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复习策略
一.作文训练要有序、限时
1、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高考作文复习
高考作文仅仅是高考语文中的一块内容,不可能分配到过多时间,因此时间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老师应当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作文训练的重点,制定作文复习计划。以下几点是笔者训练中的分点,也是重点。
(1)审题、立意。要想写好作文,审题、立意是关键,许多学生文笔不错,却因审题偏差或立意不够新颖有高度而不能获得高分。审题和立意分散在每次作文训练中效果不明显,笔者主张用专门的整块时间专门训练,如将201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题集合起来,逐一进行点评,并不要求学生将作文写出,而是将自己对作文题的分析和作文的大致框架写出来,就能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
(2)着眼大局,多方位训练。经过高一、高二的学习,学生一般都能写出一定水平的作文,而想保证学生考场写作水平发挥的稳定性,并稳中求升,就要有针对地训练。笔者认为,并不是每次作文训练都需要写出完整的作文,而可以是片段的训练,如描写景色,人物对话,论证过程等。如:训练景色描写,可以先让学生对照名篇像《荷塘月色》进行模仿描写,通过模仿体会名篇的布局和遣词用句,再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写作。
(3)收集资料,做到胸中有沟壑。我们看高分高考作文,往往引经据典,妙笔生花。要想做到自己写作时能够随时罗列出名人轶事和名言警句,自然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笔者要求学生看到别人使用的典故都要进行查阅了解,争取变为自己的知识。而笔者本人也会将大量时事及一些常见的论据总结归纳打印出来,发给学生。
2、作文训练要限时
高三作文训练就是为了复习迎考,为适应考试学生就应限时完成。并且,限时完成有助于学生高度调动积极性,激发灵感,让学生习惯写作的连续性,习惯一气呵成。事实也是如此,笔者在历年的高三作文复习课上发现,如果是布置作文课后完成,一部分学生会花费大量时间翻阅资料,写完之后改了又改再交上来,这些作文质量一般较好,但是考场上不可能有条件做到;而一些学生则是在交上来之前匆忙完成,马虎了事,根本没有起到训练的效果;还有学生反映平时写作没有压力,常常构思时还会走神,1个小时没写出几段话。因此,我常常限制时间,“逼”出学生的作文来。根据高考的做题安排,学生能用来写作的时间最多也就一个小时左右,因此我制定的时限也以此为准。这样缩短了时间,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任务,往往一开始就能迅速静下心来,认真看题,构思,反而常能产生思维的火花。而这样的训练也可以帮助学生自己掌控写作速度,避免考场上匆匆结束作文发现尚有时间而后悔,或是时间没把握好作文没写完就必须交卷了。
二.作文训练要与学生共进退
以往都是老师布置,学生写作,而老师自己却很少动笔。这就像老师站在岸上教学生游泳一样,不能体会学生写作时遇到的困难,不知道学生哪些地方需要老师特别指导。因此在习作课上,我常常跟学生一起写作,并尽量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例如,2011年天津高考作文题:请从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镜中任选两种,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诗歌除外。按照笔者自己的思路,看到镜子首先想到的是这些镜子背后的寓意,而且题干中要求“任选两种”,为什么不是“一种”或是任选不限种类呢?这个“两种”又代表着什么呢?正因为笔者自己亲身体验了学生审题的过程,对于指导学生如何发掘题干内容,从何种方面思考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后来的作文批改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发现“任选两种”这几个字,而是仅以一面镜子的寓意进行阐述,而有的学生直接写了镜子的说明文,虽然不能说错,但是立意就有了高下之分,并且说明文一般都不是学生重点掌握的文体,写出来难免干涩。批改时发现的诸多问题与笔者自己审题时的思路一对比,笔者就能明白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指正了。
高考作文复习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完成习作或是考场作文,老师也不能隔岸观火,要参与到其中,体会学生写作的过程,从而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高考语文作文备考复习素材
让科学家重回舞台中央
2017年9月9日下午,有“中国版诺贝尔奖”之称的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在北京揭晓。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奖金各为100万美元。
施一公的获奖评语: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体这一关键复合物的结构,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的重大贡献。
施一公1967年生,博士,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主要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潘建伟的获奖评语:奖励他在量子光学技术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使基于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通信成为现实可能。
潘建伟1970年生于浙江东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学者,特别是在量子通信、多光子纠缠操纵和冷原子量子存储等研究方向上做出了系统性创新贡献。
许晨阳的获奖评语:表彰他在双有理代数几何学上做出的极其深刻的贡献。
许晨阳,1981年生于重庆。2013年成为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教授。2008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从事代数几何研究。
【素材解读】
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是亘古不变的科学真理和人类对科学的孜孜追求——这个梦想让我们不囿于方寸之地,而是要仰望苍穹,将短暂微渺的生命融入壮丽开阔的世界中。
“让商业反哺科学,用科学成就未来”,带着这样的信念,一批为大众所熟知的科学家、投资人和企业家们搭起了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最后一英里”——构成这“最后一英里”的并非冷硬的电缆和光纤,而是对科学的专注和对社会的关怀。
而未来科学大奖,旨在“启蒙科学精神、唤起科学热情,影响社会风尚,吸引更多青年投身于科学”。奖励在大中华地区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让科学家成为偶像和时代英雄;同时鼓励中国的年青人与孩童,以科学的态度和向往,闯进新世界,成为未来的脊梁,进而推动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提升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建立科学观。
“骑牛上学”,传承国学别走错了路
传承国学需要传承的是精神内涵,是文化素养,而不是形式主义。
从去年冬天儿子上幼儿园开始,只要有空,成都人李里就会牵上牛或者驴接送孩子,途中带孩子背诵古诗词经典,“沟通了人、物与自然,父与子的感情。”李里平时醉心国学,“我觉得,传统文化应该贯穿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当中。”而骑牛或者骑驴,在他看来,便是在“行”方面的尝试。
不得不说,我被这位父亲的爱子情怀深深感动,能够坚持上学、放学接送孩子,足以显现浓浓父爱。从爱子的角度,这位父亲是称职的,牵着牛或是牵着驴接送孩子,需要多大勇气?没有对儿子浓烈的爱是做不到的。但是,对于“骑牛上学”还是且慢叫好。
“骑牛上学”也罢,“骑驴上学”也好,在古时候没有丝毫问题,放在眼下这个交通环境里来说,显得格格不入。城市是拥堵的,城市是繁华的,在如今的城市里,有人牵着牛和驴,到学校接送孩子,很另类,这就容易引起围观,造成道路的拥堵,不利于交通疏导。对于城市的管理来说,不该宽容“骑牛上学”。
“骑牛上学”和传承国学没有半点关系。传承国学需要传承的是精神内涵,是文化素养,而不是形式主义。否则,按照这位父亲的理论,难道在传承国学的时候,我们的孩子都不能穿这个时代的衣裳了,难道都必须换上“长袍马褂”,必须留着“古代发型”吗?这岂不是十分可笑的事情!
我倒是觉得,让孩子“骑牛上学”,对于孩子来说,影响并不见得好。别的孩子都采用正常的交通工具,“骑牛上学”的孩子就显得十分扎眼和另类,在学校里是不是会成为被取笑的对象?如果是这样,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想起一个极端的“国学传承人”,他每天都“穿着古代服装”乘坐公共汽车,结果很多人躲避得远远的。
如此传承国学,是走错了路子,不仅不利于传承国学,反而会让人们有了抵触情绪。
高考命题作文复习指导
【命题类型】
(一)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如《尝试》《肩膀》《纪念》《支撑》等等。
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不要轻易说不》《倾听自然的声音》、《坚守与调整》。
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一叶落知天下秋?》。
(二)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
只给命题与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
2、材料式命题作文
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如2006年江苏卷作文《人与路》: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三)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五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
2、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
3、寓意型命题作文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一叶落知天下秋?》。
4、关系型命题作文
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森林?气候》、《坚守与调整》。
5、场景联想型命题作文:题目给出一个场景或对象作为触发感想的切入点,要求我们触类旁通,展开想象和联想。如2002年上海卷作文题《面对大海》、2007年江苏卷作文题《怀想天空》都属于此类。当我们面对广阔的大海,仰望深邃的天空,定然有许多遐思,由“大海”、“天空”引发种种联想,从自然到社会,到人生的哲理,都是笔下的千言万语。
【审题思路】
A、添加语素,构成语境
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例如《尝试》:
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
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
再如《北京的符号》:
可以在短语前再添加内容,使命题更明确,如“留住北京的符号”“创新北京的符号”“设计北京的符号”“什么可以称为北京的符号”等;
也可以在短语后添加内容,使命题更具体,如“北京的符号是什么”“北京的符号有什么特点”等。
B、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
例如《肩膀》:
“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
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如果“肩膀”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
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再如《我想握住你的手》:
命题中的“你”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实指时,“你”就必须是一个具体的、身边的事物或人物,如“父亲”“同桌”“友人”等,来抒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书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
虚指时,“你”就应该是一个抽象的事物,或超越时空限制的事物、人物。如由虚处着墨,写想与某位历史名人握手,想握住某部文学名着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也可以想握住“节约”的手、“诚信”的手或“青春”的手等等。
C、把握内涵,梳理关系
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例如《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03年广东高考题,原为话题作文)
首先要明确“感情”的内涵:既可以指亲情,也可以指友情、爱情。
再次要明确该命题的领域:放在家庭生活领域,可以写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亲朋关系等;放到学校教育领域,可以写师德、德育教育艺术、学生成长等;放到政治领域,可以写执法公私、情义矛盾。
最后要梳理两者间存在的关系:
①正面影响关系——感情越亲,对事物的认知就越准确;
②负面影响关系——感情越亲,对事物的认知就越不准确;
③零影响关系——秉公办事,不应该以感情左右对事物的认知。
D.由表及里,揭示寓意
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例如《过河小卒》:
这道题很显然是不能够照“过河小卒”的表面去理解、构思的,必须准确揭示出它的真正的指向,也就是寓意。俗话说:“过河小卒胜过车。”由此我们可以明白:未过河的小卒微不足道,但过河小卒力量强大,因此,小可以变大。
需要注意的是,在审题过程中,以上几点往往需要我们综合运用。
审题训练:
07年江苏卷作文题: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面对这种材料式命题作文,除了仔细揣摩题目之外,还要认真研读材料,因为材料往往会对题目的具体内涵给出一定的阐释,给出我们构思的方向和要点,起到辅助指导的作用。
在上题的材料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呢?
(1)天空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天空,更指人们“心中的一片天”——理想的天空、精神的天空、思想的天空……天空的含义有实有虚。
(2)天空的特点:明净、辽阔、深邃……这给了我们由天空进一步展开联想的契合点。心灵的天空是明净还是污浊,精神的天空是广阔还是狭窄,思想的天空是深邃还是肤浅等等。
(3)“引人遐思,令人神往”则扣住“怀想”二字,需要我们借助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在精神的天地间上下求索,追寻自己所神往的精神家园。
2008年重庆卷的作文题目: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①自然界。②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③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在上题的材料中,引用权威词典的义项,对“自然”的含义给出了多方面的阐释,实则为考生提供了多个思考方向。考生可以任选一项或多项,对《在自然中生活》这一题目,作出自己的理解:既可以结合重庆市“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可以扣住义项②谈人的自由发展与成长;还可以把义项③作为切入点,谈自由自在、任性率真的一种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