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两篇题目以及答案

黄飞

现代文阅读两篇题目以及答案

  篇一:

  取景器里的人

  李梅

  (1)在常人眼里,乞讨者脸上流露出来的大多是卑微哀求的表情。那表情的背后是什么?我不禁把镜头对准了他们。

  (2)一老妪在乞讨的空档,坐在花坛的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与一老翁聊天。两人不知 聊些什么,但我的镜头中老妪一脸的平和安详。仿佛是坐在自家地头上,说着田里的青苗瓜果,让你能闻到泥土的芬芳。

  (3)许多在路边的乞讨者,都像是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草类动物羚羊,弱者的地位使得它 们的警觉神经尤为发达,像是一个永远在岗哨的士兵。那根比发丝还纤细的神经,被撕成两条,一条用来正常的活动,一条用来警戒。或许在乞讨者的眼里,我们这些在周围走来走去的城里人,就如同羚羊眼里看到的在周边不远处徘徊的狮子、猎豹,危险时刻在潜伏中。

  (4)步行街出口处,一位白发老者经常坐在那里乞讨。他举着钱缸,带着哀求的目光不停地向过往的行人作揖。

  (5)一心想拍近景特写,想清晰地拍出他那种无助哀怜的目光。小相机的焦距有限,一步步地走近,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他害怕地看着我,我也害怕。①知道他害怕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他的眼神被恐怖淹没,刹那间,忽地从地上爬起,朝我抡着拐棍,那架势就是在乡村通常所见的打狗架势。一脸的怒不可遏,完全不是刚才的卑微委琐状。

  (6)垃圾桶旁边的围墙上,开满了红红粉粉的蔷薇,公寓的楼房被鲜花环绕,长长的花墙堆积无数的娇艳,美丽得几近奢侈。几个头戴围巾的农村妇女拿着大大的蛇皮袋来到这里,她们把桶里盛垃圾的塑料袋一个个拿出来,抖掉垃圾,积攒起来。然后,她们在垃圾桶里翻拣一些认为合适的东西,放到蛇皮袋里。转脸间看到我的镜头,赧然。以花墙为背景,拍下了在垃圾桶旁拾荒的妇女。

  (7)那天走在步行街,路过一豪华写字楼,湖蓝色的玻璃幕墙,大理石廊柱的拱形门厅。这样的写字楼在城市里不胜其数,让我停下脚步的是,廊柱门厅台阶前,几个民工或立或坐在吃着盒饭,偶然间传来一阵笑声,他们有着明亮的快乐。

  (8)写字楼前的步行街上,每到白领们午餐后“放风”的时间,常常会看到一些衣冠楚楚的职业男女。可是,在写字楼前的门厅台阶上,看到这些吃饭的民工,突然就有了异样的感觉。巍峨气派富丽堂皇的写字楼,一下子就无情地把这些民工与一座城市剥离开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的边缘另类。他们虽然在这里做着与那些白领同样用以维生的活计,但他们的笑容不属于这里,就像他们的普通话无法扎根城市的方言。

  (9)在按下快门的同时,②第一次体会到背景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势利。

  (10)相机是我们的一双眼睛,忠实记录下我们瞬间看到的内容。但瞬间只是一个点,一个具有发散性的点,许多镜头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都在那个点之下延伸发散着,直抵心灵的最深处。我们能看到许多的点,却往往无法看到由点到心灵之间的路。

  (11)“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伸出手来,绘一条路,将让我们人类的一些动作拥有一种特别的意义。

  阅读题

  1-2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 .下列对散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 在我的镜头里,老妪与老翁聊着田里的青苗瓜果,让我感到平和安详。

  B. 职业男女每当看到写字楼前的吃饭的民工,就会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

  C. 文章中描写的弱势群体主要是乞讨者、拾荒者和民工。

  D. 我们看到的是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却忽视了对他们的关注、同情与帮助。

  E. 文章结尾引用白居易的诗句,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2.下列对“取景器里的人”面对镜头的心理概括正确的是(3分) ( )

  A. 白发老者面对我的镜头,一直保持无助的状态。

  B. 乞讨者有时平和安详,有时警觉、害怕,甚至是愤怒、憎恶的。

  C. 拾荒者面对我的镜头,大体上是坦然的。

  D. 民工面对我的镜头,有点局促不安。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4分)

  ①知道他害怕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害怕什么。

  ②第一次体会到背景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势利。

  4. 第(3)节和第(6)节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技巧,请选择一小节分析其主要表达技巧及其作用。(4分)

  篇二:

  一名商人的“游子”情结

  刘炎迅

  刘庄村和小河湾村是河北省唐山市境内两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但在11月7日这一天,它们显得特别。澳大利亚华侨富商董配永将在这天正式启动敬老金发放项目,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慈善公益项目。

  一早,村里的腰鼓队、舞狮队早早操练起来;中年妇女都身穿戏服、头戴花翎,用浓重的油彩画出别致的脸谱;上了岁数的老人们分排坐在操场上,身边堆放着成堆的油、米等农副产品,这些都是董配永在澳大利亚的农场生产出来的,“绝对绿色,让老人们身体健康”。

  “董娃是咱们自家人”

  锣鼓声一阵紧似一阵。主角出场了。

  这个主角个头不高,微胖,眼睛小而有神,下巴留着半寸长的山羊胡子,很多年前,他是这个村子的孩子,他叫董配永,目前是华夏董氏兄弟集团的执行董事。在村民们看来,这是个“有钱人”,但和报纸上看到的那些有钱人不同,“董娃是咱们自家人,他心肠可好”。

  董配永站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宣布,他将捐资两亿元人民币设立敬老基金,用于刘庄村和小河湾村的敬老事业,两村60岁以上老人今后每月可获得300元至2000元的敬老补助。

  仪式结束后,董配永走到老人们身边,拉住他们的手,用家乡话与他们聊天。老人们大多行动不便,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董配永则俯身蹲在他们身旁。

  董配永说,他们五兄弟小的时候,父母经常教育他们要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遗憾的是我们的父母没有来得及实现。”

  为了实现父母的遗愿,也为了报答家乡,董配永以父母的名字冠名,将在父母生活过的两个村庄分别设立“天华敬老基金会”和“淑珍敬老基金会”,从2011年9月开始,这两村的老人每月可以拿到由这两个基金会发放的敬老金:60至69周岁的老人,每人每月300元;70至79周岁,每人每月400元;80至89周岁,每人每月600元;90至94周岁,每人每月1000元;95至99周岁,每人每月1600元;10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2000元。

  操场上,工作人员在派发用红包封好的敬老金。一位老人说,感觉像是过年呢。董孩儿真有孝心。四周,印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彩旗随风招展。

  “衣锦还乡太俗气,毫无意义”

  董配永一开口依旧是浓重的.唐山口音,嗓门很大,他习惯吃自己种植的农副产品,用自己生产的生态牙膏,“牙膏还可以吃,补钙”。他生性好客,来了客便嚷着要杀猪宰羊。每次见到朋友,都会拿出自家挤的牛奶待客。

  这个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男人,年近知天命,越发意识到生命可贵,“活着为啥,对自己好些,对老人好些。这才是根本。”他说。

  董氏兄弟五人从1992年开始创业,几年下来,公司越做越大,成为一家以煤炭为主业,集矿山开采、机械制造、高新技术投资、生态农业开发、房地产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跨国集团,如今总部设在北京,集团下属控股、参股的公司及办事处五十多个,员工20000余人。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24万人遇难。那一天,13岁的董配永的外祖父、外祖母、两位表妹和一位堂哥等五位亲人罹难。董配永常常会梦到那些惨状:到处是尸体。震后的惨状令人绝望,不过困境中人们相互扶助的情形也让他终生难忘。

  “在那次地震中,我真正体会到了他人的帮助是多么可贵。当你挪开一块砖,递上一杯水时,都给受灾的人带去了活下去的希望。”董配永说。

  因为这些经历,一路将生意做到澳洲,他始终将“感恩”放在心里。

  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向地震灾区捐了1000万现金;西南五省干旱,他向旱区捐赠了价值2180万元人民币的物资;今年7月上旬,看到杭州吴菊萍挺身而出勇救坠楼女婴,他又给这位“最美妈妈”吴菊萍和坠楼女婴送去20万元人民币和补品。

  这位“全国劳动模范”经常对人说:“如果遇到大灾大难,我无动于衷,既是我个人灵魂的耻辱,更是对父母善良品行的亵渎。”

  尽管“很有钱”,董配永一家过着一日三餐家常饭、一年四季普通衣衫的平淡生活。

  他本人从不购置名牌服饰,几乎整个夏天都穿一套粗布半袖短裤、一双军胶鞋、一把蒲扇、手边一个用罐头瓶子做的茶杯。这次回到幼年生活过的村庄也是如此,他觉得“衣锦还乡太俗气,毫无意义”。

  对于自己的善举,董配永很淡定,他说:“如果我们骨子里不流淌道德的血液,那么充其量就是低级的脊椎动物。”

  (节选自2011年《中国新闻周刊》第42期,有删改)

  5、从全文来看,董配永和村民们从报纸上看到的那些有钱人有哪些不同?(4分)

  6、简要说明文中小标题的特点和作用。(5分)

  7、这篇新闻报道中提到了唐山大地震的事和董氏兄弟创业扩大生意的事,这两件事与董配永捐资设立敬老基金做慈善的事有何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3.(4分)第③小节:主要运用了比喻(类比)的修辞手法。作者根据经济地位、生活状况将乞讨者和城里人分别比喻(类比)成非洲大草原上的羚羊和周边不远处徘徊的狮子、猎豹 (2分),形象地刻画出乞讨者恐惧不安的心理,表现出贫富悬殊和情绪相悖的现实状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2分)

  第⑥小节:主要运用了反衬(衬托)的表现手法。作者以美丽的花墙反衬垃圾桶旁拾荒的妇女 (2分),逼真地刻画了贫富悬殊的现实状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社会现状的担忧。(2分)(如表现手法答为“细节描写”并能恰当分析亦可)

  5.(5分)特点:用文中主要的人物典型语言及他人的评价性语言作小标题。(2分)

  作用:①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形象。小标题一用老人们对董配永的评价从侧面突出他关爱老人、懂得感恩道德品质,小标题二用董配永自己的语言直接表现他的乐于助人、回报家乡,为人低调的精神品质。②提纲挈领、使行文条理清楚,把董配永做慈善事业的各种材料有序地、重点突出地组织起来。③人物语言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特点2分;作用3分,作用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即给3分)

  6.(6分)①唐山大地震和董氏兄弟创业扩大生意这两件事是董配永捐资设立敬老基金的主体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丰富和深化了主体新闻事件的内涵。②唐山大地震的事补充说明了董配永他乐于助人、热心慈善事业的原因。董氏兄弟创业扩大生意的事补充说明董配永做慈善有坚实的经济后盾,增强了主体新闻的可信度。③使董配永为富好仁的道德品质得到更充分的表现,使主体新闻的意义更清楚和突出,扩大了新闻的影响力。

  (每点2分,答出3点给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