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程思廉传》阅读理解附答案
程思廉,字介甫,其先洛阳人,元魏时以豪右徙云中,遂家东胜州。父恒,国初佩金符,为沿边监榷规运使、解州盐使。思廉用太保刘秉忠荐,给事裕宗潜邸,以谨愿闻。命为枢密院监印,平章政事哈丹行省河南,署为都事。丞相史天泽尤器之。时方规取襄樊,使任转饷,筑城置仓以受粟,转输者与民争门,不时至,思廉令行者异路。粟至,多露积,一夕大雨,思廉安卧不起,省中召诘之,思廉曰:“此去敌近,中夜骚动,众必惊疑,或致他变。纵有漂湿,不过军中一日粮耳。”闻者韪之。
至 元 十 二 年 调 同 知 淇 州 徙 东 平 路 判 官 入 为 监 察 御 史 以 劾 权 臣 阿 合 马 系 狱。其党巧为机阱,思廉居之泰然,卒不能害。累迁河北河南道按察副使。道过彰德,闻两河岁饥,而征租益急,欲止之。有司谓法当上请,思廉曰:“若然,民已不堪命矣。”即移文罢征,后果得请。二十年,河北复大饥,流民渡河求食,朝廷遣使者,集官属,绝河止之。思廉曰:“民急就食,岂得已哉!天下一家,河北、河南皆吾民也。”亟令纵之,且曰:“虽得罪死不恨。”章上,不之罪也。卫辉、怀孟大水,思廉临视赈贷,全活甚众。水及城不没者数板,即修堤防,露宿督役,水不为患,卫人德之。迁陕西汉中道按察使,以母老不赴。俄丁母忧。
思廉累任风宪,刚正疾恶,言事剀切,如请早建储贰、访求贤俊、辨车服、议封谥、养军力、定律令,皆急务也。与人交有终始,或有疾病死丧,问遗周恤,往返数百里不惮劳,仍为之经纪家事,抚视其子孙。其于家族,尤尽恩意。好荐达人物,或者以为好名,思廉曰:“若避好名之讥,人不复敢为善矣。”卒,年六十二,谥敬肃。
(选自《元史·程思廉传》,有删减)
【参考译文】 程思廉,字介甫。他的先人是洛阳人。北魏时作为豪族迁往云中郡,在东胜州安家落户。他的父亲程恒,元朝初年任沿边监榷规运使、解州盐使。由于太保刘秉忠举荐,思廉在裕宗即位前的府中做给事,以谨慎诚实著称。后来,被任命为枢密院监印,平章政事哈丹河南巡视,任命程思廉暂任都事,丞相史天泽很器重他。当时,正在设法夺取襄樊,命令他负责转运军粮,建城造仓储存粮食,运送军粮的人和老百姓争着进城门,没有按时运到,思廉就下令运粮的人和老百姓各走不同的路。粮食运到后,大多露天存放,一天夜里,突然下起大雨,思廉照常安睡不起,省里召见并责问他时,思廉却说:“这里离敌人很近,半夜里起来抢救粮食,大家一定会感到很吃惊并产生疑心,还可能引起意外的变故。即使粮食被淋湿些,也不过是损失军队一天的粮食罢了。”听的人都认为他说得对。
至元十二年,调任淇州知府,后来又调任东平路判官。后调入京城,任监察御史,因为弹劾权臣阿合马,被关进监狱。阿合马的党羽千方百计要加害于他,程思廉却泰然处之。经过多次升迁,后担任河北、河南道按察副使,路过彰德,听说河南河北年成不好,然而地方官征收租赋却更为急迫,思廉打算制止这种做法。但主管官员说,依据法律应该先向上请示,程思廉说:“如果这样,百姓就没有活路了。”当即下发文书,命令停止征收,之后再向上请示,果然得到上司的`同意。至元二十年,河北又出现大的饥荒,流浪的百姓南渡黄河要饭,朝廷却派遣使者,召集官吏,把守渡口阻止(他们南下)。程思廉说:“百姓饥饿,急于南下谋生,难道能阻止吗!溥天之下都是一家,河北河南都是我大元的百姓啊。”立即下令允许
百姓南下。并且说:“我如果因此获罪,就是杀头也不悔恨。”奏章送上,朝廷也不加罪。后来,卫辉、怀孟发生大水灾,程思廉前往视察赈贷,救活了很多百姓。洪水几乎漫过城墙,程思廉带领百姓抢修堤防,在工地风餐露宿督促,最终(因为抢修及时)洪水没有造成大灾,卫地百姓很感激他。后来,升任陕西汉中道做按察使,因为母亲年老没有赴任,不久母亲去世,程思廉辞官为母亲守孝。
程思廉多次担任御史,为人刚烈正直,嫉恨丑恶现象,陈述事情,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如请求尽早立太子、收罗人才、区别官员的车驾服饰、讨论皇帝给死后臣子的封号、蓄养军队、制定法律,这些都是当时很迫切的事情。程思廉与人交往,能够自始至终保持交情,有时遇到朋友的生病、去世,他去慰问、吊唁,赠送钱财周济他们的亲人,往返几百里都不怕劳累,有时还为他们料理家事,抚养照看他们的子孙。程思廉对于自己的家族,也特别能够给予恩惠照顾。他还喜欢向朝廷举荐人才,有的人认为他贪图好的名声,程思廉就说:“如果要回避贪图好名声的讥讽,那么人们都不敢做好事了。”程思廉去世时,六十二岁,皇帝赐封谥号敬肃。
文言文阅读答案及试题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魏时以豪右徙云中,遂家东胜州 家:安家、定居
B.思廉居之泰然,卒不能害 居:处、对待
C.虽得罪死不恨 恨:怨恨、抱怨
D.水不为患,卫人德之 德:感谢、感激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闻两河岁饥,而征租益急 ②弃甲曳兵而走
B.①河北、河南皆吾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亟令纵之,且曰:“虽得罪死不恨。” 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①迁陕西汉中道按察使,以母老不赴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0、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至 元 / 十 二 年 调 /同 知 淇 州 / 徙 东 平 路 / 判 官 入 为 监 察 御 史 / 以 劾 权 臣 阿 合 马 系 狱
B、至 元 十 二 年 / 调 同 知 / 淇 州 徙 东 平 路 判 官 / 入 为 监 察 御 史 / 以 劾 权 臣 阿 合 马 系 狱
C、至 元 十 二 年 / 调 同 知 淇 州 / 徙 东 平 路 判 官 / 入 为 监 察 御 史 /以 劾 权 臣 阿 合 马 系 狱
D、至 元 十 二 年 / 调 同 知 淇 州 / 徙 东 平 路 / 判 官 入 为 监 察 御 史 / 以 劾 权 臣 阿 合 马 / 系 狱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程思廉出身于官宦之家。他在太保刘秉忠的推荐下在裕宗即位前的官邸做给事时,就以谨慎诚实闻名。
B.在大军准备夺取襄樊时,程思廉负责运送军粮。粮食运到了,大多露天存放,夜遭大雨,他却安卧不起。省里责问他,他所回答的一番话,表现了不惧上司、敢作敢为的品格。
C.程思廉在担任监察御史时,敢于弹劾权臣阿合马;虽然被捕入狱,又遭阿合马党羽的栽赃陷害,他却从容以对,终使阿合马无法加害于他。
D.程思廉对百姓有爱心,能急民之所急,解决人民的生活困难。官员行事必须向上级请示,程思廉在非常情况下,却能够自己决裁,当机立断,甚至纠正朝廷的错误做法,其胆识的确难能可贵。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去敌近,中夜骚动,众必惊疑,或致他变。(3分)
(2) 卫辉、怀孟大水,思廉临视赈贷,全活甚众。(3分)
(3)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4分)
8.C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恨:悔恨、遗憾。
9.D [解析] 本题考查“而”“也”“且”“以”等虚词用法。D项,都是介词,表原因,因为。A项,①转折连词,然而、却。②表修饰,无义;B项,①表判断、肯定语气。②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 C项,①递进连词,并且。②表让步关系的连词,尚且。
10.C 断句的主要依据为“调”“徙”“入”等表示官职调用的词,以及官职名“判官”“监察御史”。通过断句,间接地考查了学生对官职及其任用、升迁等文化常识的理解积累。
11.B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B项程思廉回答上司的一番话,表现他有智谋,行事谨慎,顾全大局。
12.[答案] (1)这里离敌人很近,半夜里起来抢救粮食,大家一定会感到很吃惊并产生疑心,还可能引起意外的变故。 (关键落实“去”“或”“致”“变”等实词的意思,句中“去”的意思是“离”。“或”,是“或许”“可能”的意思。“致”,意思是“导致”。“变”,意思是“变故”“事端”。)
(2) 卫辉、怀孟发生大水灾,程思廉前往视察赈贷,救活了很多百姓。( “大水”活用为动词,即“发大水”,“全活”是使动用法,即“使??保全、存活”,活译为“救活”。)
(3)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这种欺诈手段,假装划给赵国城池,其实不能到手,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认地宝玉,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它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