口渴的田园,禾苗怎么能长得好呢?罗木匠是一个做农具的能手,村里几乎所有的农具都是他和他和徒子徒孙们做的。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它随着一个家一起呼吸,一起生活。他用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把水车做了出来。崭新的水车静静在躺在晒谷场上,木香怡人。母亲望着它,脸上漾着笑意。
④从此,这架水车被父亲和母亲扛着从一丘田走向另一丘田,从一方塘转向另一方塘。在干旱的季节,在田地需要灌溉的时候,它总会挺身而出,把低处的水抬到高处,把远处的水拉到近处。很多次,在月朗星疏的夜晚,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的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我们踩得越快,水流就越大,踩着踩着,仿佛自己跑了起来,在茫茫的旷野里,水也跟着我们的脚跑了起来,从池塘出发,从水车幽深的身体流出,流向水沟,流向田畴,流向庄稼的血管。
⑤舒婷的诗里写到: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现在看来,水车俨然成了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可是又有谁注意到,水车从汉灵帝时华岚造出雏形,到三国孔明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提灌,至今已转动了1700多年。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抽水机的广泛使用,使水车悄然身退,母亲本想再修修这架老水车,但秋生师傅年事已高,早就收斧挂锯,马放南山了。五里八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水车,也没有人会造水车了。母亲洗净水车身上的污泥和水草,郑重地将它收了起来,安放在老屋的楼上,与其他业已退休的农具堆放在一起,让它安享晚年。
⑦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凝望中,母亲踩着水车时那吱嘎吱嘎的转动声又我在心里响了起来……
小题1:文章主要是写水车,为什么在开头还写到了其他农具和车?(3分)
小题2:请简析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①一根根木讷、沉闷的木头,在他斧锯凿刨的作用下,重新活了过来。
②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疲惫地灌溉了一个民族。
小题3:文章第④段中“我跟着母亲在水车上散步,一高一矮的母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水车的轱辘,竭尽全力把池塘里的水抽进农田”一句属于什么描写?它有何作用?(3分)
小题4:文章第⑤段写到“每当读到这样的诗句,我的心里就会随着水车的转动而酸楚起来”,请联系上下文说说“我”的心为何会“酸楚”起来。(3分)
小题5:文章结尾写到“每一次回故乡,我都会爬上楼,看看那架老水车”,请结合全文简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将其它农具和水车进行比较,衬托水车的不平凡、精巧美妙;将车和水车进行比较,突出水车的特点,表达农民对水车的钟爱、赞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要描写的主体事物(引出下文)。
小题2:(1)没有生命力的木料,经过加工,变成了和农家一起呼吸、劳作、生活的水车,成为家庭的一员,暗含着对罗木匠高超技艺的赞美。
(2)千百年来,水车广泛地运用于农业灌溉,养育了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小题3:动作描写,形象地描绘了母子俩踩着水车的情形,表现了劳作的艰辛及母子融洽、亲密的关系。
小题4:因为已转动了1700多年的水车俨然是落后生产力的代名词,作者为母亲劳作的艰辛、为农村生活的清苦而伤感、忧伤。
小题5:突出作者对水车的深厚感情,引起对以往与水车有关生活的美好回忆;赞美母亲及水车一生的奉献。照应前文内容,突出文章的主旨。
小题1: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要多角度思考,既要有对文章主要内容的考虑,又要考虑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所写内容的位置,由这三个角度可以概括出三个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两句话不能单纯地理解分析,要结合句子所在的段落及本文所要表达的中心进行具体分析。句(1)中一个“活”字就体现了木匠师傅高超的技艺;句(2)“不知疲惫”一词可以看出水车的作用,结合全文可以得出它的重大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较简单,很容易可以判断出运用了动作描写,只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作用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做此题时不仅要注意这句话所在段落,还要结合上下文,上文中提到了母亲的劳作,以及农村清苦的生活,所以组织答案时要全面考虑,深入思考。
小题5:
试题分析:看到题干中的“作用”就应该想到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看这一句话主要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从结构上看则是与前文的照应。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9—24题。
老水车旁的风景
梁晓声
其实,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
它是一处旅游地最显眼的标志,旅游地原本是一个村子。两年前,这地方被房地产开发商发现并相中。于是在盖别墅和豪宅的同时,捎带着将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点,使之成了小型的周庄。在双休日或节假日,城里人络绎不绝地驾车来到这里,吃喝玩乐,纵情欢娱。村里人终日里耳濡目染,思想迅速地商业化着。
城里人成群结队地来到的时候,必会看到,在那水车旁有一老妪和一少女。老妪七十有几,少女才十六七岁,皆着清朝裳。老妪形容枯瘦憔悴;少女人面桃花、目如秋水,顾盼之际,道是无晴却有晴。老妪纺线,少女刺绣,成为水车的陪衬,景观中的风景。她们都是景区花钱雇了在那儿摆样给观光客们看的。若有观光客与她们照相,或可得些小费。老妪是村里的一位孤寡老人,在村里有一间半祖宅。村子受益于旅游业,有了些公款,每月亦给她50元。老妪是以感激旅游业,对自己能有那样一种营生,甚为满足,终日笑眯眯的。少女是从外地流落到这儿的。她的家在哪里,家境如何,身世怎样,没人知道。
只有老妪觉得她是个好女孩儿。她们成为“同事”几天以后,老妪曾问过少女住在哪儿,少女说住在一家饭店的危房里,每天五元钱,晚上还得帮着干两个多小时的活。饭店里有老鼠,她最怕老鼠。“就是每月150元,也花去了我半个来月的工资,还得看主人两口子的眼色……”少女说得泪汪汪的。
“闺女,住我家吧。我那儿就我一个人,我也喜欢有你这么个伴儿,不会给你受气。”
于是,少女作为老妪所希望的一个伴儿,住到了老妪家里。
少女脸上笑容多了。老妪脸上的皱纹少了。熟悉她那张老面孔的人,发现她脸上几条最深的褶子变浅了,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了。她脑后的抓髻也好看了,不像以前那么歪歪扭扭的了。她的指甲不再长而不剪。指甲缝也不再黑黢黢的了。她那身“行头”,显然洗的勤了。她的好心情让她的小费也多起来了。
有好心人提醒她:“你让那小人精住你那儿去了?千万防着点儿,万一你那点钱被她偷了,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
少女常对她说:“奶奶,尽量想高兴的事儿,那样您准能活一百多岁。”梁晓声《老水车旁的风景》阅读答案
经历了二十几年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孤寡生活以后,忽然有了一个朝夕相处的小女伴儿,老妪返老还童了似的。
然而有天老妪忽然失明,接着咯血了。村里不得不派人把她送到县医院,一诊断是癌症,早扩散了。那么老的人了,也只有回家挨着。
村里的负责人就对少女说:她都这样了,你搬走吧,爱住哪儿住哪儿去吧。
少女哭着说:“我不搬走。奶奶对我好,我也要服侍服侍她……”
非亲非故,来历不明,还口口声声“奶奶,奶奶”叫得挺亲,就是不搬走,图什么呢? 村里的负责人想到了老妪的一间半祖屋。
于是,在老妪精神状态稍好的某日,村里的负责人带着一男一女来到了老妪家里,他介绍那男的是县公证处的,女的是位律师。他开门见山的对老妪说,她应该在临死前做出决定,将一间半的祖屋留给村里。那屋子是可以改装成门面房的,稍加改装以后,或卖或租,钱数都很可观。老妪说:“行啊!”村里的负责人又说:“那你就在这张纸上按个手印吧!”老妪不高兴了:“我觉得,我一时死不了。”村里的负责人急了:“所以趁你还明白,才让你按手印嘛!”老妪就不理他们三个男女,把身子一转,背朝他们了……
村里的负责人没主意了,找来另外几个有主意的人商议,他们都认为老妪完全有可能被那个外省的小妖精蛊惑了,把一间半祖屋“赠送”给那小妖精了……
于是全村男女老少同仇敌忾起来。没人愿意去照顾那糊涂的老妪了,少女就连她那份儿工作也不能干了……
十几天后,老妪走了。
老妪攒下的钱不够发送自己,少女为她买了一件寿衣……
又没过了几天,那少女也消失了,没跟村里任何人告别,也没留下封信……
(选自《散文选刊》2009年第5期,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节)
19.文中老妪的肖像描写与下文闰土的肖像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对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有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4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鲁迅《故乡》) ▲
20.文中有关少女的称呼有两个,先是“小人精”,后为“小妖精”,一字之差,耐人寻味。请联系上下文简析称呼变化的妙处。(2分)
▲
21.少女最后为老妪做了什么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2分)
▲
22.从全文看,文章写村里人对老妪接纳少女这一行为的种种反应,有什么用意?请说说你的
理解。(3分)
▲
▲
23.下面对标题中“风景”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2分)( )
A.显示乡村旅游业的独有的韵昧。
B.预示现代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
C.展现江南农村古朴的风土人情。
D.彰显心灵的纯净和人性的光辉。
24.文章的标题是“老水车旁的风景”,但开头却说“那水车一点儿都不老”,这“老”与“不老”该怎么理解?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2分)
▲
▲
参考答案:
19.①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状况、揭示人物的心理。②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
现人物生活状况的变化。闰土的生活日益困窘,因而他的脸色已经变作灰黄;老妪生活
得到了改善,原先枯瘦憔悴的容貌也变了。③通过人物外貌的变化,表现小人物精神状态的变化。活泼可爱的闰土变得像石像一般,表现他内心的凄苦和麻水;而老妪“连皱纹都有要舒展开来的迹象”,是因为她有了“好心情”,“返老还童了似的”。
20.称呼的变化意味着感情的变化,村里人称少女为“小人精”,是他们认为少女住到老妪
的家里是为了老妪的钱,认为她精明,表明了村里人对少女的提防和排斥。称她为“小
妖精”是大家认为老妪经她的蛊惑,才将房子“赠送”给她了,流露出的是他们的“同
仇敌忾”之情。作者把村里人对少女的敌意融于称呼的变化之中,真是匠心独运。
21.①少女为老妪买了一套寿衣。②回应上文村里人说的“临走连件寿衣都穿不上”的无端
猜测。③少女真正把老妪当作自己的奶奶,尽了孝心,表现少女的心灵之美。
22.①表明对村里人种种行为的不满和批判。②衬托出老妪和少女的善良和仁爱。③折射出
在商业化大潮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扭曲。呼吁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理解和关爱,
呼唤抛开了金钱和利益的最纯真的感情的回归。
23.D
24.本题为开放题,应尽可能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之处。①这是一个新造的旅游景点,所以水车并不老。②水车见证了老妪和少女之间纯真的感情,这仲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它源远流长,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