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黄梅戏的故乡,可我最喜欢的还是京剧,听不厌,品不尽。兴起时,还能吊起嗓门儿来上几句,那特有的京味儿总是悠悠地酽在心头。
教了十几年的书,上过不少还算成功的课,但自己感觉最好还是教《故都的秋》这篇课文。郁达夫先生简直京化透了,那关于北京之秋京味儿十足的描写,几番诵读之后,真是醉煞了人。
多年来,京剧、京腔时时诱惑着我对北京的向往,可“山里佬难出天”,每每机缘擦肩,只好望京兴叹。
终于在去年的秋天,在北京待了一周,上天安门,登八达岭,游世界公园,钻王府井大街小巷,大饱京腔耳福。
北京人说话总有那种特别的京味儿:频频的儿化音节,极富神韵的“土”话,更有那节拍、那音色、那抑扬顿挫劲每每显出了一种宽宏深厚的底气和贴近生活的`亲切感与原汁味。京腔儿还极富个性,细细品味,有的带股虎劲,有的透着大气,有的则臻于一种雅境……
言为心声,北京人的豪爽与大度在京腔中也可见一斑。那天,我们乘地铁到前门站,由于人多,我们一行好几个只好站着。这时,一位很普通的北京市民,见我们同行中一位老人没座位,便主动地站起来让座。看得出这是位“老北京”,“老先生——您这儿坐!”……这一刻,我感到京味儿十足的招呼特别地富有质感与热力。我们与“老北京”一见如故,聊着天南海北的事儿,如沐春风。
京腔怡人,几天一过,竟也情不自禁地仿着京腔与游人对白,仿佛自己也是个“老北京”了。
(1)说说“京味儿”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开头作者写自己喜欢京剧、爱教《故都的秋》,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画线句子表明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频频的儿化音节,极富神韵的“土”话,更有那节拍、那音色、那抑扬顿挫劲每每显出了一种宽宏深厚的底气和贴近生活的亲切感与原汁味。
(2)渲染了“京味儿”的氛围,为下文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