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朝而往,暮而归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1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20xx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1.C (加:益处,好处。)
12.B (原句中的“而”与B项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A.并列连词,又,并且;C.顺承连词,来,就;D.表修饰,可不译。)
13.A (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是比喻论证。)
14.(1)那么一切可以用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则:那么,0.5分;可以:可以用来,1分;者:……的方法,0.5分;句意通顺1分)
(2)用脚踢着(践踏或踩过)(的东西)来给别人(人家)吃,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补充省略充分“之”:东西,0.5分;“之”:代词,别人,人家,0.5分;句意通顺2分。)
【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乙文】王荆公①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②,不可得。时薛师政③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②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③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3)适有之( ) (4)药不足辞? ( )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项为之强(《幼时记趣》)
B。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余则缊袍敝衣处期间(《送东阳马生序》)
C。 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 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
(2)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
译:
(3)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治水必躬亲》)
译:
4、联系甲乙两段文字及翻译句(3),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3分)
参考答案:
1、得同“德”,感激恩德;侍奉;黄河;值得。
2、C
3、①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是非羞恶之心,即“义”)。
②荆公曰:“(我)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③亲自发钱粮给民工,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官吏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4、坚持原则,坚守底线,以身作则,(1分)拒绝金钱等的不良诱惑,(1分)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1分),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1分),管好自家的人、身边的人(1分),才能保持本心。(答出其中4点即可)
《“王荆公病喘”》参考译文:
王荆公(安石)有哮喘病,用药需要紫团山人参,买不到。其时薛师政自河东还朝,正好有这药,就送给荆公几两,荆公不接受。有人劝荆公说:“您的病,非这药不能治。病是可忧虑的,这点药物不值得推辞。”荆公曰:“平生没有紫团参,也活到今天。”竟不接受。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PJ,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一箪食( ) (2)一豆羹( ) (3)蹴( ) (4)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故患有所不辟也:
4.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7.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古诗词中有关“舍生取义”的诗句并写明作者。(至少两句)
9.写出有关“义”字的成语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儒《得到 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 dān (2)gēng (3)cù (4)xiè
3.(1)“乡”通 “向”,从前。 (2)“与”通“欤”,语气词,无义。“得” 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3)“辩”通“辨”,辨别。 (4)“辟”通“避”,躲避。
4.B
5.B C
6.(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 选取正义了。
(2)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7.(1)“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9.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
《鱼,我所欲也》(9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5、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B )(3分)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6、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 )(3分)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分)
译文:如果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可以用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采用呢?(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如使”、“于”的解释各0.5分)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分)
译文: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加”“为”的解释各0.5分,未补出省略成分扣0.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2)乡为身死而不受。( )
2.翻译句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是采用什么的方式提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的“舍生取义”这一主张在我们现代适用吗?当你的人生面临这样抉择的时候,你将如何的面对?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苟且取得
(2)乡:通“向”,从前
2.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符合礼仪就接受了它,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3.孟子提出了“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论点。这个论点是由“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来。
4.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5.适用。有时即可“取义”又可不“舍生”,所以当我们面临这样抉择的时候,我们既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意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甲】【乙】两文均出自《 》一书。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①生死攸关 生
②不能自已 已
③延年益寿 益
④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4.概括【甲】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答:
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孟子
2.①生存 ②停止,放弃 ③增加,增长 ④这个、这样、这种
3.①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②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4.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或: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只要答出“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即可)
5.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②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③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举例略)(有例子,有分析,符合三点中的任何一点即可。)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9—12题(6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1分)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10、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1分)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生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11、指出翻译有误的一项( )(2分)
A、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你给你吃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12、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辟。
答案:
9、D10、B11、A12、A
阅读《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个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15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3)所以动心忍性( )(4)困于心,衡于虑( )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8.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①
②
9.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2分)
1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阅读答案:
6.(1)用脚踢(2)为了(3)用这些来……(4)通横,阻塞,不顺畅
7.D
8.(1)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人的本性。
(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知道忧患使人们谋求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就会让人萎靡死亡(关键词:是、已、本心、然后、生、死)
9.人的尊严(骨气) 逆境造就人才
10.示例:不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 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蹴尔而与之: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呼尔而与之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下列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翻译: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
6.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7.下列加粗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
A.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乡路
E. 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8.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10.作 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11.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 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参考答案:
1.用脚踢;停止;从前,通“向”;益处;感激,通“德”;高官厚禄
2.吆喝着来给他;这就叫失掉了本性。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C
5.(1)假如人所喜欢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那种手段不可以使用呢?
(2)不是只有贤德的人才有这种性情,每个人都有,只不过是贤德的人能坚持下去不丧失而已
6.舍生取义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7.D
8.(1)当这两者(生死)不可同时得到时,要舍弃生命来获取大义。
(2)先前(有人为了大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9.“略”。
10.“略”。
11.“略”。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节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谓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具体来说是用____________这个比喻来阐述____________的观点;乙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____________,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4.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祸患,灾难。(2)这,这样。(3)对……说。(4)缘故,原因。
2.(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
(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
3.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
4.“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意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小题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3分)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小题1】C
【小题2】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小题3】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而、其、者、则的意义和用法,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A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中而表转折,却的意思。妇拍而呜之中而是表顺接。 B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其是代词,指代人们的。其真不知马也中其是其实,'强调语气。C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中者指的人。D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则是如果的意思,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则指就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礼义受于何加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分析题干的要求,确定筛选信息的标准和方向,然后采取排除法,排除不符合题意的句子,确定答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故不为苟得也(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举于士
【小题3】翻译文中画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4】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想想选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2分)
答案
【小题1】(1)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2)如果,假使
【小题2】B
【小题3】如果两种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
【小题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苟属多义字,有假使、苟且等意。(2)如使为复义字,如与使的意思一样,都做假如,假使解。翻译时将它们换成现代汉语中合适的合成词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
点评:本题容易。此类题最常见题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个字词让学生直接解释,如本题;②选择型,即给出几组文言语句,指出已经解释的词语正确与否或者判断词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等。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虚词,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现象,考试出现频率极高。
【小题2】试题分析:B相同;A C D不同。例句作比,表示比较。其余三项均不作此意解。A.作在
解。C作到,表示方向。D.表示从。
考点: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点评:本题容易。此类题最常见题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个字词让学生直接解释,如本题;
②选择型,即给出几组文言语句,指出已经解释的词语正确与否或者判断词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等。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虚词,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现象,考试出现频率极高。
【小题3】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如得兼译为同时拥有;生作生命解。者也表示判断。这两个分句有假设关系,翻译时注意体现出来。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点评:本题稍难,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翻译必须忠实原文,明白晓畅。可直译,可意译。但倡导
直译,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可按照留、删、补、调、换五字诀的方法进行。通假字、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重要实词或虚词等系得分点,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小题4】试题分析:首先疏通文意,其次吻合性相近,习相远观点,再者抓住最关键、最有代表性的句子。
考点:本题考查内容梳理。
点评:本题较容易。答题一要疏通文意,二注意题目要求,找到联系点。
阅读《鱼我所欲也》中的片段,回答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1)一箪食,一豆羹( ) (2)蹴尔而与之( )
2.对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B.行道之人弗受(的)
C.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D.乡为身死而不受(同乡)
3.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上面选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箪食,一豆羹在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B.人不能为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C.万钟在合乎礼义的情况下可以接受。
D.人不能为了高官厚禄失去善的本性。
参考答案:
1.(1)gēng (2)cù
2.D
3.一碗饭,一盆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不能活。
4.C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
C.孔子辞不受 (辞:推辞)
D.入谓弟子曰 (谓:认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太医以王命聚之
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怠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答案:
10.D(谓:告诉,对……说)
11.B(介词,对,对于)
12.D(却不了解知识分子的内心需求)
13.(1)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乡”“受”翻译正确个1分,大意1分)
(2)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闻”“当”翻译正确个1分,大意1分)
【原文展示】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复习题与答案】
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 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 舍生取义。
8、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9、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既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义:不义。
1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 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
1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3、“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既义重于生。
1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作用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亦不该接受。
与“一箪食,一豆羹”段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1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对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20、从古到今,无数的事例验证“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请举例一一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吕师孟叔侄、秦会、洪承畴等。
21、联系全文的大意,用“生”与“义”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少于五字)。
22、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你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树立起义重与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23、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为何运用这一修辞?
比喻,因为本文是论述“舍生取义”的,重在“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展开。
25、文章从所欲入手,说明人的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26、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喻生命;熊掌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27、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为苟得也。
28、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义。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用两个字概括)不义。
30、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所顾。
31、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始终“勿丧”,一般人则难免因环境改变,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6、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身于不义,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
38、用者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
40、文章第二段举实例的目的是: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但实质另有它论,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不应被物欲所蔽,而丧失羞恶之心。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3、出自《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语有什么?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4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 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 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 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⑤ 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⑥ 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⑦ 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⑧ 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5.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