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阅读答案(十五篇)

王明刚

《论语》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下面选段,回答问题。(12分)

  ①、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①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②者。”(《论语·阳货》)

  ②、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③、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③,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④,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注释】①讪:毁谤。②窒:阻塞不通,此指顽固不化。③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弃,不用。④行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回答下列问题

  (1) 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孔子“勇”的理解。(3分)

  (2)结合以上选段,联系现实谈谈当代青年应当有什么样的“勇”,200字左右。 (9分)

  参考答案:

  20、(1)①孔子主张的“勇”,要符合礼,要用礼来约束。②孔子主张“勇”应该用“义”来规范。君子没有“义” 犯上作乱;小人没有“义”就会去做盗贼。 ③孔子主张“勇”要智勇兼备,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2)可从下面角度来谈:

  A、要智勇双全,反对蛮干、乱干,暴虎冯河式的勇是愚蠢的。B、勇,要符合礼义,要用礼义来规范。C、现代青年要勇于担当D、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的“勇”,实际上是一种个人“耍狠”的行为。只考虑个人利益,不管他人感受的勇,是我们要反对的。

《论语》阅读答案2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1、下列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四时俱备/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一鼓作气

  D、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写到“高峰人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2)那些忙于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4、热爱自然,寓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意思对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3

  《论语》十则

  (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足以谓之文也.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一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七)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八)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九)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十)(点)日: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小题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

  B.不耻下问(可耻)

  C.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划,商量办法)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实)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人不知而不愠水落而石出者

  C.可以为师矣可以一战

  D.其恕乎其不善者而改之

  【小题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二、三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方法的问题,第四、五则主要阐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B.第七则是说为人要终身遵守的准则,揭示了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宽容态度。

  C.第十则,曾点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人群活动的祥和情景,孔子心有感触地大加赞赏。此则旨在告诉我们:人要和自然相融,锻炼身体,享用自然之乐。

  D.选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比如第七、八、九则分别概括为:见贤思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论语》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 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

  12.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方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子安身立命的基础。他说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子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一种解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子)就不会去摆脱。第二种解读:如果用正当的方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用去摆脱它(而甘于贫贱)。

《论语》阅读答案5

  《论语》中的这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⑴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理念?(1分)

  ⑵孔子称赞南宫适的理由是什么?批判冉有与季路的原因又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24.⑴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⑵①南宫适懂得治理国家必须使百姓安居乐业,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更懂得穷兵黩武、以武力而有天下者都不得善终的道理。君子治国尚德。

  ②冉有与季路非但没有尽到做家臣的责任,反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与孔子倡导的以德治国的理念背道而驰。

《论语》阅读答案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4分)

  ① 不亦说乎( ) ②三省吾身( )

  ③ 死而后已( ) ④ 其恕乎 ( )

  【小题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学而时习之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C.择其善者而从之

  D.学而不思则罔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2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2分)

  答案:

  【小题1】(4分)(1)“说”通“悦”,愉快;(2)泛指多次 (3)停止 (4)大概,也许

  【小题1】(2分)D

  【小题1】(2分)(1)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小题1】(2分)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长处或优点。

《论语》阅读答案7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问题:

   1、孔子是_______末期人,我国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

  2、给下面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论语( )

  A.lún

  B.lùn

  (2)诲人不倦( )

  A.huì

  B.huǐ

  3、把下列句中“知”字指代内容的相应代号填写在括号里。

  (1)人不知而不愠 ( )

  (2)温故而知新 ( )

  (3)是知也 ( )

  A.通“智”,智慧

  B.了解

  C.知道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传说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放射出夺目的光芒,你还知道他的哪些教育思想?(请你举出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春秋 思想家 教育家

  2、(1)A (2)B

  3、(1)B (2)C (3)A

  4、(1)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2)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5、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因材施教、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

《论语》阅读答案8

  《论语》九则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的一部书,共20篇,是_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

  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是谓能养( )

  ②游必有方( )

  ③德不孤,必有邻( )

  ④君子喻于义( )

  3.“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行为准则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

  2.①奉养 ②去向 ③亲近,做伴 ④明白,懂得

  3.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到日常的侍奉上,关心父母衣食冷暖,关注父母健康状况。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实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子女远游可日行千里,但重要的是子女心中要有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

  4.君子以“义”行天下,心境平和而无限宽广;小人追逐私利,处心积虑,患得患失。

  5.围绕现实生活,谈到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对待他人即可。

  (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题。

  “半部论语”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为了突出地表明读书要少而精的道理,我想最好把宋代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例子拿来作证。

  大家知道,在宋代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利用兵变,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政权的时候,第一个著名的宰相便是赵普。据《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本来赵普读书很少,平素又不喜欢说话,所以人们总以为他没有读书。宋太祖赵匡胤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据说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中还能找到一些。可见赵普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连拟定一个门楼的榜额都不会,啰里啰嗦地叫做什么“明德之门”。宋太祖看了很不高兴,所以责问他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但是,深入一步看去,赵普实际上早已知道读书的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学习。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赵普读得烂熟。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的面前,赵普就敢于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在这里,他说的分明是一部《论语》,想不到人们却把他的话断章取义,变成了“半部论语”,并且历代相传,居然成了典故。

  我们现在不管他说的是一部《论语》也好,是半部《论语》也好,都应该由此体会到少而精的读书方法。虽然,在赵普和其他古人的心目中,《论语》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唯一法宝,他们只要熟读这一部书就足以应付一切了。这一点,我们与他们根本不同。如果我们现在也还是死抱住《论语》这一部书,读得烂熟,尽管也有用处,却仍然无补于实际,这是可以断言的。但是,我们却无妨按照我们的需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中,选定任何一部书,读得烂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其中的原理原则,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邓拓《燕山夜话》

  1.文中邓拓先生引用的《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和课文第一自然段相比,在断句上有一处不同,你发现了吗?你认为应该采纳哪一种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尝试完成下面古文问题。

  2.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 习_________

  ②读之竟日 竟_________

  ③普颜色不变 色_________

  ④他日补缀旧纸 缀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

  A、闭门读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5.仔细研读下面几句话,说说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②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③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仔细阅读上文及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七月卒,年七十一。上闻之震悼,谓近臣曰:“……朕君临以来,每优礼之,普亦倾竭自效,尽忠国家,真社稷臣也,朕甚惜之!”选自《宋史o赵普传》

  ①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请你猜测一下,“卒用其人”和“七月卒”中的“卒”的意思是否相同?并说出它们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选文中找出与材料中划线句意思相近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选文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内容概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邓拓先生读了《宋史.赵普传》中的一段文字(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到的是“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请你再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你从课文的两段文字中还能得到哪些启示,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看看谁的思路最开阔,谁的语言最准确、简练。不少于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本段中是“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课文中为“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两个相比,课文中的断句更好,“次日”修饰“临政”更好,读起来也更和谐。

  2.熟悉 整日 脸色、神色 修补

  3.(1)赵普性情深沉,为人严肃刚正,虽忍对嫉妒而好胜,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2)宋太祖登上明德门,指着门楼的匾额问赵普:“‘明德之门’,怎么多用了一个‘之’字?”赵普说:“‘之’是语气助词。”太祖说:“‘之乎者也’能‘助’得个什么事!”赵普无言以对。

  4.B

  5.这些句子是细节描写,;作用:表现出赵普勤奋刻苦读书,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的品质。(作用意思对即可)

  6.①不同,终于死去。

  ②选文原句: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选文概括:

  ①为治理国家而勤奋读书;

  ②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

  7.从课文的两段文字中我们还能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①读书要刻苦,勤奋。

  ②要珍惜时间刻苦攻读。

  ③做事要有韧性。

  ④只要自己是对的,就要坚持到底。

  ⑤要一心为公,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本题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据就可以)

《论语》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用就去做、不用就隐退只有颜渊能做到。这表明了孔子对颜渊的赞赏,也体现了孔子的谦逊。

  B.子路假设孔子统帅三军,问孔子将和谁一起,其实是在向孔子暗示自己的才干与本领。

  C.“暴虎冯河”是赤手空拳与老虎进行博斗、徒步过河,这样缺少“谋”的“勇”不是孔子所欣赏。

  D.“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在这里,孔子用“与”和“不与”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2)孔子还说过“勇而无礼则乱”,结合上面选段和这句话,请简要分析孔子“勇”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论语》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敏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器。”

  孔子曰:“闻宥有座器. 满则覆,虚则扳,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攻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敏。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 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释】①敏:倾斜。②宥座:“宥”通“右”,座位右边。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哪里,怎么。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 )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 )

  2.翻译下面句子。

  (1)诲女知之乎?

  (2)孔子问于守庙者日。

  3.【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结合自身实际回答。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_与________应该相结合。

  5.问答题。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参考答案:

  1.(1)是(2)这(3)有害(4)翻倒

  2.(1)教导你的东西懂了吗?(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

  3.要谦虚,不要自满。

  4.态度 学 思

  5.(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攲器)的特点。

  (2)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论语》阅读答案12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①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论语·颜渊》)

  [注] ①达:通达,显达。②闻:有名望。 ③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1)子张与孔子对达的看法有何区别?(2分)

  (2)请简要分析孔子在回答子张时所阐述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

  9.(6分)

  (1)子张注重表面名声,而孔子更注重品德和礼义。(2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孔子从内在修养和对待他人等方面,提出了士只有做到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体察人情、不慕虚名,才算的事是真正的通达。(4分)

  [参考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论语》阅读答案13

  《论语》的温度

  ①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

  ②以我的学养和阅历,真要做《论语》的讲解和讲解和辨析,万万不敢。那就像是让我去做这眼温泉的化学成份分析一样,我没有能力拿出一份数据精准的化验报告。我所能担承的角色只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像两千多年中数以千万计泡过这眼温泉的人一样,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

  ③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经典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令人敬畏到近乎膜拜,而恰恰在于它的包容与流动,可以让千古人群温暖地浸润其中,在每一个生命个体中以不同的感悟延展了殊途同归的价值。所谓“道不远人”,大概如此。

  ④我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出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慌慌地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益发淡定,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⑤这个世界上的简单真理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从不表现为一种外在的灌输,而是对于每个心灵内在的唤醒。《论语》中的简单真理所以穿越千古尘埃,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⑥真的要感谢《百家讲坛》用“心得”这个角度鼓励我走进《论语》,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而我只不过是其中的一心之得。我们在当下的生活解读中豁然开朗,圣人在千古之前就会缄默微笑。

  ⑦古有“_____________”之说,那是将《论语》奉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渊源;而我宁愿说“半部《论语》修自身”,人人皆可视之为一眼温暖的“问病泉”。

  ⑧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 )”,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 )”,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 )”。

  ⑨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⑩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

  1.所谓“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用于丹自己的话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第⑥段中的原话回答。)

  2.读第⑦段,根据加横线句子的提示,在空白处填充一句俗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仔细揣摩文章,然后将A“儒教”、B“儒术”、C“儒学”依次填在第⑧段的括号里。

  依次为( )、( )、( )(填序号)

  4.如果第⑩段中的“《论语》的温度”是指“《论语》蕴涵的道理,”那么“不烫手,亦不冷漠”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

  2.半部《论语》治天下

  3.B、A、C、

  4.《论语》的道理既不很艰深,也不浅显。(意对即可)

《论语》阅读答案1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

  2、《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六则中有些经典的话已固定为成语,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4、(1)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

  (2)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能做我老师的人。

《论语》阅读答案15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下列句中虚词“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默而识之

  C.敏而好学

  D.学而不思则罔

  2.下列实词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B.学而不厌(厌倦)

  C.学而不思则罔(迷惑不解)

  D.默而识之(记,记住)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所选六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⑴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⑵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有。请分别就两个方面各举一两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⑴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与不明智的人相处,我也不烦恼。能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

  ⑵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