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最近一段时间,在“中国60%的人口都属于酸性体质”这一说法的影响,“恐酸”的情绪在弥漫。人们纷纷购买含碱的保健品,每个人都希望能通过中和身体的酸碱度来找回健康。但是,事情真是这样吗?
②在今天,我们通常用pH值来衡量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其实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酸碱度不光不能决定我们的健康,甚至很难被改变。
③人体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就拿最先参与酸碱平衡调节的器官小肠来说,它可以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胰液中碱的再吸收。无论摄入的是酸性还是碱性食物,到了胃里被强胃酸的胃液混合后,都会变成酸性,到了肠道又被碱性的胆汁、胰液、肠液混合,变成了碱性,从而来调节血液中酸碱的浓度。
④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因为我们的血液中含有碳酸氢盐、磷酸盐、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系统,使酸和碱无法兴风作浪引起血液pH值的急剧变化。当血液带着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时,肾脏会像一个泵一样将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并回收碱性物质,同时还不断控制和调整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量的比例,以保持机体pH值恒定。
⑤另外,我们体内代谢反应产生的氧化碳能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最多的酸性物质。但我们的肺也没闲着,不断地排出二氧化碳,调节酸碱平衡。
⑥我们大可不必“恐酸”,事实上,酸不但不可怕,人体中有几个地方,必须偏酸才算健康。第一个就是胃,大量的胃酸排出体外,反倒会引起轻度碱中毒。除此之外,人正常的尿液的pH值保持在5.5~7.5之间,多呈酸性。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体内的酸性物质从尿液中排出去,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
1.阅读文章,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答:
2.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分析医生为什么这样劝说小李。(5分)
目前有不少专家纷纷表示,60%的中国人的身体正在变酸。小李听闻后赶紧到医院做了一个有关体液pH值的检查,结果显示小李血液的pH值是7.37,尿液的pH值是6.1。小李认为自己是严重的酸性体质,需要补碱。可是医生却劝说小李:“不用补,并且补也没有用。”
答:
答案:
1.(2分)答案要点:用生活中人们“恐酸”的现象引出下文对人体酸碱度说明。(评分说明:交代现象1分,引出酸碱度说明1分。)
2.(5分)答案要点:因为小李的血液和尿液的pH都在正常范围值之内,所以不用补碱。因为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人类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并且人正常的尿液的pH多呈酸性,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所以补碱也没用。(评分说明:分析“不用补”2分,分析“补了也没用”3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材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卫侯言计未必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
(《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公再拜曰 两次 (2)民不与也 赞许,亲附
(3)君之国事将日非矣 一天天地 (4)贤之则顺而有福 认为……贤能
2.选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 )(3分)
A.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 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B.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何乃若是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暗莫甚焉 盘盘焉,囷囷焉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材可将五百乘。
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重点字词:将、乘)
(2)卫侯言计未必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
卫侯说出的计划未必是正确的,但是大臣附和的声音好像是一张口说出来的。(重点字词:言、是、和)
4.文中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事是而臧之 / 犹却众谋 / 况和非以长恶乎!
5.概述子思劝谏卫侯的主要观点。(3分)
①用人要取长弃短;②君臣不要自以为是,要明辨是非,不可随声附和。
天使也会变魔鬼
①引种外来植物,丰富本地物种,本是件大好事,然而,如果盲目引进外来植物,造成“生物入侵”,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
②美国引种葛藤便是其中一例。葛藤是一种伏地蔓生或攀援它物的豆科多年生植物,其祖籍在中国。它不但是贫瘠地区绿化先锋,是改良土壤、保水固土的优良植物,而且因其茎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是畜、禽的良好饲料;也可作为轻纺工业以及造纸业的原料;葛根、葛种还有医疗价值。1930年美国引种葛藤后,使许多被破坏的农地和山坡,成为草木繁茂的肥沃土地,因而葛藤被誉为“大地的医生”。到了50年代中期,全美繁衍葛藤7000万株以上,真是谁人不夸葛藤好!
③然而,乐极生悲。在人们的赞扬声中,葛藤像疯狂的野兽一样狂长不息,将当地的许多植物“吃”光。70年代,葛藤占领了密西西比、佐治亚、亚拉巴马等州283万公项的土地,演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公害。面对这个“绿怪”,亚拉巴马州宣布葛藤为“非法移民”,然而其结果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④在我国,最有名的生物入侵事件是从花园中“逃”出来的水生观赏植物水葫芦。水葫芦原产南美洲,有着紫色美丽的花朵,最上面的花瓣上有一块蓝色的扇形斑块,中央点缀着一个桃形鲜艳黄斑,实在惹人怜爱。不过最吸引人的是它杯状的绿叶,叶茎基部膨大,使植物能够漂浮在水面。可是,正是这种看似纤弱、婀娜的水草,曾一统美丽的云南滇池,使人们不得不花巨资予以铲除。水葫芦长长的根扎入水中泥土下,可通过根块迅速而大量地繁殖,一旦侵入到湖泊、河流、水道、水塘等淡水水城,只要条件适合,即以势不可当之势覆盖整个水面。它挡住了阳光,吸尽了营养,使水中其他植物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完全失去平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在国外和国内,水葫芦都被认定为目前最令人头痛的水草,也是让人类为控制其数量花钱最多的植物之一。
⑤高山、大海和沙漠过去曾是阻止物种扩散的天然屏障,然而随着贸易、旅游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物种正在跨越屏障做环球“旅行”,只要条件适宜,这些物种就有可能大规模扩张,抢夺“殖民地”。有科学家认为,生物污染比化学污染的影响更甚,化学污染是惰性的,不会再生和繁殖,而且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但是当外来物种入侵以后就会扎根繁殖和不断扩张,甚至对本地物种的生存构成长久的威胁。地球上大多数的湖泊和江河系统、大多数沿海地区、几乎所有的岛屿甚至南极都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
⑥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变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环境中没有与它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使它成为“入侵者”而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大生态环境。
⑦生物入侵是自然向人类敲响的又一警钟;在树种、种花成为新时尚的今天,我们在引进外地或国外物种的时候,务须慎重,谨防“生物入侵”造成的严重后果,那将是又一个难以收拾的环境残局!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题目的含义。
2.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的加点词“吃”和“旅行”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把葛藤比喻为“大地的医生”?
4.第④段哪个词把水葫芦逐渐覆盖整个水面的情况概括了出来?
5.水葫芦入侵造成的危害是什么?
6.第⑤段中画线语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7.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
8.生物入侵造成危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外来物种的引入虽然一时给新环境带来某些好处,但最终却会破坏那里的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
2.“吃”的意思是缠绕、挤压至死。“旅行”的意思是入侵。
3.因为它是贫瘠地区绿化先锋,是改良土壤、保水固土的优良植物。1930年美国引种葛藤后,使许多被破坏的农地和山坡,成为草木繁茂的肥沃土地。
4.一统
5.第一,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第二,阻塞航道,影响船只航行。
6.作比较。说明生物污染比化学污染危害更大。
7.总分总
8.新环境中没有与它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
①最近一段时间,在“中国60%的人口都属于酸性体质”这一说法的影响下,“恐酸”的情绪在弥漫。人们纷纷购买含碱的保健品,每个人都希望能通过中和身体的酸碱度来找回健康。但是,事情真是这样吗?
②在今天,我们通常用pH值来衡量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其实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酸碱度不光不能决定我们的健康,甚至很难被改变。
③人体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就拿最先参与酸碱平衡调节的器官小肠来说,它可以根据食物的成分来调节胰液中碱的再吸收。无论摄入的是酸性还是碱性食物,到了胃里被强胃酸的胃液混合后,都会变成酸性,到了肠道又被碱性的胆汁、胰液、肠液混合,变成了碱性,从而来调节血液中酸碱的浓度。
④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的pH值精确保持在7.35~7.45之间,为弱碱性。因为我们的血液中含有碳酸氢盐、磷酸盐、血浆蛋白、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等几大缓冲系统,使酸和碱无法兴风作浪引起血液pH值的急剧变化。当血液带着代谢产物经过肾脏时,肾脏会像一个泵一样将酸性物质排出体外,并回收碱性物质,同时还不断控制和调整酸性和碱性物质排出量的比例,以保持机体pH值恒定。
⑤另外,我们体内代谢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与水结合生成碳酸,这是体内最多的酸性物质。但我们的肺也没闲着,不断地排出二氧化碳,调节酸碱平衡。
⑥我们大可不必“恐酸”,事实上,酸不但不可怕,人体中有几个地方,必须偏酸才算健康。第一个就是胃,大量的胃酸排出体外,反倒会引起轻度碱中毒。除此之外,人正常的尿液的pH值保持在5.5~7.5之间,多呈酸性。肾脏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把体内的酸性物质从尿液中排出去,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
小题1:阅读文章,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2: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分析医生为什么这样劝说小李。(5分)
目前有不少专家纷纷表示,60%的中国人的身体正在变酸。小李听闻后赶紧到医院做了一个有关体液pH值的检查,结果显示小李血液的pH值是7.37,尿液的pH值是6.1。小李认为自己是严重的酸性体质,需要补碱。可是医生却劝说小李:“不用补,并且补也没有用。”
参考答案:
小题1:用生活中人们“恐酸”的现象引出下文对人体酸碱度说明。(评分说明:交代现象1分,引出酸碱度说明1分。)
小题2:要点:因为小李的血液和尿液的pH都在正常范围值之内,所以不用补碱。因为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人类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并且人正常的尿液的pH多呈酸性,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所以补碱也没用。(评分说明:分析“不用补”2分,分析“补了也没用”3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
小题1:
试题分析:阅读文章,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用生活中人们“恐酸”的现象引出下文对人体酸碱度说明。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段落有许多作用,如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引出对象等,考生在平时的时候应注意积累相关作用。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医生这样劝说小李是因为小李的血液和尿液的pH都在正常范围值之内,所以不用补碱。因为人体的pH值是基本不变的,人类从消化系统到排泄系统,再到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并且人正常的尿液的pH多呈酸性,如果一个人的尿液呈碱性,反倒是不健康的,所以补碱也没用。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节选)
梁思成
①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空间转移的持续,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所以又有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②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③就举首都人民大会堂为例。它的艺术效果中一个最突出的因素就是那几十根柱子。虽然在不同的部位上,这一列柱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至于其他门、窗、檐、额等等,也都是一个个依样葫芦。这种重复却是给予这座建筑以其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形象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④历史中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⑤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⑥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作者着重向读者介绍的是( )
A.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
B.首都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艺术效果最为突出。
C.历史中最杰出的建筑是北京的明清故宫。
D.优秀建筑往往以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2.读完本文后,说一说建筑中的“千篇一律”指的是什么。
答:
3.仔细阅读文章③④⑤段,梳理说明层次,依次填写下表。
段落
所举例子
艺术效果
第③段
人民大会堂A
简单重复使这座建筑具有统一性和雄伟气概
第④⑤段
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及廊、庑、楼、门等。
B
所带来的艺术效果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说一说卢沟桥的美体现在哪里。
【链接材料】
北京的卢沟桥全长200多米,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柱间相隔大约一米。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放眼望去,两排柱子雄伟壮观。这281个望柱,每根柱上都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1984年经过核查,查清桥上的石狮多达489头。
答案:
1.D
2.建筑中的“千篇一律” 指的'是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以取得艺术效果方法。
3.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 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或重复中有变化)
4.①石柱的千篇一律与②石刻狮子的千变万化,③在时间与空间的持续中重复与变化,使流动与静止,虚幻与实在,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一)
至于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然而正是那目之所及的无尽的重复,才给游人以那种只有它才能给人的特殊感受。大胆来个荒谬绝伦的设想: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一根肥,一根瘦,一根曲,一根直……;一根木,一根石,一根铜,一根钢筋混凝土……;一根红,一根绿,一根黄,一根蓝……;一根素净无饰,一根高浮盘龙,一根浅雕卷草,一根彩绘团花……;这样“千变万化”地排列过去,那长廊将成何景象!??
有人会问:那么走到长廊以前,乐寿堂临湖回廊墙上的花窗不是各具一格,千变万化的吗?是的。就回廊整体来说,这正是一个“大同小异”,大统一中的小变化的问题。既得花窗“小异”之谐趣,又无伤回廊“大同”之统一。且先以花窗这样的小小变化,作为廊柱无尽重复的“前奏”,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 且不“利已”,“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1.下列各项对选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设问、比喻、夸张等。
B. “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一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概括。
C. 选文既有具体实例的剖析,又从世界建筑史的广度和高度做了概述。
D. “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律,单调枯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下列有关语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街道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给人的美感。
B.“颐和园的长廊,可谓千篇一律之尤者也”指颐和园长廊无尽的重复能给游人以特殊感受。
C.“欲扬先抑”在文中的意思是:乐寿堂临湖回廊廊柱的“千篇一律”是为了更好地映衬回廊墙上的花窗的“千变万化”。
D.“‘损人’且不‘利己’”一句在文中的含义指一些街道上的房子互不和谐,相互减色。
3.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建筑与音乐、绘画都是在时间和空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
B.选文第一段中20个一连串的“一根”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角”“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
C.“‘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话点明了当时城市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D.结尾段生动、形象地举出建造的楼房不尽如人意的现实,对我们的建筑师们,对今后的建筑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4. 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课文的论题是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B.建筑设计要努力做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是由艺术规律决定的。
C.作者善于从不同类别的材料中筛选出具有共性的东西,并发现共同的规律,进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D.课文开门见山地讲述了建筑领域中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建筑审美的独到见解。
参考答案:
1.A
2.C
3.A
4.D
珠峰缘何“变矮”3.7米
①世界最高峰为什么会变“矮”? 3.70米的高度到哪里去了?新华社记者为此采访了20xx年珠峰高程测量活动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他表示,峰顶冰雪深度的测量更加精确、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计算结果更加完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峰顶冰雪厚度变薄,是珠峰变‘矮”的三个主要原因。
②珠峰变“矮”,首先是因为两次测得的冰雪深度不同。由于珠峰的海拔非常高,峰顶上终年冰雪,好像戴着厚厚的帽子。1975年珠峰测高时,由于条件限制,只摘去了珠峰头上的雪帽,而本次珠峰测高除减掉约1米的雪深外,还减去了2.5米至2.6米的冰层和冰与碎石的混合层厚度。这如同珠峰在摘去头上的雪帽之后,又摘掉了厚厚的冰帽再来测量“身高”,自然会变“矮’’一些。
③其次,珠峰变“矮”,还因为本次珠峰“身高”的起算点——大地水准面的计算结果较上次更为精确、完善。
④20xx年珠峰测高确定的大地水准面比1975年高出0.7米至0.8米。这相当于在测量珠峰高程时,减去了珠峰所穿的“鞋”的厚度0.7米至o.8米,其“身高自然又会变“矮”一点。
⑤珠峰变“矮”的第三个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珠峰冰雪层的厚度总体上呈现变薄的趋势。从1975年至今,珠峰的高程因此,“矮”了0.3米至0.4米。
⑥陈仪勇表示,除了误差,上述三个原因是珠峰型矮”最主要的原因。三个因素相加,导致珠峰整整“矮了3.7米。
(20xx年10月10日《中国青年报》)
1.珠峰变矮的三个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珠峰的海拔非常高,峰顶上终年冰雪,好像戴着厚厚的帽子。”从修辞角度分析,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看,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次测得的冰雪深度有何不同?(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材料并结合本文内容按要求答题。(3分)
新华社电20xx年珠峰地区综合性科学考察队队长、冰川研究小组负责人康世昌说,通过观测显示,珠峰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在不断扩大。
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直观上珠峰地区冰川退缩强烈。珠峰海拔6520米的东
绒布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从去年的海拔6300米区域扩大到今年的海拔6400米的区域。导
致珠峰东绒布地区冰川消融区面积扩大的主要原因,是20xx年珠峰地区冰川消融强烈。
假如你是20xx年珠峰地区综合性科学考察队的名队员,科考回来后,针对珠峰地区冰川消融现象,你打算向世人提出哪些忠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峰顶冰雪深度的测量更加精确,珠峰地区大地水准面计算结果更加完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峰顶冰雪厚度变薄
2、比喻;打比方
3、1975年珠峰测高时,由于条件限制,只摘去珠峰头上的雪帽。而本次珠峰测高除减掉约1米的雪深外,还减去了2.5米至2.6米的冰层和冰与碎石的混合层厚度
4、20xx年珠峰测量的起算点比1975年测量的起算点更加精确、完善
5、意思对即可。要求围绕“环境保护”来回答。示例:大家要增强环保意识,控制使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切诱因;环境保护从我做起;让我们同心协力,共同保护我们的唯一家园等等。
垃圾变水泥
①资料显示,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全国2/3的城市被垃圾围困,1/4的城市已经没有地方处理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以平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已不堪重负。
②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法、焚烧发电法、堆肥法和综合处理法。这些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弊端较多,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二恶英等,以及飞灰飞渣难以处理。
③通过对国内外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中信重工研发出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利用水泥窑将生活垃圾变成生产水泥的原料。
④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一车车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直接被倒入全封闭的巨大处理间,随即被专用抓手投入到破碎机。破碎后的垃圾由板式喂料机经专用皮带传送系统送入垃圾焚烧炉,经由原水 泥生产系统引入850℃以上的热风进行高温处理,生成灰渣固化物进入原水泥生产系统,经原料立磨、水泥烧成系统,最终成为水泥熟料。
⑤该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地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炭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了异味对空气的污染;L型垃圾焚烧炉能够调节焚烧时间,非常适合处理目前我国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
⑥中信重工的这项创新与建一条日处理500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厂相比,每天可节约煤48吨,为水泥厂节约矿石65吨。也就是说,像洛阳这样的城市,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城市每月的全部生活垃圾 处置并充分利用。
1.文章第①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用意何在?(3分)
2.认真阅读文章第④段,写出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2分)
破碎垃圾→ →生成灰渣→ →水泥成分
3.垃圾变水泥的新技术与传统处理垃圾技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2分)
4.通读全文,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结合③一⑤段内容作简要说明。(2分)
5.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城市生活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B.中信重工研发的新技术,使生活垃圾通过破碎焚烧,变成了生产水泥的原料。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C.用新技术处理生活垃圾,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而且垃圾中可燃物可替代部分燃料,从而降低了成本。
D.如果采用这项新技术,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像洛阳这样的城市每个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答案:
1.数字说明(或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多,传统垃圾处理技术不堪重负;引出下文说明对象,垃圾变水泥这项新技术。
2. 高温处理(或焚烧垃圾)、磨碎再烧
3. 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4. 逻辑顺序;先概况介绍垃圾变水泥这项新技术,再具体介绍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和巨大优势。
5.A
①少年只有16岁。之前他干过许多糊涂和愚蠢的事情:他偷过郊区的苹果,偷过城市的盆花,偷过同学的铅笔和饼干,偷过邻居的茶杯和腊肉,还偷过大街上的自行车。他一次次被带进派出所又一次次被放出来。一天,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意识到自己错了,意识到自己应该痛改前非了。
②他后悔,他想改,可是他已经挽回不了自己的声誉和尊严,他已经没有了任何朋友,他一出现总会引来一些异样的目光。少年并不记恨他们,认为这是对他的惩罚。少年望着窗外,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阳光。
③整整一个夏天,每天上午,他都把自己关在家中,透过窗子看外边的树。他忍受不了寂寞,到下午时,悄悄出去,在小区转一圈。人们一看见他,或扭过头去,或老远就避开。邻居们防他,就像防一条带着传染病的狗。少年不敢上前,不敢与他们对视,他失去了与任何人交流的勇气。他无奈、自卑,似乎世界在他面前关起一扇门,又加上无数把锁。
④他垂着头慢慢地走,轻踢着一粒石子。没有阳光,少年却感觉后背灼热。忽然有人喊他,是一位坐在凉亭里的老人。老人朝他招手:“喂,年轻人!”他抬头一愣,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你是在喊我吗?”他指指自己。“过来,年轻人!”老人说。他走过去,胆战心惊。他想逃离,可是却说服不了自己的脚步。老人叼着一根没有点燃的香烟,摸着口袋,问他:“有火柴吗?”“没有。”“打火机呢?”“也没有。”说完,他急急地低了头,试图离开。“别急着走。”老人再一次喊住他,“去帮我取来打火机吧,我的家,你知道的。”
⑤他当然知道,老人与他同住一个单元,他住七楼,老人住一楼。“我的腿脚不中用。”老人笑呵呵地说,“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麻烦你帮我取来。”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可是那闪电转瞬即逝。“钥匙呢?”他问。“门没有锁。”老人说,“我从来不锁门的。住咱们这个小区,根本不必锁门。”少年心中又是一道转瞬即逝的闪电。少年飞奔而去,途中流下了眼泪。一缕阳光从云缝里钻了出来。
⑥那扇看起来冷冰冰的防盗门果然没有上锁,他轻轻一推,便开了。茶几上放着果盘,放着零钱,放着钥匙和打火机。少年抓起打火机,转身跑出屋子。
⑦老人点着了烟,郑重地对少年表示感谢。然后,他对少年说:“如果你有时间,如果你愿意,我们下一盘象棋,好吗?”少年当然愿意。他坐下来,聚精会神地和老人下起了象棋。不久,少年便败下阵来,可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凉亭外,阳光灿烂……
⑧少年后来成为一名警察,老人的身体仍然很好,闲时,他们会凑到一起下象棋。他多次跟老人谈起那件事情,他说那天你故意不锁门,那天,你口袋里,其实装着打火机。
⑨老人只笑不语。问急了,老人就说我忘记了,我真的忘记了。或许真如你所说的,那天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的;或许那几年里,我出门真的从不锁门;或许,那一天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一切不过是你的一个美好梦境。不过我认为,这一切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你亲手推开了那扇门,而不是别人……
2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分)
答案示例一:本文叙述了少年在老人的帮助下痛改前非(重拾自信或打开心门痛改前非)(1分),最终走上正途的故事(1分)。 共2分 示例二:本文记叙描写了老人帮助少年痛改前非(1分),最终使少年走上正途的故事(1分)。 共2分23.选文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景物(环境)描写(1分)作用:烘托了少年孤独苦闷(绝望自卑)的心情(1分)。共2分24.对选文⑤段加点句子进行简要赏析。(2分)
少年心中划过一道闪电。
答案: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少年得到信任时的惊喜和所受到的震动(激动、感动)(如果答出“少年心理燃起一丝希望”或意思相近也可得分)(1分)。25.你认为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答案:我认为老人是一个善良(有爱心),懂得尊重人,引导(教育)有方的人。3分
亲友们都知道 马拉德太太的心脏有问题,因此,在向她透露她丈夫的死讯时,十分小心,尽量婉转。
是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话说得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她身边。报社收到了铁路事故的消息时,他正好在那里。布伦特里·马拉德的名字在“遇难者”名单的最前面。为了把真相弄清楚,他只是根据另外一份电报把出事时间记了下来,就抢在其他不太小心、不够体贴的朋友之前捎来这一不幸的消息。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目瞪口呆,无法接受这一现实,而她却不一样。她立刻扑倒在姐姐的怀里,号啕大哭起来。当一阵悲哀消退之后,她独自一人走进自己的房间里,不愿让任何人跟着她。
卧室的窗户开着,窗前摆着一把宽大、舒适的安乐椅。她筋疲力竭地一屁股坐进椅子,疲惫缠着她的身子,似乎就要触及她的灵魂。
屋前空旷的广场上,春意盎然,新春骚得树梢颤栗。空气中弥漫着春雨芬芳的气息。楼下沿街叫卖的商贩正吆喝着兜售商品。远处有人在唱歌,曲调隐隐约约地传入她的耳朵。屋檐下,无数麻雀唧唧喳喳地叫着。
窗户的西面,朵朵云彩相互交汇,一朵堆积在另一朵的上方。透过云层,片片蓝天随处可见。
她静静地坐在椅子里,头枕在靠垫上,只有当一阵呜咽涌上她的嗓门时,她才动一动,像一个哭睡着了的孩子在梦中还在啜泣一样。
她还很年轻,面容白皙、安详。脸上的皱纹显示出一种压抑,甚或是某种力量。但是,此刻她目光呆滞,茫然地直盯着远方的一片蓝天。这不是思索的目光,而是理智的思考暂时停止活动的征象。
某种东西正在向她逼来,她等待着,诚惶诚恐地等待着。等待着什么呢?她不知道。这种东西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到它正在空中蔓延,它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逼近她。
此刻,她内心骚动不安。那种向她逼近、将要缠住她的东西在她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了。她正努力凭着自己的意志来抗击它,但是她无能为力,她的意志力如同她那双白皙纤细的手一样无力。
她干脆任其自然,这时一个轻如耳语般的词从她那微启的双唇中逃逸出来。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那茫然而随后变得惶恐的目光从她的眼中消失了。现在,她两眼炯炯有神,闪闪发光。她心跳加快,热血沸腾,周身无一处不畅快。
她并没有停下来扪心自问一下,是否是一种可怕的欢娱在控制着她。十分清晰的是,一种昂扬的感觉使她能够打消那种无足轻重的联想。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的尸体时她还会哭泣。那双曾经亲切、温柔的手现在已经僵硬;那张总是情意绵绵地面对着她的脸庞已经变得凝固、灰暗、死气沉沉。然而,瞬间的痛苦之后,她看到了完全属于她自己的那漫长、绵延的未来的岁月。她张开双臂去拥抱它们。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别人而活着;她将为自己而活着。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意志盲目地坚持要征服她了。男人和女人总是盲目地坚持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同类的身上。当她在那顿悟的瞬间之后再来看待这种行为时,不管其意图是善意还是恶意,它都显得不亚于一种罪恶。
不错,她曾爱过他——有时候,然而并非经常是这样。这又有什么关系!她突然认识到自主才是她生命中最强烈的冲动,拥有了它,爱情,那未解之谜,又有什么价值?
“自由了!彻底自由了!”她反复低声吟道。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房门前,嘴唇对着锁眼恳请进去。“路易斯,开门!我求你了;开门——你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你在干什么,路易斯?看在上帝的面上,开门吧。”
“走开。我不会把自己弄出病来的。”的确,她不会的。透过那扇敞开的窗户,她正在畅饮的恰是生命的精髓。
她的想象力正沿着未来的时日自由驰骋。春天,夏天,一年四季都将属于她自己。她低声快速祈祷着长命百岁。就在昨天,她一想到生命如此漫长还感到不寒而栗。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的姐姐的胡搅蛮缠下把门打开。她的目光中充满胜利的喜悦,不自觉地摆出了胜利女神般的姿态。她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梯。理查兹站在底下等着她们。
这时有人用钥匙在开前门。进来的竟然是布伦特里·马拉德,他提着旅行包和雨伞,镇定自若,略显得风尘仆仆。他离事故发生地很遥远,甚至不知道发生了火车事故。眼前的情景使他愣住了:约瑟芬尖叫一声;理查兹迅速移动身子站在他和妻子之间,试图挡住她的视线。
然而,理查兹还是太晚了。
当医生们赶到时,他们说路易斯死于心脏病,死于致命的喜悦。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问题:(6分)
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极光,是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带(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因此人们对极光“情有独钟”。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极光的形成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它们是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具备这些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出现极光。
小题1:人们之所以对极光“情有独钟”,主要是因为
(不超过40个字)(3分)
小题2: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极光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是
(不超过30个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极光是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它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
小题1: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太阳喷发出高速带电粒子流(太阳风)。
试题分析:回答第⑴个问题,从第一段中筛选出有关信息进行回答,可从“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极光,是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它常常出现在南北半球的高纬地带(主要在南极区和北极区),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这两句话中找到。⑵第二段有“它们是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句话,“它们”所指的就是上面所说的“极光的形成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从中可以筛选出。
①资料显示,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吨,占用耕地5亿平方米。全国2/3的城市被垃圾围困,1/4的城市已经没有地方处理日渐增多的生活垃圾,更严重的是,城市生活垃圾以平均每年8%—10%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垃圾处理技术已不堪重负。
②据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有:填埋法、焚烧发电法、堆肥法
和综合处理法。这些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弊端较多,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
壤、地下水和空气会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垃圾焚烧产生有害气体二恶英等,以及飞灰飞渣
难以处理。
③通过对国内外垃圾焚烧技术的研究,中信重工研发出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技术,利用水泥窑将生活垃圾变成生产水泥的原料。
④记者在生产现场看到,一车车未经分类的生活垃圾直接被倒入全封闭的巨大处理间,随即被专用抓手投入到破碎机。破碎后的垃圾由板式喂料机经专用皮带传送系统送入垃圾焚烧炉,经由原水泥生产系统引入850℃以上的热风进行高温处理,生成灰渣固化物进入原水泥生产系统,经原料立磨、水泥烧成系统,最终成为水泥熟料。
⑤该技术具有传统的垃圾填埋和焚烧方式无可比拟的优势;能有效地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飞灰与炭灰渣通过煅烧全部进入水泥熟料的晶格中,避免了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垃圾储存和输送均处于负压状态,防止了异味对空气的污染;L型垃圾焚烧炉能够调节焚烧时间,非常适合处理目前我国混合收集的生活垃圾。利用水泥生产系统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技术,还能用垃圾中的可燃物替代部分燃料,完全达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要求。
⑥中信重工的这项创新与建一条日处理500吨垃圾的垃圾焚烧厂相比,每天可节约煤48吨,为水泥厂节约矿石65吨。也就是说,像洛阳这样的城市,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城市每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选自20xx年5月7日《科技日报》作者杨朝晖有删改)
17.文章第①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用意何在?(3分)
18.认真阅读文章第④段,写出“垃圾变水泥”的生产流程。(2分)
破碎垃圾→ →生成灰渣 →水泥成分
19.“垃圾变水泥”的新技术与传统处理垃圾技术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不超过10个字)(2分)
20.通读全文,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并结合③一⑤段内容作简要说明。(2分)
2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城市生活垃圾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对土壤、地下水和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B.中信重工研发的新技术,使生活垃圾通过破碎焚烧,变成了生产水泥的原料。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C.用新技术处理生活垃圾,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的合成与排放,而且垃圾中可燃物可替代部分燃料,从而降低了成本。
D.如果采用这项新技术,两条月生产5000吨水泥的生产线就基本上可以把像洛阳这样的城市每个月的全部生活垃圾处置并充分利用。
于思言苟变于卫侯②曰:其才可将五百乘③。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④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⑤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⑥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
导读:用才犹用木,要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则善用人者,对有缺点之才,也当不弃,切不可因小失大。
注释:①苟变:战国时卫国人。②子思:孔丘的孙子,名伋,字子思。卫侯:指卫慎公。卫,战国时的一个小国,其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境。③五百乘(sh ng):古代四马拉的兵车,一辆为一乘。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五百乘则有三万七千五百人。④圣人:指英明的君主。⑤杞梓(q z ):都是树木名称。⑥干城:干,盾牌;城,城墙。用来比喻卫国的将领。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其才可将五百乘( ) 2.故弗用也( )
3.然变也尝为吏( ) 4.良工不弃( )
二、翻译
1.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文选爪牙之士中的爪牙之士指__________,现在爪牙一般比喻__________。
四、于思在文中的重要的用才观点是_________,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变吃人两个鸡蛋译文
子思向卫侯谈论苟变说:苟变的才干可以统率五百乘。卫侯说:我知道他能够为将;不过苟变曾经做过官吏,收民税时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子思说:圣主选用人材,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用他的长处,舍弃他的短处;因此几搂粗的良材而只有几尺腐朽的地方,好木工是不会抛弃它的。现在君王您正处在列国纷争的时代,选拔得力将士,却因为两个鸡蛋的小过就把卫国良将弃置不用,这事儿可不能让邻国人知道哇!卫侯连拜两拜说:谨受您的教导!
答案:
一、1.率领,统带 2.任用 3.不过 4.抛弃、舍去
二、1.向民收税时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 2.圣主选用人材,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用他的长处,舍弃他的短处。
三、辅佐君王的武臣 坏人的党羽
四、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略
温度的百变魔法
在整个宇宙当中,温度无处不存在。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也无论是在赤热的太阳上还是在阴冷的冥王星上,这一切无不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存在着温度的差别。例如,太阳表面温度是6000℃,而处于太阳系里离太阳较远的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却只有-240℃。又如,传说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在夜里的星空中,它们只是闪烁的小亮点,而怎能让人一下子想到牛郎星的表面最高温度竟达8000℃,织女星的表面最高温度竟达10000℃,真可谓是热恋之星。
正因为宇宙中各行星的冷热不同,才决定着生命的存在与否。想想看, A , B ;再想想,如果人类要到阴冷的冥王星去,恐怕人的第一次呼吸还没完成就早已在寒冷的温度当中冻成了冰尸。
当然,在这样莫大的宇宙中,只要位置适当,生命是完全可以存在的。现在的地球就是典型一例。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有人说是偶然的,其实它也是必然的。第一个有生命细胞的诞生,那是蕴含着造物主多少心思啊,其中温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因为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化学反应才能正常进行物质分解或重组,才有了今天这个美丽的世界山川、河流、绿树、红花才有了生命的诞生。
温度是分子平均功能的标志,它决定一个系统是否与其它系统处于热平衡的物理量,它的基本特征在于一切互为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如当温度较低时,分子、原子振动的速度很小,分子之间距离也小,此时物质为液态。但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分子运动十分激烈,分子间的距离也变大,此时物质为气体。整个世界这么精彩,就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分子、原子在不同的温度下变化而来的。
(选自20xx年第9期《大科技》,作者:金锐)
7、文章除了说明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存在着温度的差别之外,还叙述了哪三点内容?(3分)
8、第一段加点的词热恋之星该如何解释?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9、利用文中的有关材料,紧扣第二段中心,在A、B两处写上合适的句子。(2分)
A 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面哪些现象能用文中第三段的原理来解释,哪些不能?逐一回答并简述理由。(4分)
①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 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②地球人类并非宇宙间唯一的人类,除了地球外,宇宙间还有上万个星球上有人类生存,另外还有很多并不像人类的智慧生命体,有些比人类的智慧更高呢!7、①宇宙中各行星的冷热不同,才决定着生命的存在与否。②在宇宙中,只要位置适当,生命是完全可以存在的。③温度是分子平均功能的标志。(3分,每点1分)
8、①两颗星的表面温度非常高;②两颗星承载着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即牛郎织女的故事)。(4分,每点2分)
9、(A)如果人类要到太阳(或牛郎星、织女星)去,(B)还没到达早已化为灰烬了。(共2分,句式应与后一句相同,为假使复句(1分);内容应与后一句相反,且只能是太阳或牛郎星、织女星(1分)。)
10、①不能,因为材料分析的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而不是说宇宙在适宜的温度下能诞生生命。②能,因为材料是说,在莫大的宇宙中,一定会有与地球各方面条件(包括位置和温度)相当的星球,有一定会有高智商的生命体。(4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