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乎天文”到“关乎人文”》阅读答案

刘莉莉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为了观象授时、制定历法,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中国先民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逐步产生了关于天人关系的思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始终是其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主体思想和主要实践始终是天人合一。

  ②考古学证据显示,观象授时在中国有着超乎想象的悠久历史。太阳、月亮的光明成为他们身心两方面至死不渝的追求,光明成为天人合一的同义词和内在本质。商周古文字的“文”字“象人形而特彰明其心”,因而文明一词的本义为内心光明,文化一词的本义为通过人文精神教化使人内心光明。所以,文明兼有文化和光明两者的涵义,《周易》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解释道:“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种光明由内而外,所谓“君子之光,其晖吉也。”从而实现内圣外王,明明德于天下。

  ③中国先民关于天文与人文的思考最、最为重要的'考虑,是将天文引入个体生命精神。心性之学是天人合一的内在灵魂,天人合一是心性之学的外在逻辑。儒家尤其是宋儒,认为心性之学的来源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的“中”字来源于先民观象授时、立表测影而产生的“中”。立表测影要求表垂直于水平地面,精确辩证四方、八方等方位,因此使“中”具有了中正、中央等涵义,并进一步发展出中庸、中和等思辨,形成了中国、中华等概念,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

  ④天体运行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时间流逝、季节变迁、生物繁衍、粮食丰歉,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妨举些事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作为距今约4300年至3900年、大约相当于尧舜时期的中央邦国都城,已经是在阴阳、太极和天地形成的宇宙观以及八卦、五方的天下观指导下规划建设的,体现出最高统治者居中而治、掌握历法、敬授民时的权威。春秋战国以降,诸子百家的兴起,天命从统治者的话语权转变为民心力量、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民心即天命、天命即人心。孔子继承发展了这一信仰,深刻指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在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和指导下,中国先民创造了上古时期辉煌绚丽的文化、思想和制度。从《周易》及诸子百家学说、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乃至道家学说、汉地佛学等,均对天人关系、天人合一进行了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的深入研究和阐析发扬,形成了蔚为壮观、叹为观止的文化现象。这种一以贯之的文化现象,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以止”的理念和特性。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构建理想的天人关系至关重要,这是根本问题。

  B. 古人认为君子应该内心有光明,从而实现内圣外王,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C. 中国古代绚丽的文化是在天人合一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与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关系。

  D. 诸子百家的时代,人们对于天命的认识有了变化,认为民心即天命,体现百姓的重要性。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考天人关系写起,从先民对天文的观测中探求对人文的影响。

  B. 第二段中作者从商周古文字的“文”字含义说起,来证明古人因为追求日月而追求光明。

  C. 作者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论证天体运行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被统治者利用来体现权

  威。

  D. 文章结尾列举了中国古代的多种学说,证明古人在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现象。

  17. 中国古代先民观测天象,对人文起了哪些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概括。

  答案

  15. C

  16. B

  17. ①构建了天人合一理论;

  ②构建了文明文化的内涵;

  ③影响了个体生命精神;

  ④影响了中华民族居中而治的政治观、中庸中和的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