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莉落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标:①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杜诗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揣摩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甫七岁,始作诗文。年十四,出入东都翰墨场。开元十九年,漫游吴越。二十三年,举进士落第,游齐赵。天宝三四载间,与李白、高适等同游宋、齐鲁间。五载至长安。十载,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贤院。安史乱起,陷于贼中。至德二载,脱身赴凤翔,为右拾遗。因上书救人,触怒肃宗,放还省亲。上元元年至成都,于浣花溪营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时故人严武为成都尹,时有馈赠,互有唱和。后被严武聘为校检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至云安,后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峡,飘泊于岳阳、潭州、衡州一带,五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谓之“李杜”。杜甫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长安十年,辛苦备尝,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及朝廷政治的腐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名篇。自安史乱起至入蜀之前,为创作高峰期,《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哀江头》《北征》《洗兵马》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入蜀以后至去世之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秋兴》《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等,成为典范之作。韩愈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评讲:

(一)诗歌背景: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杜甫诗歌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二)解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朗读训练(运有各种方法)

(四)整体把握

1.1-3行,诗人杜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以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有哪些?

2.4-7行,你对征夫们有命运有何感受?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8-10行,这几句在内容上与控诉“武皇开边意未已”有何联系?

4.11-13行,这三行的内容与上文联系是怎样的?

5.14-15行,你怎样理解这几句所寄寓的情感?

6.16-17行,这样的结尾在内容、结构和情感上有何作用?

(五)赏析诗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释“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耶(爷)”“干gān(冲)”“走(跑)”“妻子”(妻子和儿女)。

2.这幅送别图的构成有哪些要素?

A声音;B动作;C景物。“车辚辚”“马萧萧”“哭声”;“尘埃不见咸阳桥”景物描写;“牵衣顿足拦道哭”是动作。绘声绘形。

3.运用了哪些手法?

A夸张“哭声直上干云霄”。

4.它们共同突出构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仓促、混乱、嘈杂、悲惨。妻离子散、生死离别、混乱动荡表明行军之急、场面之惨。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1. 释“点行”“裹头”“或”“意”“但”

2.道旁行者是谁?行人是谁?

作者,征夫

3.诗人为什么采用问答的方式来写?

借用“行人”自己的控诉,使战争之苦更加真实。“但云”二字又写出了“行人”欲言又止、满腔怨恨却又不敢申诉的畏惧心理。

4.“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与“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表意是一样的,但效果有何不同?

上句是从年龄来写的,具体。下句是从头发来写的,生动。

5.揭示“行人”痛苦的根源是什么?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源于统治者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1.释“荆杞”“山东”“汉家”“况复”。

2.“千村万落生荆杞”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为什么会这样?

一幅田园荒芜的景象。根源是男子都被抓去打仗了,没有壮丁从事农业生产,所以田园荒芜。根源仍是武皇开边和抓丁。

3.这几句在内容上与上文有何联系?

是对战争的深入控诉,由征夫的痛苦推及农业的衰败和田园的荒芜,是战争灾难的深化和拓展。战争使得经济凋敝,人民负担加重,民不聊生。扩大了诗的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1.释“长者”“役夫”“县官”“休”。

2.“役夫”不敢申恨,为什么?

3.“役夫”还是申恨了,表明什么?

满腹怨恨,但苦于抓夫高压,不敢申恨。但是怨恨太深,痛苦太深,不吐不快。说明役夫所遭受的苦难到了极点,也说明战争造成的苦难到了极点。

4.在内容上与上文哪些诗句照应?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与上文的“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相呼应。

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与上文的“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呼应。由前文的“但云”到控诉,表明了“行人”的悲愤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再也忍不住了,也说明战争带来的痛苦已让人无法承受。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如何理解这四句话的情感。

现在确实感受到,生男不如生女好。生女还能嫁近邻,生男难免战死埋荒草。在中国这样一个素有“重男轻女”传统的国家,说这样的话,并非一时愤激之语,而是为社会现实所逼。生个女儿,就算出嫁了,好歹还可以嫁给近邻,有个照应。生个儿子呢,只能被征去打战,即便活着,也让家人牵肠挂肚,担惊受怕,更何况凶多吉少。在这里,生儿生女“好”与“不好”的标准,似乎只有一个,即是否能活下来。这种异样的心态,进一步点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苦难。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您没看到吗,自古以来那青海边,遍地白骨没人收掩。旧鬼在啼哭,新鬼在诉冤,每当天阴雨湿,哭声啾啾,真是凄惨!开篇是人哭,终篇是鬼哭,悲惨的场面、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都是“开边未已”导致的恶果。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征人有去无回的事实相联系,使这首诗从更为高远的角度,暗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历史延

三、课堂小结:

1.这是一首讽世伤时的七言歌行,它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

2.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多处使用了民歌的“顶真”手法,诵读起来,累累如贯珠,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

3.寓情于叙事描写,水乳交融。车声隆隆,战马嘶鸣。诗歌一开头就仿佛使我们回到了那连年征战的岁月。一队队身着戎装的穷苦百姓,被官吏们驱赶着奔赴前线。“行人”的父母妻儿,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为亲人送别。无数的车队人群扬起的滚滚尘埃,遮天蔽日,连咸阳桥都淹没了。“爷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

“牵衣顿足拦道哭”,千万人的哭声震撼大地直冲云霄,这景象多么凄惨啊!诗人用铺叙渲染的手法,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生离死别的图画,为全诗创设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在这些平实的叙事描写中,字字句句蕴含着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谴责,对广大劳动人们的无限同情,始终贯穿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思想感情。

4.句型灵活,平仄相间。诗人将情节的推进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起来,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参差错落,整齐中富于变化,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5.语言直白,通俗易懂。通篇采用通俗口语,如“爷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反是生女好”、“古来白骨无人收”、“租税从何出”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再加上诗人采用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等,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读起来铿锵和谐,悦耳动听。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此言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杜诗善用民歌,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

《兵车行》随堂练习

给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标上汉语拼音

车辚辚( )耶娘妻子( )干云霄( )生荆杞( )声啾啾( ) 生男恶(

)陇亩( )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行人弓箭各在腰 ( ) 2、役夫敢申恨( )

3、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4、武皇开边意未已 ( )

5、纵有健妇把锄犁 ( ) 6、耶娘妻子走相送 ( )

7、老翁逾墙走( ) 8、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 )

9、预备走舸,系于船尾( ) 10、信知生男恶( )

11、低眉信手续续弹( ) 12、余固笑而不信也( )

13、人而无信,未知其可也( )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耶娘妻子走相送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C、道旁过者问行人D、禾生陇亩无东西

四、填空

1、《兵车行》是一首_______________,题目是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的。它是根据________ 年间

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鲜于仲通进攻南诏均遭大败后,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___________________送往军所,送行者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情况写的。它在广阔的背景上,再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深刻地揭示了苦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旁过者问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

______________,归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

家山东二百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有健妇把锄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驱不异犬与鸡。

五、请在句后标明下列诗句各自用了什么修辞格。

1、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

2、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

3、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4、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六、阅读杜甫的《江村》,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需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同一时期,但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不同。作者笔下的“江村”环境

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这从第一联中就可以看出来;第二、三联先描写眼前景物,又选取了家庭生

活的两幅画面,从中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对仗工整、

音调和谐,语言的突出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病所需惟药物”一句,有的版本也写作“但有故人来禄米”,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阅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挂罥( )三重茅( )布衾( )长林梢( )怒号( )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高者挂罥长林梢( ) 秋天漠漠向昏黑( )

长夜沾湿何由彻( ) 八月秋高风怒号( )

归纳每一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茅屋为秋风所破,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处境怎样?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诗人通过些茅屋秋风所破

的情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又由自己的处境想到天下的寒士,反映他具有一种什么样的胸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兵车行》知识点测试

一、作品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 。《资治通鉴》记载 :“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 ,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 ,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 ,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马萧萧(   ) 哭声直上干云霄(   )

归来头白戍边(   )   千村万落生荆杞(   )

2、解释下面加点词。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哭声直上干云霄:

行人但云点行频:

去时里正与裹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山东二百州:

禾生陇亩无东西:

役夫敢申恨:

县官急索租:

信知生男恶:

生女犹得嫁比邻:

3、翻译下面句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