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气候特点

张东东

2021年大雪节气的气候有何特点

1、雪量增加

大雪节气就是预示着天气寒冷,降雪的可能性变更大,雪量增加。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形成较大范围降雪或局地暴雪。降雪的益处很多,特别是有利于缓解冬旱,冻死农田病虫,有利于冬季旅游的开展。但降雪路滑,化雪成冰,容易导致民航航班延误、公路交通事故和车道拥堵;个别地区的暴雪封山、封路还会对牧区草原(称为白灾)人畜安全造成威胁。

2、降温明显

大雪节气是每年的12月6或7或8日,天气寒冷,气温将显著下降。我国强冷空气最多的月份是在11月。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份的平均温度约在–5℃~–20℃之间,南方的强冷空气过后,有时也会出现霜冻。寒冷对体弱者和老年人的健康十分不利。

3、大雾弥漫

12月份,在刚刚迈入冬季的江南,早晨气温比较低时,或是在雨雪过后,近地面湿度大,还有可能出现成片的大雾区。北方城市的雾霾天气也会打个照面。

4、流凌灾害

冬季,内蒙古包头河段结冰封河,而偏南的兰州河没有封河,河水流向已经封河的河段,由于封河的河段上的冰层和凌坝阻挡了上游下来的河水,迫使水位抬高,易在包头河段产生水漫河堤的灾害。如果强冷空气来的晚,12月就容易引发流凌灾害,值得关注。

大雪之后下一个节气是啥:冬至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冬至是十二月二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三日交节。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2021年大雪的民间风俗

1.腌制腊肉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每当大雪节气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把盐加花椒等入锅炒熟,待炒过的花椒盐凉透以后,涂抹在鱼、肉和光禽内外,反复揉搓,一直到肉色由鲜转暗,表面有液体渗出来的时候,再把肉连剩下的盐放进缸内,用石头压住,放在阴凉背光的地方,在半个月之后取出来,挂在朝阳的屋檐下晾晒干,以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2.观赏封河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自然景观,南方也有“雪花飞舞,漫天银色”的迷人图画,到了大雪的这个节气,河里的冰都会被冻住,人们可以尽情地滑冰嬉戏。

3.大雪进补

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传统说法大雪天气进补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使畏寒的现象得到改善。冬令进补还能调节体内的新陈代谢,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发。

大雪节气的这段期间,柑桔类水果大量的上市,像南丰蜜桔、官西柚子、脐橙雪橙都是当家水果。大雪的时候北半球各地都是日短夜长,因而有农谚“大雪小雪、煮饭不息”的说法,用以形容白昼短到了农妇们几乎要连着做三顿饭的程度。可唱喝喝姜枣汤抗寒;吃桔子、用薄荷油防治鼻炎,消炎止咳。

4.吃红薯粥

红薯含有大米、面粉里边缺乏的赖氨酸,赖氨酸可促进人体上皮细胞的成熟,抑制抗癌因子与细胞中蛋白质的结合,可以提高人体的抵抗力,秋冬吃红薯还有防燥的功效,但是注意是不能多吃的。

中老年人脾胃虚弱,要多喝点红薯粥,它可以帮助老年人消化,保护胃肠,还能促进胃肠的运动,使排便会更加轻松,还能摆脱便秘的困扰。吃红薯的时候最好搭配一点咸菜,可有效抑制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