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五篇

张东东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

《春》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写过很多诗文来吟咏、歌颂春天。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春的诗词?(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填空)

PPT展示: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以上这些诗句,都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学春的,容量有限,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就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总之体现春天的景物的作者都真切地描绘了出来。那么春天在朱自清笔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朱自清。大家对他有什么了解吗?

二、作者简介

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要先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我们就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学生回答,PPT展示作者简介)

_朱自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有骨气的民主战士。1948年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朱自清身患重病,但他至死也不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临终前还不忘嘱托家人千万不能买美国的救济粮。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曾称赞过他的骨气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不仅体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_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散文朴素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他的比较出名的散文代表作品有:《匆匆》、《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三、听春

1、现在听课文朗读录音,标出段序,注意生字词以及朗读的节奏。注意以下这些生字词(PPT展示),等一下老师要请同学到黑板上给红色加深的生字词注音。

朗润(lǎng)鸟巢(cháo)钻(zuān)出婉(wǎn)转嫩(nèn)绿稀疏(shū)眨(zhǎ)眼抖擞(sǒu)

酝(yùn)酿(niàng)披蓑(suō)戴笠(lì)

2、解释词语部分同样让学生起来回答,课本注释有的让生适当地标记。(明确答案之后让生齐读)

四、读春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要读得太快,注意停顿。大家在朗读的时候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找到了可以圈画出来。再次强调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朗读完进行简单的评价)

五、析春

现在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思考以下3个问题:

1.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花、草、风、雨、人)

2.分别给每一个画面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师举例:第3段“春草图”,学生能回答出其他四个答案,“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1)盼春

(2--7)绘春草春草图

花春花图

风春风图

雨春雨图

人迎春图

(8-10)颂春

小结: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课文可以分为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而其中的绘春部分分别写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美丽的图画。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每一幅图画的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作业:

1.预习课本66页“研讨与练习”1、2、3题,以及比喻手法

2.“读一读、写一写”,每个生字词抄写两遍,词语解释抄一遍

3.找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画中精彩的语句,说说你认为这些词句精彩的理由。

第二课时赏春

一、导入

我们上节课已经初步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知道了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现在我们就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基本结构)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跟春作亲密的接触,来深入感受那美丽的春景,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二、品味赏析

盼春(第一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盼望着”“盼望着”

(与一个“对比”)

明确: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渴望

2、为什么用“近”字,而不用春天快到了?

明确:把春天拟人化

3、第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总概轮廓(第二自然段)

1、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在描绘春天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写春天的一草一木?(把第二自然直接去掉行不行?)

明确:对春天的整体描绘

2、那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个整体的?

“一切……张开了眼”拟人

山(朗润)

水(涨)

太阳(红)

春草图

1、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描写春天的小草?从文中找出关键字。

明确:

质感:“嫩嫩的”

颜色:“绿绿的”

生命力:“钻”

分布:“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分析句子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显示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3、描绘春草,为什么要穿插人的画面?

明确:表面写草,实际写草(侧面描写)

重点:如何分析句子?(修辞内容情感)

春花图

1、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各写出春花的什么特点?

明确:(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注意:由花到果实,是联想。

2、分析句子

野花遍地都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全是短句,读起来节奏轻快,带有欣喜之情。“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眨呀眨的”没有直接写风,但却能够让人明显感到一股习习的春风,把春花的描写引到了下一段春风的描写。

春风图

春花和春草,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事物,作者容易写,我们也容易读。春风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你会如何写呢?作者又是如何去写呢?

作者从哪些角度来写春风?从人的哪些感觉来写的?

触觉、嗅觉、听觉;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的有声有味,让人感受到春风的神韵,美妙动人。

春雨图

1、讲完了春草、春花、春风,那么春天的雨又是怎样的?大家从文中找出描写春雨特点的句子。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细密、轻盈)

2、作者不仅写了雨的形态,也写出了雨中的景色,有哪些?

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

3、分析句子

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对称的语句,主要是描写树叶和草的色彩。“绿得发亮”“青得逼你的眼”,诉诸视觉,写得很细致,追求准确传神。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房屋与雨天黄昏的环境相配,显得很有诗意。用“静默着”来形容房屋,仿佛房屋有生命,有灵性。

迎春图

前面的段落重点写景,第7自然段重点写人,而且只有寥寥几笔。作者是怎样来写的?

天上地下

城里乡下

家家户户

老老小小

心情:“一年之计在于春”

有景有人,勾勒出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颂春

1、在绘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分别赞颂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娃娃--新(生机勃勃)

小姑娘--美(千姿百态)

青年--力(充满活力)

2、这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强调的是春天的成长过程,由娃娃、姑娘到青年,抒发了作者强烈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三、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说说你的理由?

作业:

1、完成《春》这一课的练习册

2、预习新课《古代诗歌四首》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春》

【教学目标】

1、识记和理解:生字词,会读会写,能在句中理解包括注解的意思,能在课外迁移运用。记住散文文体特点,会辨认。背诵全文。理解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分析和欣赏:能借助想象,读懂春天图画,品味春天之美,美在哪里。把握作者的情感思路,理清课文脉络。顺利发表自己的欣赏结果。

3、情感和价值观: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效法自然,正确处理“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字词、修辞、文体和课文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展开想象,感受春天之美、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背诵课文,欣赏评价春天之美,顺畅表达阅读的体会。

【教学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布置预习:查字典正音,搜集春诗,诵读课文两遍,理清课文思路。

2、导入:交流春诗,口头说说春天印象,说说《春》这一课写了一个怎样的春天。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读,边用线段在句中画出课后的生字词,画出运用比喻的句子。等学生读完,教师纠错读音,朗读过程不打扰。

4、理清课文脉络,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课文写了三个部分,即盼春——绘春——赞春

5、反复诵读课文多遍,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要求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句子中具体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教师要起示范作用。

6、布置作业:(1)抄写课后生字词和课下注释各两遍,边抄边记。(2)抄写运用比喻的句子各一遍,边抄边理解作用。(3)背诵课文1—4段。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作业,明确要求。不符要求的,老师课后找他们谈话。

二、教读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进行。

(一)初步感知课文:

1、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一:本文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了那几幅图画,你最喜欢哪一幅图画,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完成课后练习二:说说自己朗读和默读后的体会,有什么韵味?是什么感觉?请举例说明。

3、课文的思路:暗示春天的脚步近了,——描绘五幅春景图,——三个比喻点明春天的特点。

(二)深入解读课文:

1、课文的开头:作者怎样盼春?运用反复和拟人,写出迫切渴望春天的心情。(解答完成练习四的第一题)

2、课文的主体:作者如何写小草、野花和春雨的?运用什么词语、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结合完成课后练习)

3、理解文末赞春的句子(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三),鼓励学生实现有创意的说出赞春的句子。

4、难点突破:课文的所有比喻句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具体语句分别谈一谈。文中的比喻句有这些……

5、小测1—4段默写。

(三)课堂背诵6—结束的语段,下节课默写。

三、课外作业:1、老师发给学生春天的诗和散文,要求学生记诵,做摘抄。2、完成本课的校本作业。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

《春》

1.《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的第一课。该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

2.《春》是一篇语言优美的精美散文,适宜于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春天的美妙境界,从而受到感染和陶冶。

3.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要通过朗读和揣摩、研讨来领会。

学情分析:

1.对于课文中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农村学生易于理解,这是学习这一课的优势。

2.由于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参与课堂学习不够积极主动,疏于动脑,这是学习本文写景抒情方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障碍。

教学目标:

1.仔细品味文中的精妙语句,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的方法。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生动地写景抒情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教学方法:

在读读、讲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讨。

课时安排:

2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连续学习了关于生命和人生的两个单元的课文,学过之后,让我们得到了种种的启发。接下来要学习的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文,这些诗文语言优美,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展现了色彩斑的大自然画卷。第11课《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只要我们多朗读几遍,就一定能进入春天那美妙的境界中,受到感染和陶冶。

简介朱自清。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要求:①.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和情感;②.注意标注生字词。

范读后提出以下几个字:嫩(注意和“漱”、“嗽”、“喇”的区别)、

酝酿、蓑、(抖)擞、(黄)晕、(发)酵

2.学生练习朗读。

3.指定2~3名学生在班里接读课文。

要求:其他学生听读思考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整体把握。

1.研讨各自然段所写内容,从而明确课文结构。

2.小结探究经验。

探究课文,必须基于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仔细思考;归纳段的内容,

必须着眼整体,重重点而舍其次,提纲挈领。

1.反复朗读课文,试背诵;并把“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抄一遍。

2.思考:“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春朱自清

1段:盼春第一部分:总领全篇,开启下文

2段:总括轮廓

3段:春草图(草报春)

4段:春花图(花争春)

5春:春风图(风唱春)第二部分:绘春(总分)

6段:春雨图(雨润春)

7段:迎春图(人迎春)

8-}10段:颂春第三部分:总收全文,感情升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的语言美、景物美。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一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词语。

2.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研讨新课。

1.同学们,课文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你能用一种鉴赏的眼光来说说从课文中发现的春天大自然的美吗?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来说:

我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我最喜欢的一种声音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息

我最喜欢的一种气氛

我最喜欢的一种感觉

2.同学们,评一评作者的表达,是我们品味课文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手法的有效途径。你可以从以下任何一个角度来说一说: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美的句式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细致的观察

我认为最清楚的层次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

3.通过同学们的品评,我们已经知道,作者的表达和他所描写的春天的景象一样美好。请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地描绘一下春山、春水、春日的美好,供大家欣赏(口头表达):

春山

春水

春日

4.在对同学们的补白描绘点评之后,提出:文中写到了春天里的人,他们又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有诗意地表达:

草地上的人

花下的人

风中的人

雨里的人

户外的人

5.同学们,这所有徜徉在春天里的人给你的整体感觉是怎样的?能概括地说说吗?

春天里的人是……的。

6.其实,当我们在春天里“飞翔”的时候,只要你用心倾听,你会发现大自然会对我们轻声地说话,告诉老师,你们听到了什么?

春草告诉我

春花告诉我

春风告诉我

春雨告诉我

泥土告诉我

柳条告诉我

三.课堂小结。

《春》这篇课文,以生花妙笔,表现了春天的美景、春天的气息、春天的声响,不愧为写景的名篇。课文的精美之处主要体现在:①.语言精美,准确生动,朴实鲜活,意味隽永。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依赖于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再者就是动词的准确选用、句式的多样变化、口语的穿插等。②.结构严谨精美:总写-分写-总写。再: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构思布局、修辞润色,可谓颇具匠心。

四.巩固、释疑。

学生各自读一遍课文,有什么疑难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整理“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板书设计:

春朱自清

写作特色:①.比喻、拟人、排比和引用等修辞手法。

②.动词的准确选用、句式的多样变化、口语的穿插。

③.总写-分写-总写。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

《济南的冬天》

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给课文生难字注音。

2、完成《导练》42页:一、整体感知

第一节

教学目的: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喜欢冬天吗?能说说对广东的冬天的印象吗(阳光、树木、花草、温度)?那济南究竟是一个怎样迷人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二、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三、检查预习:

1、注音(投影):

镶上(xiāng)圈儿(quān)薄雪(báo)看护(kān)贮蓄(zhù)

水藻(zǎo)澄清(chéng)一髻白花(jì)狭窄(zhǎi)

2、查正:《导练》42页:一、整体感知1、2、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在扫清生难字的基础上,速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理清课文的条理(投影)

(A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B写阳光下的山C写小雪下的山D写外城下的山

E写济南的水)

(2)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投影图片)

(小山摇篮图: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雪后初晴图: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水墨画:城外的远山—一淡雅。

空灵水晶图:水色——绿。)

(3)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文中大量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温晴,也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2、欣赏第一、第二自然段:

(1)济南的冬天天气的特点是什么?课文用什么写作方法写济南的天气特点的?

(温晴。用对比的写作方法。)

(2)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找出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3)作者从山、水写济南的温晴,阳光下的山是怎样的(抓住关键的词语)?

(4)第二段中,作者写得情景交融,济南的人们也一样喜爱,找出相应的关键词语。

(含笑、春天、温暖、绿、慈善)

五、小结:本文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把我们带进了济南美的冬天美的世界,文章着重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山和水。

五、作业:熟读“最妙┅┅太秀气!”

第二节

教学目的: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薄雪覆盖下的山景图和水色图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第三、五自然段段。

二、重点研读:第三段和第五段:

1、第三段和第五段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2、第3段和第5段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都是对冬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3、第三段中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雪后的山。秀气)

4、找出第三段中最能表达作者赞美情感的一个字?本段写了哪些景色?

(妙。雪、矮松、树尖、山、草、夕阳)

老师讲(过渡):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的笔下如此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的修辞。

5、美句赏析:体会下面句子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1)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拟人。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拟人。形象生动的写出它们的状态、样子和情态和活灵活现的特点。)

(3)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拟人。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山秀气的特点。)

(4)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垂柳的慈爱,娇美,充满生机和活力)

(5)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整个济南自水面至天上的晶莹透亮,色彩艳丽的特点。)

6、读了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你心里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又是哪一种美呢?(以“山”为例说说)

(阳光下的山:象慈爱的母亲,亲切温馨。

薄雪下的山:象娇柔秀美、亮丽多情的少女,令人喜爱。

城外的山:安宁舒适——情美。)

三、小结:

1、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如诗如画的美景,情景交融的文字,文章运用大量的拟人、比喻的修辞,把济南的冬天写得极致神韵!带给作者一种美的享受。

2、词句赏析的格式:这个句子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被写事物……特点。

四、堂上训练:《导练》43页“课文精读”

附板书: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穿全文

小山摇篮图: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雪后初晴图: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拟人

如诗如画:水墨画:城外的远山—一淡雅。比喻

空灵水晶图:水色——绿。

极致神韵美的享受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澄清(chéng)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着落(zhuó)

着急(zháo)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如下: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预设:北平、没有风声的、伦敦、响晴、热带、温晴、对比。)

“完成一段话”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明确“对比”的手法。

(2)济南总得特点是什么?

(预设:温晴。)

此处学生可体会几个字词:(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2)“响晴”和“温晴”有什么区别?--“响晴”指天气、阳光晴朗的刺眼,而“温晴”有温暖之意,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

2、研读第二段:指定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温晴”的特点,思考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预设: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下面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受着阳光的照射,暖和安适,真是个理想的境界。

(预设:甲句中有“晒”、“睡”“唤醒”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带有生命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第二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预设: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生活在这样的济南,人们的心理感受怎样,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预设:“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

学生通过品读“阳光照射下的小山”部分,对作者的“热爱,一往情深”的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请同学有感情朗读,以情感知,以情带读,以情悟理。从而达到“回归工具性,提升人文性”的目的。

3、自由赏析,合作交流

从第3、4、5自然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进行细细品味,可结合以上方法,找出关键字词,体会妙在何处?(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思考体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第三段:(1)“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2)“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3)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第四段:(1)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第五段:(1)拟人手法,“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手法,“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通过学生自己寻找优美的句子,结合以上方法加以揣摩,并大胆表达,这一设计是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不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能力,还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小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得,畅谈“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我得到了什么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在一堂课的听讲之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以及知识需要,会产生多元的心灵触动。而那一点收获,正是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请学生谈谈他们新产生的认识,一方面能使教师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做调整,及时反思。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本想根据文章的特点,从工具性出发,如体会优美的语句,揣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而在字里行间感受济南的“温晴”,以提升人文性的原则。亦即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最终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但由于教学内容过于充实,略微面面俱到的讲析,整堂课的重难点不能较明显突出,有点本末倒置。《济南的冬天》是是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作者把景物当作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融入了作者的感情和意志,而这种特点,需要通过不断的朗读揣摩加以突破,而本教案设计的“朗读”环节,只停留于表面,学生不能从读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所以,本教学设计可以从两方面加以修正,一是明确教学重点,二是务实朗读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