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孙小飞

《山中留客》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答: “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 “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答: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处.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弄”字对于表达“留客”这一主题最有意义,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诗人用一“弄”字,不仅赋予山光物态以人性,而且显示了其蓬勃生机和充沛活力;而“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奇斗艳,足见其景色的诱人和迷人,此句诗意在于使来客回心转意,与诗人同享山水之乐。

  二:

  ①谈谈你对首句的理解:

  答:首句属于正面描写,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天的山,春天的万物,生机无限,惹人向往,引人入胜。

  ②谈谈三四句诗人是怎样挽留客人的:

  答:纵然是晴和天气,没有那“留客之雨”,但那山之深处“空翠湿人衣”的游赏之乐,那云之深处的赏玩之愉,又有谁割舍得了?又有谁能毅然离去?诗人就是用这样委婉这样深挚地情意挽留住想要离去的朋友的!

  三:

  (1)首句中“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诗人是怎样描绘春景的?

  (4)分析诗句“莫为轻阴便拟归”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

  (1)“弄”本意是“卖弄”,而在此却有“起舞弄清影”中的“弄”之意,一个“弄”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林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

  (2)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的喜爱之情和对客人的挽留之意。

  (3)诗人人描绘了一幅“山光”、“物态”交

  相辉映,生机盎然的春景图,然后创设了一种天气晴朗,云烟缥缈,水气蒙蒙的意境。

  (4)生活中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退缩或止步不前,而应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3分)

  A.第一句写山中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

  B.第二句劝客人不要因山中出现薄云便准备离开。

  C.第三句告诉客人山中很快就要转晴,不会下雨。

  D.第四句说春山深处雨雾很重,难免会沾湿衣裳。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3分)

  A.诗中用一“弄”字,拟人化地表现了春山景物的生动情态。

  B.诗中用“纵使......亦......”句式,强调春山多云雾的特点。

  C.诗中深切表达了诗人的留客之意,却没出现一个“留”字。

  D.诗中句句写景,以动写静,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水的`情致。

  翻译:

  春光灿烂,天地万物竞相展现出自己的绝妙之处,是如此的令人沉醉。客人啊,切莫因天色微暗便有了回去的打算。因为即使是在毫无雨意的晴朗天气里步入云雾深处,那水气也一定会打湿你的衣衫。

  赏析

  《山中留客》,唐代张旭(675年—约750年)诗作。诗云:“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山中留客》这首诗通过对春山美景的整体描绘和对客人欲离去想法的否定及劝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为我们描绘了山光物态,展示了山中的美好景象:这里春光明媚,山石草木沐浴在春晖之中,自由自在地展示着各自的风采,一个“弄”字显示出山光物态的美妙可爱,把山光物态写活了;这里云雾缭绕,如同虚无缥缈的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不管谁来到了这里,听了主人的如此的挽留,又怎么会舍得离开呢?故此诗虽题为“留客”,实则不仅仅是“留客”,而是在对客人的一番挽留之中展示了大自然的美好,清妙自然而又恬淡秀润,耐人寻味,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题为《山中留客》,重点是留客。留的目的无疑是欣赏山中景色,所以又不能不写到春山的美景,不过写多了又会冲淡“留客”的主题。诗人正面描写山景只用了一句诗:“山光物态弄春晖”。因为只有一句,所以诗人就不去描绘一泉一石,一花一木,而是从整体入手,着力表现春山的整个面貌,从万象更新的气象中,渲染出满目生机、引人入胜的意境。

  因为只有把这一句写得很浓,而且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压倒的优势,“留”才有意义,客人所担心的问题才显得无足轻重。所以这开头的一句在表现上、在结构上都是值得细味的。由于第一句蕴含丰富,很有分量,第二句“莫为轻阴便拟归”,虽然是否定了客人的想法,但却显得顺流而下,毫不费力。是的,面对着这美不胜收的景致,怎能因为天边一片阴云就打算回去呢?

  客人不是不想欣赏这春山美景,只是担心天雨淋湿了衣服。诗人以退为进,天晴又怎样呢?“入云深处亦沾衣”“沾衣”虽是难免,可 “入云深处”四字,激起人们无穷的想象和追求,因为“入”之愈“深”,其所见也就愈多,但是,此“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可见诗的三四两句,就不只是消极地解除客人的疑虑,而是巧妙地以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地去诱导客人心中要欣赏春山美景。

  客人想走,主人挽留,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过要在四句短诗中把这一矛盾解决得完满、生动、有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诗人针对客人的心理,用山中的美景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一步一步地引导客人开阔视野,驰骋想象,改变他的想法,从而使客人留下来。事虽寻常,诗亦短小,却写得有景、有情、有理,而且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其中虚实相间,跌宕自如,委婉蕴含,显示出绝句的那种词显意深、语近情遥、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