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诺奖人生是这样炼成的阅读答案
北京时间 2015年12月11日凌晨,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发现,站在了世界科学最高奖台。
家学渊源 冥冥中的神奇交集
在宁波,屠家称得上名门望族,名人辈出、家学深 厚。而屠呦呦母系所在的姚家也是书香门第。宁波文史研究者袁良植介绍,屠家祖先在南宋庆元年间从江苏常州府无锡县迁居至宁波,至今绵延达800余年。中间出过包括吏部尚书、太子太傅赠太保屠滽、文学家和戏曲家屠隆、博物学家屠本畯等等,既有高官显贵,又有文人墨客。
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在屠家宗谱里,屠本畯这个名字让人惊奇。数百年前,他就从事着生物研究工作,并写有大量著作,其中《闽中海错疏》成书于明万历丙申,是中国最早的海产动物志。重读书,好探究,时间跨越数百年,屠家两位生物研究者在冥冥中产生了一次神奇的交集。时光飞逝,到了宁波屠家第二十世的屠濂规,在这位深受西方教育的父亲安排下,屠呦呦和3个哥哥从小就开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屠呦呦少年时期长期居住在外公家,据《鄞县姚氏宗谱》记载,屠呦呦的外公姚传驹,曾于东北三省沦陷前任中国银行行长,民国财政司司长等职。《鄞县姚氏宗谱》中还有收录他写的《呈大总统请改革弊制由》、《上熊秉三先生希龄书》等文章。在这里,屠呦呦获得了人生的启蒙,为她以后的科学探究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舅舅姚庆三从法国留学回来后初任国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后来任上海金城银行总管处分行经理,更成为国内最早研究和传播凯恩斯《通论》的学者。
屠呦呦父母两大家族皆具有重教传统。教育后辈,培养健全人格是家族一以贯之的传统。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屠呦呦的影响是巨大的。
严谨家训 内化为家族精神
万里之外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两本关于屠呦呦家族的宗谱正在被研究者解读。《甬上屠氏家谱》和屠呦呦母亲姚氏家族的《鄞县姚氏宗谱》传递着关于立身处世、治家持业的谆谆教诲。
“若有孝子顺孙、义夫良女及一切善行,合族尊敬之。频发则周恤之。若习恶为非者、窃盗者、酗酒争斗者、内乱鸟兽行者、横暴乡里者、诓骗财物者、不孝不悌不仁不慈不睦者、官吏而贪渎行宪者,合族摈之,终身不齿。”这条“屠家家训”充分体现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对族人标准高、要求严。严谨的家训内化为一个家族的优秀精神。屠呦呦14岁那年,他的哥哥屠恒学在赠给妹妹的照片后写到,“呦妹:学问是学无止境的,所以当你局部成功的时候,你千万不要认为满足,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你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
生于战乱年代,条件艰苦,然而家族内在基因始终锻造屠呦呦不屈坚韧的性格。16岁时,屠呦呦不幸染上肺结核,此时的屠家生活已经十分拮据,小女孩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整整两年,病痛折磨着少年屠呦呦。但她从未放弃学业,最终以同等学力身份,进入效实中学高中一年级,与父亲屠濂规成为了校友。在效实中学读书期间,屠呦呦生物课程平均分达到80.5分,为走上生物科研道路打下扎实基础。
执着探索 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屠呦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1967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项目背后是残酷的现实:由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为代表的老一代抗疟药产生抗药性,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
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屠呦呦的斗志: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在2000多种方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选自《浙江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屠呦呦父亲所著的《闽中海错疏》是中国最早的海产动物志,她在论著方面也潜心研究,参与编著《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编辑了含有640多种草药在内的《抗疟单验方集》。
B.“氯喹”是青蒿素药物出现之前的老一代抗疟药的代表,它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恶性疟原虫已对其产生抗药性。
C.在遭遇青蒿提取物对人体疟原虫的抑制率意外下降的问题时,屠呦呦受有关医著的启发,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经过反复实验研发出了青蒿素。
D.屠呦呦的名字来源于《诗经小雅》的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希望她从小继承家业,从事生物医学研究。
E.屠呦呦出身名门望族,秉承严谨家训,在医学领域历尽艰辛,终于制服了疟疾,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 家。
(2)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从全文来看,屠呦呦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 请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4)2015年12月11日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站在了世界科学最高奖台,谈谈屠呦呦取得成功的原因以及对你的启示?(8分)
参考答案
(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A项《闽中海错疏》不是屠呦呦父亲所著;B项说“氯喹”的“抗疟”效果“远不如青蒿素药物显著”于文无据;D项说“父母希望她从小继承家业,从事生物医学研究”不符合原文)(2) ①引用“屠家家训”,体现屠幼幼家族重教行义、累仁积德的家风。
②引用屠呦呦哥哥的话,体现一个家族的优秀精神以及家人在她人生中的支持鼓励作用。
③引用《诗经》的名句,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来,寄托父母对她美好的期待 。
④引用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起到重要启发作用。
(答对1点得1分,2点得2分,3点得4分,4点得6分)
(3) ①勇于吃苦、不屈坚韧的精神:青少年时忍受病痛折磨坚持学业,在条件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带病坚持中药研究,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
②执着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抗疟”漫长的攻关岁月中,屠呦呦经历诸多困难大量实验,无怨无悔,多次失败后才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③甘于牺牲、造福人类的精神: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临危受命出任“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的科研组长,研发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④勇于实践、勤于钻研的精神: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不断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把目光投向历代医药学典籍,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取得了关键性突破。
(答对1点得2分)
(4)原因:①家族教育后辈、培养健全人格的传统对屠呦呦的影响巨大,她从小就开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为她以后走上医学研究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严谨的家训、家族的优秀精神锻造屠呦呦不屈坚韧的性格;③在学业专业上功底扎实、成绩优异,在科学研究上坚持不懈、埋头苦干,在职业道德上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在人格品质上安守清贫、默默耕耘。(6分)
启示:屠呦呦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她的成绩令人羡慕,而她的付出则让人感动。屠呦呦在条件艰苦、任务艰巨的情况下发现了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激励着国人为世界人民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她不为名利、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分,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