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两篇文章,完成1~5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_____
(3)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
(4)待到山花烂漫时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用____、____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____、____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
5.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沾染;污染
(2)我
(3)听说
(4)等待;等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菊花 牡丹 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5.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的品质、精神。
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文段选自《》,作者,是我国_____(朝代)著名_______家。(2分)
【小题2】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的实词。(2分)
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可()
⑵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玩()
【小题3】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的虚词或指出其作用。(2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而()
⑵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自()甚()
【小题4】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⑵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
【小题5】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哲学
【小题2】⑴值得⑵玩弄
【小题3】⑴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表转折,“却”⑵从;十分,很
【小题4】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⑵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小题5】作者用菊花来正面衬托,用牡丹来反面衬托莲花的高贵品质,寄寓了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这是一篇_______________的骈体散文,借莲表达了自己的'人格追求。(2分)A.托物言志B.借景抒情"C.叙事明理D.寓情于理
【小题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任选两个作答,多答不加分)。(2分)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益: 可爱者甚蕃 蕃:
亭亭净植 植: 陶后鲜有闻 鲜:
【小题3】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上。(2分)
【小题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更加,树立 , 多 ,少
【小题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4】略
【小题5】不慕荣利、洁身自好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如果有识记,可在课文前面的“提示”中看到“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另外,根据文章内容也可判断出来。因为,本文表面是在写“莲”,实则借写“莲”表达了作者不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因此本文属于“托物言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以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
点评:我们要知道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烘托、渲染、动静相衬、实写虚写、托物寓意、借景抒情等。
【小题2】试题分析:“益、蕃”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植”根据语境即可译出来,为“立,树立,站立”;“鲜”在句中的读音是三声,应译为“少,很少”。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3】试题分析:默写时,除了要注意染、濯、清、涟等易错字外;还要注意写完之后要完整的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上下不通或张冠李戴的错误出现。
考点:本体考察学生古文名句的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对于古文考查的几种题型(上下句对接题、理解型默写题、归类型默写题、理解运用型题目)要心中有数。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牡丹之爱”等。“牡丹之爱”是一个较为固定的句式,应译为“对于牡丹的喜爱”。理解了关键字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从文章中对莲的描写句“予独爱莲之……”可知,作者歌颂莲那样的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从结尾处的议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知,表达了作者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能力。
点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借写景、叙事等间接表达出来,也有时直接抒发情感。如果有直接抒情、议论的语句,一定要借助它们揣摩出所要表达的感情。如果没有,则要分析作者在写景、叙事的过程中流露出来的情感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