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有什么气候特点

王明刚

大暑有什么气候特点

1、高温酷热

大家都知道“热在三伏”。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在《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中。

从30年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统计中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暑热程度从小到大,大暑之后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极必反规律,可见大暑的炎热程度了。

2、多雷阵雨,但总体少雨

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

苏、浙一带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伏里多雨,囤里多米”“伏天雨丰,粮丰棉丰”“伏不受旱,一亩增一担”的说法。如大暑前后出现阴雨,则预示以后雨水多。农谚有“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少雨,吃水愁”的说法。

3、长江中下游等地的高温伏旱

大暑节气时,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鲜见。着名的三大火炉:南京、武汉、重庆在大暑前后也是炉火最旺。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安庆、九江等。每年最热的地方也不相同。

2003年6~8月的最热城市是福州、杭州、长沙和南昌。当然最热的“火炉”,要属新疆的“火焰山”——吐鲁番。大暑前后,下午的气温常在40℃以上。旅居新疆的清代诗人肖雄在他的《西疆杂述》诗集中写到“试将面饼贴之砖壁,少顷烙熟,烈日可畏。”由此可见,“火焰山”的美称的确名不虚传。

大暑期间的高温是正常的气候现象,此时,如果没有充足的光照,喜温的水稻、棉花等农作物生长就会受到影响。但连续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天气,对水稻等作物成长十分不利。

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这样的农谚:“五天不雨一小旱,十天不雨一大旱,一月不雨地冒烟”。可见,高温少雨是伏旱形成的催生条件,伏旱区持续的大范围高温干旱的危害有时大于局地洪涝。除长江中下游地区需要防旱外,陕甘宁、西南地区东部、特别是四川东部、重庆等地也要防旱。

实际上,伏旱并非年年都有,若遇盛夏副热带高压较弱,位置偏南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两场台风降雨或时不时有些雷阵雨,就不会出现大范围伏旱。大暑天气特点:高温,阳光充足。大暑,是农作物长势最好的时期,时不时的有几次雷阵雨,保证雨水的充足,那么,这一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大暑节气由来

太阳到达黄经120°之时为“大暑”节气。“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大暑”表示炎热至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也是喜温作物生长最快的时期,但旱、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华南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有谚语说:“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谓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则雨势很快就会到来,要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并形容“西北雨,落过无车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我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的习俗

一、送大暑船

在浙江台州沿海有大暑送“大暑船”活动,此活动已历经几百年的历史。相传“晚清时,台州葭沚一带常有病疫流行,每至大暑疫病流行最为严重。世人认为是五圣所致〔相传五圣为张元伯、刘元达、赵公明、史文业、钟仕贵等五位,均系凶神),于是人们建五圣庙,有病向五圣祈祷,祈求驱病消灾,事后以猪羊等供奉还愿。葭沚沿江渔民居多,为保一方平安,后选大暑为供奉日。并用渔船将贡品沿江送到江口外,以示虔诚之心。久而流传,便形成”送大暑船“的习俗。及至现在逐渐演变成霞址附近一带的节日盛会。

大暑时节,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区葭芷街道一带的传统习俗。据说在清同治年间,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大暑时节病疫就更为严重,人们以为是五位凶神所致,于是在江边建了五圣庙,在大暑节这一天,用特制的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以送走瘟疫,祈求身体健康。

大暑船是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的,长8米、宽2米、重约1.5吨,船内设有神完、香案,载有鸡、鱼、虾、米、酒等食品与桌、椅、床、榻、枕头、棉被等用品。大暑船必须在大暑之前造好。大暑前数日,于五圣庙建道场,延请和尚做法事。船须由一两名驾船技术高,且享有较高威信的船老大驾驶到椒江口处,然后船老大改乘所带之小灿板回来,让大署船趁落潮大水,漂向茫茫大海。船只必须漂得无影无踪,才是大吉大利。如果大暑船遇到东风无法东进,涨潮时漂回海关门,乃是不吉利之征兆。送走大暑船后,五圣庙戏台即开始演戏,少则三五天,多则七天、十天甚至半月,以示喜庆。霞芷街上上下下喜气洋洋,热闹非凡。

现在每年农历大暑期间,浩浩荡荡的群众队伍把一艘制作精美的纸质大暑船(约出海渔船三分之一大小)十分隆重地送往江边,再由渔轮一路护送至椒江出海口,在那里把大暑船焚烧掉,意思是”送暑、保平安“。

二、吃荔枝

在大暑节那天福建莆田人家有吃荔枝习俗,叫做”过大暑“。邑人宋比玉的《荔枝食谱》中载:”采摘荔枝要含露采摘,并浸在冷泉中,食时盛在白色的瓷盆上,红白相映,更能衬出荔枝色彩的娇艳;晚间,浴罢,新月照人,是吠荔枝的时间。“有人说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与人参相等。

到了大暑时节,福建莆田人都会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等食品,谓之”过大暑“。荔枝多产于我国南部,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合称为”南国四大果品“,它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尤其能补养大脑组织,增强肌体免疫力,具有补脾益肝、理气补血、温中止痛、补心安神的功效。大暑这一天,人们将采下来的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凉后取出来享用。

在莆田,有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那就是温汤羊肉。在大暑这一天,人们把羊宰杀好,然后将其整只放进滚烫的锅里翻烫,捞起放入大陶缸中,再把锅内的滚汤注入,泡浸一定时间后取出上市。吃时,把羊肉切成片片,肉肥脆嫩,味鲜可口。到了大暑时节,福建莆田人都会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等食品,谓之”过大暑“。荔枝多产于我国南部,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栽培最盛。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合称为”南国四大果品“,它含有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所以吃鲜荔枝可以滋补身体,尤其能补养大脑组织,增强肌体免疫力,具有补脾益肝、理气补血、温中止痛、补心安神的功效。大暑这一天,人们将采下来的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凉后取出来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