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同步练习题目
一、基础、运用(共26分)
⒈请用楷书写一句你认为可以奉为座右铭,用来激励自己进步的人生格言。要求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不少于10个字。(4分)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共4分)
沁园春是常见的词牌名。沁园相传是东汉时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曾被外戚窦宪倚势强夺,后人作诗以讽其事,故此得名沁园春。沁园春调分上下两片(piānpiàn),共114字。本词牌格调(diàotiáo)奔放,宜于抒发壮阔豪迈之情。
1936年1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部队到达陕西清涧县袁家沟,2月下旬部队开始东渡黄河。在袁家沟期间,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后(攀登攀爬)到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视查)地形。目睹雪后的壮丽景色,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怀着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心,毛泽东挥笔写下了《沁园春雪》这首(气吞山河气壮山河)的壮丽词章。
(1)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选填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片(piān)调(diào)攀登视查气壮山河
B.片(piàn)调(diào)攀登视察气吞山河
C.片(piàn)调(tiáo)攀爬视查气壮山河
D.片(piān)调(tiáo)攀爬视察气吞山河
(2)对《沁园春雪》一词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中,千里、万里两句运用互文修辞,即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突出了开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一句,顿失二字突出了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迅速。
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一句,化静为动,以动态写静态,说山、原在舞在驰,传神地将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的生机勃勃,生动活泼。
D“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句,“只识”二字带有赞美赞颂之意,弯弓射大雕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的旷代文治武功。
3.下列各组的两个句子使用了同一个成语或俗语,使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①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小杨就会及时向老师请教,非要弄个水落石出才会满意。
②这位名侦探经过细致的观察,缜密的推理,使一个个悬案水落石出,真是让人佩服。
B.①一旦经济处于下滑状态,中小企业便首当其冲。
②要说位于我们区的风景名胜,首当其冲是天坛。
C.①校曲艺团的同学们抓紧时间练功,因为他们深知“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的道理。舞台上的辉煌来自舞台下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艰辛付出。
②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经过练习,吴红的英语口语、听力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D.①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自己的不足,也不应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②他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4.对下面语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二〇〇七年最末一个晚上,我坐在旅店的窗边,泰国泰北冬季的天空洁净,尤其当城市的灯火因贫穷而黯淡,星星就大胆放肆了,一颗一颗堂堂出现。但是星星虽亮,却极度沉默,下面的街头人声鼎沸,乐鼓翻腾。刚从街上的人流里撤回,我知道,像河水般涌动的是情绪激越的观光客,但是暗巷里骑楼下,疲惫的女人正开始收摊,她们赤脚的幼儿蜷在一旁,用破毯子裹着,早睡着了。
然后烟火,冲向天空轰然炸开,瞬间的璀璨,极致的炫美,人们雀跃欢呼。这是跨年之夜。可是,这不是神明的生日,不是英雄的诞辰,不是神话中某一个伟大的时刻,不是民族史里某一个壮烈的发生,那么,人们庆祝的究竟是什么呢?
A.“大胆放肆”与其后“一颗一颗堂堂出现”配合,写出了城市黯淡灯火下次第出现的星星明亮的程度。
B.“人声鼎沸,乐鼓翻腾”这两个短语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写出了跨年夜时人们极度欢乐的情形,与后面写暗巷骑楼下人的生活没有关系。
C.“像河水般涌动”形象描绘出了城市观光客人数之多。
D.四个“不是”反复出现,表明这个跨年夜庆典没有文化意义,作者对之持完全否定态度。
5.下面各语中,关联词语使用修改有误的是(2分)
A.我们在学习上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绝不能骄傲自满。
(修改:“即使”与“但”不搭配。应该把“即使”改为“虽然”,把“但”改为“也”。)
B.他不仅忙了一天,而且精神特别好。
(两个分句应为转折关系,可将“不仅而且”改为“虽然但是”)
C.他因为穿一件浅绿色上衣,显得有些消瘦。
(两个分句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应该删去“因为”。)
D.他许下许多愿,我不会同意的。
(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使两个分句的关系不明确。可以加上“虽然但是”或“尽管也”)
6.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故乡》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这篇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因于勒的贫富而前后变化的态度的描写,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虚伪、自私、贪婪、冷酷,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__的金钱关系。
C.《陈涉世家》中的“世家”是《三国志》中传记的一种,主要记诸侯之事。
D.《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康有为。他曾领导了的“戊戌变法”。
7.默写(5分)
(1)过尽千帆皆不是,,肠断白蘋州。(温庭筠《望江南》)(1分)
(2)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1分)
(3),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
(4),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1分)
(5)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分)
8.名著阅读(5分)
①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遮盖好了,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去了。杨志口里只叫苦,软了身体,挣扎不起。十五人眼睁睁地看着那七个人都把这金宝装了去,只是起不来,挣不动,说不得。
这段话描述的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填书名)中的一个情节。这一情节是,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有天王晁盖、、、等(须写出绰号和人物)。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第9-12题。(共12分)
【甲】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乙】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夥颐①!涉之为王沈沈②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夥颐:夥,同“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沈沈:通“沉沉”,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辍耕之垄上辍:
②或说陈王曰或:
③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之:;之: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1.对比甲乙两段文字,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4分)
原因:
启示:
四、现代文阅读(共32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2-15题。(共14分)
蟋蟀鸣时易感秋
①“扯花生了!”小时听到这句话,就如同得到一个节日庆典的号令。
②时序到了农历七八月,春天时播种的花生便到了收获的季节。每到扯花生的日子里,于小伙伴而言,高兴的事情就少不了。能尝到带着土腥味的、多于牛奶般汁液的、纯纯香味的鲜花生,是这时节第一要紧的美事。
③要实现这美事,得靠自己。大人们扯起的花生,那是颗粒都归生产队的。奢望从大人们的筐里抓一把来吃,面对的惩罚很多:扣家长的工分,别人的责骂,冷眼,嘲讽。所以,那时小伙伴们都很自觉自愿的远离大人那装满花生的箩筐。
④小伙伴们是不会悲观的,大人们扯过花生的地方,碰巧时,总会有那么几颗深埋在地里的、不愿意随大流出来的、想要馈赠儿童饥肠的花生。仔细用小锄头刨开泥土,就会看见随着翻起的泥土裹夹着的通体黄白、肥滚溜圆的“漏网”花生。这时,小伙伴们会受到一种巨大的鼓舞,热情高涨,以至于忘乎所以,我们会拼命的刨土,弄得花生地里尘土飞扬,还自以为是那个在硝烟中冲锋陷阵的战士,陶醉着呢。
⑤当然,这样的好事、美景不是时时都有,处处都在的。小半天劳作下来,小竹篮里也就刨到那二十来颗。有时还因为自己的兴奋过度,乱丢竹篮,把仅有的一点胜利果实不知甩到何处。于是,自己只能挎着那只有几颗花生懒散地躺在底部的竹篮悻悻离去。
⑥儿童们大都忘事,当下一次大人们再次出现在花生地里时,尾随的又是一伙儿提着竹篮,扛着小锄头的孩子,而且还多带了一件工具,带盖的小鱼篓。那时候似乎不曾有个辛苦,也不曾有个几乎空手而归。正所谓“有寄心常静,无求味最长。儿童擒柳絮,不得又何妨。”
⑦依旧兴高采烈的刨着土儿,依旧是那么的信心满满。可刨了一阵儿,我们往往就扔下锄头和竹篮,拎着鱼篓去捉蟋蟀了。找一片扯过花生的堆满了花生藤和杂草的僻静地,小心蹲下,把手作喇叭状搁在耳后,仔细聆听那“瞿瞿,瞿嘀瞿嘀”“唧唧吱,唧唧吱”的声音从哪个旮旯发出。
⑧一旦听出点的眉目,几个人就会循着声音的方向蹑手蹑脚地过去。到了,把身子放低。有人轻轻把可能藏有蟋蟀的花生藤及草掀开,土块搬开。其他人,有拿竹篾帽的,有拿衣服的,如临大敌搬随时准备扑向蹦出来的蟋蟀。蟋蟀是聪明的,在小伙伴们动作的时候,它们已经销声,但没有匿迹,它们攒足了劲儿,一旦被发现就飞窜出去。弄得我们无暇四顾,扑这丢那,好不容易逮到几只,又往往是掉只脚折条腿的,哪还上得了角斗场?
⑨强抓是不行了,只能智取。我们会设法找那些钻在地道里的弄。大个的哥哥们说他们有经验,既能把蟋蟀呛出来,又不至于淹死。于是我们这些小_孩,被指挥去提水,大个的哥哥们只管往地道灌里水。这招还真灵,就真的逮到好几只。末了,灌水的哥哥们拿了翅膀凹凸有皱褶的,尾部只有两根针的蟋蟀。把三根针的给我们这些提水的,说是男单女双,他们要了母的,把公的给了我们,因为我们辛苦;翅膀有皱褶的蟋蟀飞不远,不好玩。他们有经验,反正我们信了。
⑩真到蟋蟀斗架的时候,我们才看出来了是被骗了,我们拿的那是“战争让女人走开”的主儿。他们是大哥哥,没法,这也当时的潜规则,只能怨爹妈把自己生晚了。我们要那飞得远的有用么,能打架才是硬道理。飞得远的,不就是逃兵么?
⑾不过我们还是有机会的,大哥哥们的那些斗得七劳五伤的公蟋蟀,就会转赠给我们,我们成了战地救护员,那也挺神圣的。既便是伤员,是败将,我们也如获至宝。把它慎重的装到自己的小鱼篓里,飞也似的跑去寻找发芽的花生,用花生芽来犒劳它们。
⑿在我们的精心照料下,这些从战场上下来的蟋蟀斗士们,得以延续自己的生命。重返斗场是不可能的了,但它们也总得回馈我们的辛劳。至此,每到暗夜人静时,它们便“瞿瞿,瞿嘀瞿嘀”“唧唧吱,唧唧吱”鸣叫起来。时而高亢悲壮,似吹响战争的号角;时而如泣如诉,诉说战斗的惨烈,同僚的躺倒;时而哀怨婉转,慨叹蟀生苦短,何世重披战袍?
⒀秋风夹带着落木飘然而至,蟋蟀的“瞿瞿,瞿嘀瞿嘀”声再响,一阵秋风也就完全就掩盖了它。然后雨也渐渐来了,秋夜的雨声没有夏夜的急骤,带来的凉意却寒彻入骨。
⒁斗士此时总会以跃起搏击的状态,以它的爪和腿强劲地勾牢鱼篓底,直面秋风秋雨秋凉意。
(作者:杨宝积,文章有改动)
12.蟋蟀带给我们这些小伙伴的乐趣都有哪些?(2分)
答:
13.阅读第⑦、⑧两段文字,结合语境,从修辞角度赏析抓蟋蟀的趣味。(4分)
答:
14.文章要写蟋蟀,但是前六段文字却是在写扯花生的事。两相关联,二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分)
答:
1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结尾两段文字,想想从中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5分)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6-18题。(共9分)
【资料一】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历程,城市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在城市化发展阶段,如果人口的过度集聚超过了工业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就会发生某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过度城市化”现象,产生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矛盾和问题。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出现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
“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
【资料二】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这种分类反映了部分国家的惯例。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腾飞,城市的集聚效应已非常明显。在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49.68%,这已足以说明中国即将甚至已经进入“城市型社会”。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城市规模的分类标准如下: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我国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6个,而超过700万的已经有十几个。
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或多或少地都患有城市病,而且还有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趋势。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的城市大多会有严重的城市病。另外,如果特大城市附近有许多其他城市——成为“城市群”;当城市群(200公里范围内)常住总人口超过3000万时,或多或少地都患有城市群病;当城市群(200公里范围内)常住总人口超过5000万时,也会产生严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环境问题(城市废弃物难以就近消纳)和交通问题等。
【资料三】
(1949—2008年我国城市规模变化)
16、城市病产生以后的主要表现有哪些?(2分)
答:
17、城市病的发生是不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必然?在中国需要如何规避城市病?(3分)
答:
18.阅读下面所给链接材料,结合前面几则材料提出一个问题,并说说理由。(4分)
【链接材料】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第三,交通拥挤还破坏了城市环境。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根据伦敦20世纪90年代的检测报告,大气中74%的氮氧化物来自汽车尾气排放。交通拥挤导致车辆只能在低速状态行驶,频繁停车和启动不仅增加了汽车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增加了噪声。
你的问题:答:
你的理由:答:
(三)阅读《文章五诀》,完成第19-21题。(共9分)
①一篇文章怎样才好看呢?先抛开内容不说,手法必须有变化。最常用的手法有描写、叙事、抒情、说理等。如就单项技巧而言,描写而不单调,叙事而不拖沓,抒情而不做作,说理而不枯燥,文章就算做好了。但更多时候是这些手法的综合使用。变化再多,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样,概括说来就是:形、事、情、理、典五个要素,我们可以称之为“文章五诀”。
②正如一根单弦也可以弹出一首乐曲,只跑只跳也可以组织一场体育比赛。但毕竟内容丰富、好听、好看的还是多种乐器的交响和各种项目都有的运动会。所以无论哪种文体,单靠一种手法就想动人,实在很难。一般只有“五诀”并用才能做成斑斓锦绣的五彩文章。试用这个公式来检验一下名家名文,无不灵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记”,但除用一二句小叙滕子京谪守修楼之事外,其余,“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都是写形,“感极而悲”“其喜洋洋”是写情,而最后推出一句震彻千年的大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事、情、理,四诀都已用到,文章生动而有深意,早已超出记叙的范围。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从追悼会现场说起,是形;讲张思德烧炭,是事;沉痛哀悼,是情;为人民服务,是理;引司马迁的话,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典。“五诀”俱全,如山立岸,沉稳雄健,生机勃勃。有人说马克思的文章难读,但是你看他在剖析劳动力被作为商品买卖的本质时,何等的生动透彻:“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具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在这里,“形”字诀的运用,已不是一个单形,而是组合形了。可知,好文章是很少单用一诀一法,唱独角戏,奏独弦琴的。
③常有人抱怨现在好看的文章不多,原因之一就是只会用单一法。十八般兵器你只会勉强使用一种,对阵时怎能不捉襟见肘,气喘吁吁。不要说你想“俘虏”读者,读者轻轻吹一口气,就把你的小稿吹到纸篓里去了。前面说过,形、事为实,情、理为虚,“五诀”的运用要特别讲究虚实互借。这样,纪实文才可免其浅,说理文才可避其僵。
④“文章五诀”说来简单,但它是基于平时对形、事、情、理的观察提炼和对知识典籍的积累运用。如太极拳的掤、捋、挤、按,京戏的唱、念、做、打,全在临场发挥,综合运用。高手运笔腾挪自如,奇招迭出,文章也就忽如霹雳闪电,忽如桃花流水。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提出的?(2分)
答:
20.如果把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作为例子用在第②段中,该怎样来举例?(3分)
答:
21.作者在表达或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多处使用了比喻。请摘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作用。(3分)
答:
五、作文(50分)
22.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10分)
一段时间以来,我地区的文化建设进校园像一股劲风吹得校园充满了文化气息,在校园中,在班级里,随处可见文化建设的影子。细想一想,我们每天走过的校园,日日学习的教学楼里,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文化气息。截取校园中你眼里文化气息的一个地方做一简要介绍。字数120字左右。
23.题目:“窗口”(40分)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家庭是社会的缩影。透过窗口,我们可以看见窗外的世界,透过窗口,外面的人也可以认识了解里面的人。以“窗口”为题,完成作文。
要求:(1)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3)字数在600字以上。
初三语文同步练习册
第一部分(共16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给加点的字注音。(2分)
《威尼斯商人(节选)》中安东尼奥慷慨()正义,忠于友谊;《<陈毅市长>选场》中陈毅胸怀宽广,_()远瞩;《一厘米》中陶影含辛茹()苦,任劳任怨……这些人物使我们充分感受到无法抗拒的剧本魅()力!
2.下面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2分)
甘霖侧隐之心充而不闻中流砥柱痛心疾首深居简出
矜持万恶不赫忐忑不安一窃不通才疏学浅侃侃而谈
错别字
改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过了这么些年,在尤斯顿车站的月台上邂逅,他显得那样壮实……
(2)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
(3)头天晚上,我们为他饯行。
(4)莫非神秘的发迹使他神经错乱了?
4.妙笔点评《水浒传》。(2分)
原文:鲁达又道:“老儿,你来。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如何?”……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子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
金圣叹点评:写鲁达为人处,一片热血直喷出来,令人读之,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请根据选文,针对鲁达的为人写点点评(不必仿写)。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条隧道已使用多年,里面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陷、道路泥泞等。
B.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C.目前,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动荡局势,难道这对世界和平有影响吗?
D.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6.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3分)
(1)万里赴戎机,。(《木兰诗》)
(2)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3)力尽不知热,。(《观刈麦》)
(4),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
第二部分(共54分)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诗中“太清”的意思是。(2分)
8.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3分)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①,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②,岁满不持一砚归。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③,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
【注】①缘贡:趁着进贡的机会。②才足贡数:仅仅满足进贡数量。③峭直:严厉刚直。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___________(2)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___________(4)平居无私书___________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
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故人亲党皆绝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D.奉命于危难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5分)
(1)【甲】文第2段主要追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文同述为政与做人之道。诸葛亮建议后主要___________,包拯告诫后世子孙要__________。(各用一个4字短语回答)(2分)
(3)请用【甲】文中一个词(短语)概括包拯这个人物形象。(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6分)
子夜昙花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向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放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是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的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和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文章有删改)
13.在“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一句中,“奋发”与“无常”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4.根据你的体会,分析“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这句话的含义。(4分)
15.文中赞美了昙花的精神品质,请分条概括。(4分)
16.本文标题为“子夜昙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4分)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21分)
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
(1)故事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
(2)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寒冷和积雪让往日川流不息的马路变得静谧而安详。在风雪的簇拥中,一辆白色的轿车像年迈的老人慢慢地向前蠕动,车上的鲁尼兹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接到了儿子高烧住院的电话,作为父亲,他必须赶到医院守候在儿子身边。他心急如焚又全神贯注。
(3)走出不远,鲁尼兹便看到在前边不远处有一个蹒跚的身影在晃动。善良的鲁尼兹似乎连想都没想,就把车子缓缓地停在那个身影旁边。“请问,需要我的帮助吗?”他探出头大声地问道。
(4)上车的是一个约六十岁的老者,说前面不远处的农场就是自己的家,上午出来办事,没有想到回来时公交汽车因雪大停运了,只好徒步走回去。
(5)主动搭载与人方便对鲁尼兹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了,可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善举却非比寻常。
(6)车在一个长长的斜坡上滑行,迎面有一辆轿车喘息着踉跄着驶过来,鲁尼兹下意识地开始踩刹车,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车像醉汉一般,固执地调转车头向路边撞去,一头撞在一棵大树上。
(7)等鲁尼兹醒来,他已经躺在医院里,所幸,他只是断了两根肋骨,脑部受到震荡。他急于知道老人的情形,护士告诉他,老人做了开颅手术,还在昏迷中。鲁尼兹心里猛地一沉:他的好心,竟会给老人带来如此的重创,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他又想起自己不太富裕的家庭,他不知该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8)老人的家人来了,很友好地握了握鲁尼兹的手,安慰并感谢他,感谢他对老人在风雪中的帮助。即便如此,老人的家人请来的律师还是如期而至,按照当地的法律,鲁尼兹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老人百分之七十的医疗费。
(9)那一年的冬天似乎特别的寒冷,鲁尼兹觉得心像浸在冰冷的白色里,不知什么时候能走出这长长的冬季。
(10)老人在沉沉昏睡了二十多天后奇迹般地醒过来了,谁也没有想到,清醒后的老人,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要感恩,不要赔偿,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的心”。老人的家人愣住了,接着,律师也怔住了,继而,小城里的人被震住了,老人的肺腑之言在人们心里引起了共鸣。小城被感动了,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打着“让善意不再尴尬”“拯救爱心”的条幅,为仁慈的老人募捐。一时间,爱心像空中飘飞的雪花纷至沓来,收到的善款之多,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更令人钦佩的是,老人又把这些善款全部捐出来,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专门用来帮助那些因爱而遭遇尴尬的好心人。
(11)很多年过去了,老人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以老人的名字命名的基金却像滚雪球一样发展壮大,爱与被爱也宛如吻合的齿轮,互相带动,循环传送,小城的人们把人性中贵的品德——仁慈善良演绎得淋漓尽致。
(12)在魁北克省举行的爱戴的人物评选活动中,人们毫无争议地写上老人的名字——卢森斯,人们这样评价老人:爱原本就是喜悦的关怀和无求的付出,当爱心遭遇法律的碰撞,善意被扭曲时,是老人还原了善意的本来模样,让人们可以毫不戒备地去爱,再没有什么能比生活在和谐有情的社会更让人愉悦和欢欣的了。
(13)“照亮世间的不是日月,而是人心。”倘若赠人玫瑰,手留尖刺,谁还愿赠与?每一颗爱心都是真诚美丽的,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赞赏;每一个善意都是美好的,都应该馥郁芬芳。
(文章有删改)
17.选文围绕“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记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请按记叙的要素填写下面的内容。(6分)
时间:
地点: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18.第(2)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19.阅读第(9)段,注意加着重号的语句,写出鲁尼兹当时的心理活动。(4分)
20.从表达方式和情感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21.请就本文中的人物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作出简要回答。(4分)
问题:
答案:
第三部分(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北岛在《走吧》一诗中用异于前辈的歌声,吟唱着自我:
走吧/落叶吹进深谷/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冰上的月光/已从河面上溢出
走吧/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路呵路/飘满了红_
诗人朝着“生命的湖”一路走去,一路是“落叶”的萧条、“没有归宿”的迷惘、清冷的“月光”、充满_的“红_”……我们每一个人,也许都在同样的一条路上。
请以“在路上”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体裁自选(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初三中考语文同步练习试题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6分)
1.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4分)
(1)同学们现在正紧张地备战中考,对其它事无xiá__________顾及。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biàn__________的神气。
(3)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__________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
(4)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犯下的种种惨绝人寰__________的暴行,已永远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2.修改病句。(2分)
(1)这次回母校,我又听到了许多张老师的先进事迹。
(2)不管外边下起了暴雨,但是他们还是按照约定一起去新华书店了。
3.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句子。(6分)
(1)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__。《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3)以为文者气之所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枢密韩太尉书》
(4)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把洞庭湖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你所读过的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作者雄心壮志的名句。请任意写出完整的两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例句,以“理想”为话题续写,陵之形成语意连贯的一组排比句。(2分)
例句:理想是一块璞玉,需要你去打磨、雕琢;
理想是一粒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对文学名著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格列佛游记》是一部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用虚构情节和幻想的手法,揭露了当时英国统治阶层的腐败和罪恶。
B.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三大名人分别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
C.《西游记》中,唐僧在五行山下收孙悟空,在流沙河收猪八戒,路经高老庄收沙僧为徒。从此,师徒四人开始了西天取经的漫漫旅程。
D.《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晁盖劫取生辰纲是“义”,宋江私放晁盖是“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也是“义”。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6~10题。(10分)
为穷人领奖
①在人人都想致富的今天,人们怎么使用和消费劳动所获的财富。包括奖金,外人当然无权置喙,可是有一种在今天已经很稀缺的东西——被叫做“感动”的,却可以从如何使用奖金上体现出来。最使我感动的是特蕾莎修女对奖金的使用。
②1979年,当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把当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特蕾莎修女时,她似乎感到了某种困惑,因为她从未想到过获奖,而且做梦都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突然成为富翁——这是一个今天人们梦寐以求的生活理想。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而且似乎自己并不适宜于当一个富人,特蕾莎修女本能地迟疑着,而且想拒绝这个奖项和这一大笔一夜之间就可以让她富起来的奖金。但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颁奖理由却让她发现了自己应当领这个奖和怎样用这笔巨额奖金的理由或思路。
③于是在挪威奥斯陆那金碧辉煌的市政厅,特蕾莎修女郑重地对全世界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今天,我来接受这个奖项,是代表世界上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随后她既对人类这个世界做出了入木三分的剖析,又对自己的行为原则做了诚实的解释:我既不说,也不讲,只是做。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跟别人分享的结果!其实,这番对全世界的人讲的话已经在为她怎样使用这笔奖金作解释和注脚了。
④没错,很多人都估计对了,她是要把这笔奖金全部捐赠出来。用到那些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身上。但是,特蕾莎修女似乎对此还不满足,而且对金钱还有更多的一丝“贪婪”。当她知道在颁奖仪式上为全体来宾所准备的国宴需要花费不薄的资金时,不禁黯然神伤,眼角溢出了闪光的东西,那是一种感伤的泪。
⑤特蕾莎抹去了眼角的泪,带着深深的不安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主管者发出真诚的、柔弱的,但又几乎是难以拒绝的请求:客人们能不能不享用这次盛宴,而把这次国宴的钱连同诺贝尔奖金一起赠给我。因为……因为……吃这餐饭可能是一种浪费,一顿豪华国宴只能供10U多人享用而已,如果把钱交给我们使用的话,却可以让1500名印度穷人吃一天饱饭:特蕾莎说这番话的时候带着深深的不安,因为她的请求可能让很多尊贵的客人无法享用这次风光无限的大餐,而且甚为扫兴的是,那里不仅有法国鹅肝酱、法国牛排、挪威鹿肉等世界名菜,而且还有全球名流、学者、头面人物、政要济济一堂的荣耀与风光。但是,为了穷人,特蕾莎修女豁出去了。
⑥出乎特蕾莎的意料,她的要求并没有得罪当年的高贵客人,反而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一致同意。取消那一年的国宴,把办理国宴的6000美金(一说7100美金)的餐费统统交给特蕾莎修女。特蕾莎修女遵守了自己的诺言,为穷人和孤独的人领奖,连同这笔国宴费和当年的和平奖奖金192000美金,一并捐作麻风病防治基金之用。
⑦我相信特蕾莎修女应当是天底下最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人,可以不让她打收据,更不用让她报告奖金、捐款的用处(当然这与现代管理理念不合),因为钱都会用在穷人身上,她绝不会挪用一分一厘,因为她只代表着和想着穷人。她一生只有三套简单的换洗衣服(修道服),只穿凉鞋,连袜子都舍不得穿。
⑧我不是在鼓励人们都像特蕾莎修女那样使用奖金,而且我们普通人做不到也没有机会做到。但是,我们只要记着,有这么一位修女使用奖金的行为和过程就足够了。因为,这至少会让我们的心灵有一些知足,并且平和、安宁。
6.通读全文,概述特蕾莎修女最终决定领奖的原因。(2分)
7.细读④、⑤段,说说“贪婪”一词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8.特蕾莎修女向颁奖仪式的主管者发出请求时,为什么带着深深的不安?请用曲线在文中划出表示原因的句子。(1分)
9.为什么说特蕾莎修女是天底下最让每个捐赠者放心的人?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10.特蕾莎在接受颁奖时说:“人类缺少爱心是导致世界贫穷的原因,而贫穷则是我们拒绝跟别人分享的结果!”你认为导致世界贫穷的原因还有什么?(2分)
三、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l~15题。(11分)
太空不是天堂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地球之外的宇宙有着美好的向往,并对探索太空有着强烈的兴趣和无数的问题。比如,上过天的人比起终身在地球上生活的人是否身体更健康长寿;太空是不是就比地球要美妙得多并更适宜于人居住,以至于死后有上天堂与下地狱的重大区别;人没有了地心引力或地心引力减少了是不是有利健康;月球和太空那样的环境是否是人们梦寐以求的极乐园?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只要看一看今天曾经上过太空的人的健康状况就可以得出一些初步的答案:上“天”容易下“凡”难,上过天的人回到地球后在身体健康上都会有所损害。
1998年美国报道了随“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月的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因患癌去世的消息,终年73岁。这个寿命与如今的普通人差不多,因此恐怕难以称为长寿。登月未成功的“阿波罗13号”宇航员杰克?斯韦吉特于1982年患骨癌去世,属于短寿。
尽管这两人的死亡和患病在宇航员中的比率不大,而且与普通人的患病率和残废率相比也不会有什么统计学上明显的差距。因此也不可能得出宇航员易早衰和患病的结论,但是考虑到另一种因素——宇航员都是万里挑一和有特别保健措施的,身体肯定比一般人要健康得多,再综合地面和空中的一些实验结果,就可能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他们在空中比常人受到的健康损害要大得多。
太空不仅不是天堂,相反,它对于人类还是个十分危险的环境。它的危险在于太空是一个集真空、电磁辐射、高能粒子、微重力、流星体、空间碎片为一体的恶劣环境,对地球生物的生存十分有害,而且在航天飞船或航天飞机中还要加上巨大的噪声和剧烈的振动这样的负面因素。因此,人类想在太空或其他星球,如月球或火星上生存,是很难做到的。仅仅是从1500名飞行员中才选出了杨利伟等14名航天员就可以看出,去往太空对人的身体和体能是多么巨大的挑战,更何况即使具有航天员的身体条件,也还要穿上特殊的防护用具。
宇航员在太空受到的健康损害主要有辐射和因微重力环境的失重而造成的肌肉和骨骼的萎缩。太空中的辐射主要有X射线、Y射线、宇宙射线和高速太阳粒子。前两者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致癌和其他疾病的重要元凶,而宇宙射线是由低原子的氢到重原子的铀的离子组成。是一些高能粒子。在地上的粒子加速器实验表明,动物吸收高剂量的粒子会造成神经脑组织损伤和癌症等疾病。太空中的微重力环境还会造成人和物体的失重,因而人和生物的肌肉和骨骼会萎缩。在地球上,人们的肌肉和骨骼要不断抵御重力,因此可形成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动态平衡使肌肉和骨骼保持健康的张力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常态。但是太空是一个典型的微重力环境.不可能刺激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功能,因而它们的萎缩也是必然的。这个原因与截瘫和偏瘫的病人无一例外患骨骼和肌肉萎缩一样。
①在和平号空间站工作了5个月的诺姆?塔加特回到地面后,经检查,他的大腿骨比身体其他部位的组织器官要早衰5年,这就是微重力环境造成的后果,比地上瘫痪病人不能锻炼的结果还差。
而且,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宇航员体内钙的情况表明,在太空,②宇航员骨骼的钙每天约减少1/4克,尽管回到地面后会慢慢恢复,但每天只复原1/10克。所以至少要用在太空中2~3倍的时间才能恢复到以前的正常状态,而且并不是每个宇航员的钙都能完全复原。钙的丢失是人衰老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可造成一系列病症,如骨质疏松和骨折。不过航天航空医学专家认为也可以设计锻炼方式来阻止钙的大量丢失,但能否完全阻止还难以断定。
另外在太空由于失重,会造成内耳平衡器失常,加上骨关节不能感受到重力造成的压力,而眼睛仍能看到头上的天空,便会有晕船感。久之,可造成前庭——视觉反射的损害,长时间都不能把眼光集中到目标上。
迄今为至的探索和研究一再证明,世上并不存在比地球更适合于人类居住的天堂或栖息地,人类最舒适的伊甸园就是我们所有人赖以生息和繁衍的地球。所以。对于我们惟一的家园,只要珍惜爱护并节约它的资源,把它建设成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我们就能拥有现实的而非想像的天堂。
11.速读全文,简要说明“太空不是天堂”的理由。(2分)
12.宇航员在太空受到的健康损害主要有哪些?(3分)
13.指出划横线的两个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2分)
14.文中加点的词“十分”、“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15.对人类来说,太空不仅不是天堂,而且还是一个十分危险的环境,但人类为什么还要锲而不舍地进行太空探索呢?请根据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见解。(2分)
四、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6~19题。(11分)
略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卡索夫
书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常比做养料、良药、阶梯、翅膀、阳光、朋友、伴侣、导师等,这些比喻都不过分。社会发展中,书不能缺少,否则将不可想像。关于书的锦言,读不完,用不竭。这是事物的一方面,也是重要方面。
然而它的另一方面,却不该忽视,那就是2300年前,孟子提出的重要命题“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引文中的“书”,原指《尚书》,即《书经》。这位老先生读《尚书?武成》篇时,对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中“血流漂杵”(鲜血将捣米的大槌漂起来)一语产生怀疑。孟子虽崇信《尚书》,但却认为上述记载不是事实,不可“尽信”(全信),故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说。后来,人们将该命题的“书”外延成普通的书。
中外书籍的历史反复证明这个命题不仅正确,而且带有哲理性,不断指导人们的实践。
二十四史记录许多久经考验的史实。从中看到相应朝代的历史面貌,在中外史书中享有盛誉,一直以“信史”相称。然而大量事实证明,并非每句话、每件事情都可以大胆相信。浮夸冗滥,阿谀奉承者有之;枉屈失实,荒诞不经者有之;琐细无聊,虚美滥誉者有之;私情恩怨,任意予夺者有之……如班固《汉书》,在二十四史中可谓上乘。然而当代史家陈直指出2000余条需要“新证”,包括失实、错误。一代文宗欧阳修等撰写的《新唐书》是“文直事核”的“良史”。但该书完成后。年轻史家吴缜便指出“讹文谬事,历历具存”,多达460条。当代人记载当代中事情,要受到种种局限。历代封建统治者,总要掩盖自身的阴暗丑陋,而夸耀文治武功。基于此,《哀册》、《祭文》、《墓志铭》、《神道碑》,乃至《实录》等,虽记录些可信材料,但普遍带有粉饰之偏。读者对这些当代人记录的材料,应格外注意。
伯乐儿子拿着《相马经》到处寻找千里马,一无所得。赵括熟背兵书,死搬教条,结果数十万赵军被坑杀。中国革命一度恪守本本,损失颇大,牺牲特多。这些“尽信书”的读者,目光短汽,充满偏见,频频误事败事。从这个角度言,无书,固然没有书本知识,但在实践中可逐渐获得知识。“尽信书”者比他们更难接受真理。
读书,特别是治学,应吸取“尽信书”的教训。为此,可能触犯权威、神明、传统、习惯……但需要有志气、勇气和骨气。如此。才能解放思想,大踏步前进。
仅读一本书,接近无知;只读一家书,过于单调;尽读一派书,存在危险。这种做法,只能知道一种声音、一类调子。以此判断事物,仍摆脱不掉固有的窠臼,易于使思维教条、片面乃至僵化。为此应该读诸家书、各派书,甚至包括佚文、野史、笔记等。进而对比、鉴别,以便弃劣选优,克服“尽信书”的毛病。
考辨是治学的根本方法之一。书里常常是瑕瑜互杂-。一对错难分。不善于考辨.不足以辨真伪、识对错。通过考辨,可以决定信与不信,信多少,弃多少。
只要本本主义存在;迷信书的意识不灭,孟子的上述命题就不可能失掉生命力。在今天,仍然具有它的重要意义。
16.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
17.作者举了哪两类事例来论证观点?(2分)
18.作者认为“信史”、“良史”仍有谬误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19.作者认为如何才能做到不“尽信书”?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好的建议?(5分)
五、阅读下面古文古诗,完成20~24题。(12分)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莜,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枉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因坐法华西亭 B.若垤若穴
因使唐雎使于秦 若为佣耕,何富贵邪?
C.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D.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1.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
(2)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22.本文写西山之特立,是为了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分)
23.我们还学过欧阳修写的一篇写游写宴的散文,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有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行不行?为什么?(2分)
(2)谈谈你对诗中“真意”一词的理解。(2分)
六、作文。(40分)
经济学家孙治方一直把学者陈翰笙当作自己的引路人,说:“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发生兴趣的。”可陈翰笙知道后却说:“不记得了。”并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做对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么多。孙治方选择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什么功劳。”
一个铭记着自己的引路人,念念不忘别人对自己的恩情;一个却不记得自己做过的好事,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这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境界。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需要我们记住的人或事,请你以“记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体裁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