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拜年有什么讲究
1、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2、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3、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也应择日回拜。
4、还有一种就是感谢性的拜年。凡过去一年中对人家欠情的,如曾帮助过自己的人或老师、师傅、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感恩谢意。
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做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也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贺礼一定得体、卫生、安全。自己如果动手制作一个精美的小礼物,既可表达真挚的情谊,又可显现自己的才华。拜年时还一定要注意礼节和言谈举止。邻里相坐、同学相逢、朋友相聚,皆应“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
春节拜年的来历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而又隆重的节日。古往今来,它给人们带来多少温馨和欢乐,又给人们多少渴求和希冀。一年的劳顿和奔波,一年的忧思与惘怅,都在喜庆的氛围中化为乌有;未来的憧憬和规划,明天的步骤与措施,都在万象更新的环境中孕育。
三国时期“才高八斗”的曹植这样写春节:“初岁元祚,吉日惟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欢笑尽娱、乐哉未央”,诗人说春节是良辰吉日,到时高朋满堂,大家尽情欢笑,快乐无穷,将春节的情境作了极简洁的概括。明代的叶颙在其《元日》诗中说:“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穉,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清朝的叶燮这样咏春节:“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春在千门万户中”一语,是高度凝练的妙笔,给人以强烈印象。
农历腊月三十,是旧历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之夜,四方家人都要风尘仆仆,回家团聚,他们在堂屋中点起明烛,“岁岁高堂列明烛”,男女老少围坐一起,一边频频举杯,一边守岁,“家家守岁传酒卮”。尤其是那些“盼星星,盼月亮,盼过年”的孩子们更是兴奋异常,“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在这样一个“衣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的时刻里,每个人的心中都深藏起一份祝福,一份祈祷,谁都满怀着令人欢欣的自慰!
唐代张子容的《除日》集中笔墨再现节日景象和除夕风俗。除夕这天,人们拾柴禾点燃岁末之火,家家在门上贴起春联;看见柳枝泛青,只觉春风扑面,嗅见花香缕缕,便疑瑞雪点点。友人还送上双鲤鱼,说是自跳冰上……诗中洋溢新春情趣,诗中弥漫浓郁乡情。
除夕之夜,人们都能感知春的降临:“今夜今宵尽,明年明日来。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回。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衰。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史青:《除夜》)所以,大家也能由此而想到珍惜光阴:“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高适的《除夜作》在叙述了“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年转凄然”之后,笔锋陡转,由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凄苦中带一份豁达。宋代的姜夔在舟中度过除夕之晚,虽不免淡淡的愁绪,但闻着梅花送来的阵阵暗香,不禁感到春意满怀:“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最值一提的是宋代文天祥的《除夜诗》。这首诗作于诗人一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并且是在元朝的囚牢中。身陷囹圄,面对死亡,文天祥毫无畏惧,也不抱丝毫幻想。回忆自己走过的路,“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面对自己即将结束的生命,他“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诗人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其身世俱忘的磊落感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气概,却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感染。
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让我们沉浸在诗韵浓浓的春节气氛当中,去拥抱这美好的生活吧!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拜亲朋也讲究次序
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这种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流行。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到了清朝年间,拜年礼仪有了升华。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一般说来,平辈间拜年则拱手致语就行了。
首先拜家里长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当然,长辈受拜以后,一定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不能忘记的是向邻居长辈拜年。中国有句古话: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向邻居长辈拜年仅次于本属长辈,一般说,邻居长辈也会给“压岁钱”的。
其次是走亲戚拜年。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贺礼。进门后还得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接着就是礼节性的拜年了。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一般情况下,不宜久坐,客套话完了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也应择日回拜。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发短信、寄贺卡、礼仪电话和电报,都是一种新的拜年形式。寄贺卡时,也会同时寄上自己的名片。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某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古代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