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2分)
【分析】《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从诗中“窈窕淑女”一句可以知道,她文静、美好,善良。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可以知道,她劳作姿态优美。所以,她会让君子“寤寐思服”。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关雎》中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蒹葭》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也是运用了“兴”的手法,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现代诗人贺知章的《回延安》中也大量地运用了“兴”的手法,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答案:
(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2)“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示例:“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参考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zèng)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古代的诗行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和智慧的奇谲(jué)。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中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而读诗则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奇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读过千遍以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小题1:按要求填空。(2分)
①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加点的“生出铜绿”比喻的是: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它们”指代的是:
小题2:简要回答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
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2分)
①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的原因是:
②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小题3: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根据文意,
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B.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
C.古诗中的名句都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
D.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小题4: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
有一番滋味在心头”?(3分)
① 它们能够抵御 ________________
② 成为我们精神的 ________________
③ 赋予生命以更________________
小题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2分)
例句: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
仿句:
小题6:判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4分)
A.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
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B.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C.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都具有奇巧的构思。()
D.读诗能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的意义,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得以深化和升值。()
参考答案:
小题1: ①“生出铜绿”比喻的是: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者,诗歌衰老,变得昏暗、腐朽;或者,诗歌衰老,失去光彩和神奇)。② 无数的新诗(或“当代诗歌)。
小题1: ①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②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小题1:A。
小题1:① 心灵的麻木。② 源泉和归宿。③ 深厚的意义。
小题1: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
小题1:A.√。B.√。C.×。D.√。
小题1:按要求填空。
两个小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第一小题找出“本体和喻体”就能得出正解。第二小题答案就在“它们”相邻的句子中,此种题目的答案一般就在上下句中。
小题1:简要回答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
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
小题1: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根据文意,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相对比较简单,只要认真阅读文章,很容易得到正解。
小题1: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答题不得超出方框规定的字数。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个别语句的理解,此种题目的答案一般就在上下句中。但注意此题对字数有严格要求。
此题考查学生语言创新能力,答案不唯一,但需要注意的是格式必须与例句一致。
小题1:判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相对比较简单,只要认真阅读文章,很容易得到正解。
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纸页间古代的诗行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和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伸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中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而读诗则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奇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读过千遍以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1.按要求填空。
①文章第一自然段中加粗的“生出铜绿”比喻的是:____________
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加粗的“它们”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回答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①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自然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丽的发酵。”根据文意,对这句话的含义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古诗经过时间的淘洗,本身的魅力得到深化和升值。
B.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孕育的结果。
C.古诗中的名句都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酿制的。
D.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4.第四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答题不得超出5个字。
①它们能够抵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成为我们精神的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赋予生命以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下列句子的形式,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变为无限,把腐朽化为了神奇。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正确的打“√”,不正确的打“×”。
A.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
B.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
C.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句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都具有奇巧的构思。()
D.读诗能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的意义,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得以深化和升值。()
参考答案:
1.①“生出铜绿”比喻的是: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者,诗歌衰老,变得昏暗、腐朽;或者,诗歌衰老,失去光彩和神奇)。
②无数的新诗(或“当代诗歌)。
2.①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
②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
3.A
4.①心灵的麻木。
②源泉和归宿。
③深厚的意义。
5.意思正确,句式相同,修辞手法一样即可得分。
6.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