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考试综合素质学生观模拟题答案解析

黄飞

综合素质学生观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陈老师说:“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上大学,学习上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我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

A.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B.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

C.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D.陈老师重视学生发展的顺序性

2.吴老师在调整座位时让考试成绩好的学生优先挑选喜欢的座位。吴老师的做法( )。

A.利于激励学生

B.便于班级管理

C.有失教育公平

D.有违因材施教

3.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其基本前提是( )。

A.学校的环境创设

B.教师的主导作用

C.家长的积极配合

D.学生的能动活动

4.赵老师在校期间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知识,进入学校后的第一堂课就是: 实践如何将成人化的语言转化为儿童化的语言,这主要是因为赵老师认识到( )。

A.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

B.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顺序性

C.学生是个性完整的人

D.学生与成人之间有差异

5.下列做法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是( )。

A.王老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

B.张老师教育学生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C.李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

D.因为小明误拿了别人的东西,陈老师便以“有色眼镜”看待小明

6.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把个性的完整性理解为是道德、体力、智力、审美意识、敏感性、精神价值等品质的综合,是“完人”,并认为这种“完人”是教育的“基本目的”。这体现了( )。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是完整的人

C.学生与成人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D.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7.校长召集各任课老师开会说:“ 虽然上级要求我们开展传统文化、音乐、美术等课程,但是我们要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要求各班班主任另制定一份课程表,将这些副课改为语文、数学、英语这些主课,以便我们平时上课用,上级要求的课表我们贴在墙上以备检查就可以了。”校长的说法( )。

A.错误,因为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B.正确,因为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智育的发展

C.错误,因为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

D.正确,因为应试教育所迫

8.( )是“以人为本”的实现准则。

A.教育公正

B.全面发展

C.和谐发展

D.终身教育

9.星星幼儿园大班的宋老师为让班级里的小朋友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在大班下学期,取消了班级的户外活动,也不让小朋友进行区域游戏了,每天只进行加减法和拼音识字的学习。宋老师的这种做法( )。

A.正确,帮助孩子提前适应小学的内容

B.正确,能够帮助幼儿智力发展

C.不正确,违背了幼儿全面发展

D.不正确,劳逸结合

10.思思非常喜欢画画,妈妈希望她多看一些故事书,但是她每次都把书藏起来不看,妈妈很是苦恼,找李老师帮忙,老师对思思说:“故事书当中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你只有知道更多有趣的事,才能画出更多的东西呀,也会懂得更多的道理”,思思觉得很有道理,再也不排斥读故事书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错误。忽视了幼儿的特长

B.正确,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C.正确,各方面平均发展

D.错误,没有关注到幼儿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题干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上大学”体现了陈老师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学习上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体现了陈老师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所以不恰当的说法应为D项。

A 选项中“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题干中“学习上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体现了陈老师了解学生所处阶段的特征,体现了阶段性。

B 选项中“不平衡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不是一个匀速前进的过程,发展速度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状态。题干中“学习上暂时落后不代表永远落后”体现了陈老师能看到学生发展速度的不均匀的特征,体现了不平衡性。

C 选项中“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程度和速度的不同。题干中“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上大学”体现了陈老师能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别和不同,体现了个别差异性。

D 选项中“顺序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题干中没有体现。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观中的教育公正。教育公平(教育公正),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其核心就是要对学生公平。题干中教师的做法,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关心爱护、公平公正地对待全体学生,容易造成学生的两极分化和抹杀部分学生的主体性。故此题选 C。

A 选项,老师的做法没有做到教育公平,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利于激励全体学生。故排除。

B 选项,老师的做法偏向尖子生,对于其他学生不公平,容易伤害其余学生的自尊心,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长此以往并不利于班级管理。故排除。

D 选项,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有关因材施教的内容。不合题意故排除。

ABD 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 C。

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题干中,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其基本条件是学生的能动活动。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最重要的条件是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离开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的作用无从谈起。因此,D 项正确。

A 选项学校的环境创设只是外在因素,不能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

B 选项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倡导的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新课改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C 选项家长的积极配合体现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能实现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主导作用。

A、B、C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 D。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学生和成人之间差异的理解。

A 选项,学生是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把学生当作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当作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因势利导的去施加教育,推动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B 选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题干并未体现。

C 选项,学生是个性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 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D 选项,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因此,题干中赵老师的第一堂课便是学习儿童化的语言,主要原因是儿童与成人之间存在差异,故D选项正确。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AD 选项,学生都具有巨大的的发展潜能。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 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的潜能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所以 A 选项中,王老师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D 选项中,陈老师因为小明的一点小错误,就将小明全盘否认,这种做法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因此,D 选项为正确选项。

B 选项,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正在成长的人。学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他们所在的学校和所遇到的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 B 选项中,张老师教育学生必须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C 选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

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由于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所以,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C 选项中,李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体现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综上所述,ABC 选项均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D 选项违背了“以人 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

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就必须反对那种割裂人的完整性的做法,把学生当作“完人”,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故本题应选择 B 项。

选项 A,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规律指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

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规律。此选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

选项 C,学生与成人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意指学生和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别。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所以,“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此选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

选项 D,学生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求教师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应充 满信心。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小错误,将学生完全否定,要看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要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发展。此选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故排除。

综上,A、C、D 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 B 项。

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全面发展的理解。学生的成长需要是多方面的,学生作为人是“身”与“心”,“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教育应当全面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因而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A 选项,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校长的做法只注重学生的语数外成绩,忽略音体美的成绩,所以这个校长的做法是错误的,A选项是正确的。

BD 选项,该校长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首先排除选项 BD。

C 选项,对于教师的工作量而言,针对语数外老师工作量增加了,但是针对音体美老师来说工作量减少了,所以该说法主体不明,所以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BD 选项表述错误,C 选项主体不明,所以 A 选项正确。

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教育公正的理解。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所以说教育公正是“以人为本”的实现准则,故选项 A 正确。

B 选项,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发展,所以说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实现目标。

C 选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其中具体表现之一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D 选项,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的各种教育培养。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案例中的宋老师取消了小朋友的户外活动,不让小朋友进行区域游戏。宋老师只关注到了幼儿智育的学习,忽视了幼儿体育、德育、美育的学习,没有了解幼儿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违背了幼儿全面发展的做法。故选择 C 选项。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案例中的李老师不仅让幼儿继续画画,同时引导幼儿去学习其他内容,从而懂得更多的道理,说明教师能够让幼儿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注重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故选择 B 选项。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考点

1.中国、中华: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2.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3.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4.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又称“天下”。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7.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8.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9.古称别称:南京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扬州称广陵、维扬,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

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考点精髓

一般说来说,教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

课题即本课所授课的名称。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要明确、具体、简练。一般要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3.课型、课时

课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教学的类型。在教案中常见的有讲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验课、示范课、研讨课、汇报课、观摩课、录像课等等。

课时主要是指授课内容要在几个课时内完成。

4.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

5.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6.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

7.教具

教具又称教具准备,是指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包括教师提供的和学生自备的。如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等。

8.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和主体。

9.作业布置

作业布置包括布置书面作业、探究讨论式作业、情境表演式作业、阅读复习等。

10.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要在黑板上配合教授,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视觉符号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