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与繁笔高二上册语文教案

王明刚

《简笔与繁笔》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明确文章繁简应该“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提倡简练为文。

2.学习本文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论述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文章的第一段。

2.难点: 本篇分析问题的辩证观点。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一课时

词语注释:

繁冗拖沓:拖沓,形容拖拖拉拉,不爽利。繁,复杂,冗,指多余无用的崐 文字。

穷形尽相:本文指文学作品描绘十分细腻,形容极其生动。穷: 尽致。

细致入微:精细周密。

惜墨如金:原指作画时用墨先淡后浓,后指写字、作画、作文不轻易下笔,崐 力求精练。

用墨如泼:写文章在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需要用繁笔,详细描崐 述。

汩汩滔滔:本文形容用的笔墨多,像水一样连绵不断地流出。汩汩: 水流崐 的样子(或声音)滔:充满。滔滔:⑴大水漫流;⑵连绵不断。

洋洋洒洒:形容文章篇幅很长。洋洋:盛大,众多。洒洒:连绵不断。

纷纷扬扬:纷纷:众多,杂乱;扬扬:在空中飘动。

各得其宜: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适宜的安顿。

各尽其妙: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发挥自己的长处。

言简意赅: 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赅: 完备、全。

背景简介:

粉碎“”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界、出版界崐一片春光,期刊和书籍如雨后春笋,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尤其是小说,崐产生了许多扣动读者心弦,发生了广泛影响的作品。《人到中年》、《齐厂长崐上任记》、《高山下的花环》即是典型的例子。但繁荣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崐其中比较突出的是: 长篇小说出得很多,但真正成功的却很少;许多作品只有崐生活,只有感情,但语言艺术却不高,有些艺术上还相当粗糙。

如本文所述,作者是因“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倾向”而写作本文的,崐但作者并未简单地从现象上看问题,而是透过现象看到“简而淡,繁而冗,往崐往两病兼具”。他独辟蹊径,以文章繁简的辩证关系为基点,令人信服地论述崐了文章繁简“不可以文字的多寡论”,而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避免了崐以偏纠偏,以偏概全的弊病,令人读了耳目一新。

本文作者周先慎,发表于1981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俗话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文章的繁简、崐撰著的长短,要根据思想内容、读者对象、社会条件、文体特征等方面的具体崐需要来决定,所谓“文无定法”就包括这方面的意思。

但是,提倡简练为文,还是正确的,懒婆娘的裹脚布应当扔到垃圾堆里去崐固然有理,就是文章里的赘文、累句、浮词,也应当看作欺骗禾苗的芜草,一崐概除掉,甚至像鲁迅所主张的那样,尽量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段,使文章崐的表达通畅、鲜明、有力。臃肿是令人难以忍受的负担。

《简笔与繁笔》是篇一题一议的敇文艺随笔敋。属于文艺评论中的一种。文艺崐随笔是评论者对于文艺作品、文艺现象随时抒写的所见所感,因此这种文体具崐有议论兼感想,行文活泼轻灵,篇幅不大,格局精巧,语言警譬等长处。

一、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述文章繁简的观点;用笔繁简,应该从实际需要出发,崐“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第二部分(2─3自然段)以《水浒传》为例,各举一例,阐明上述观点。

第三部分(4─5自然段)进一步阐述如何看待文章的繁简问题。

第四部分(6─7自然段)针对现实,分析原因,提出应“提倡简练为文”的意见。

四、运用辩证观点分析说理:

1.分析简的两种情况: “言简意赅”和“言简意少”(前好后不好)

2.分析繁的两种情况: “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和“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崐(提出的“各得其宜,各尽其妙”正是这一辩证观点的结晶。)

3.如何做到繁简适当,既强调了主观努力,“需要提炼”;又强调主观努崐力必须符合客观规律“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4.在评论当前文艺创作倾向时,既持两点论“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崐兼具”,又注意抓重点,突出主要的倾向是“一种长的趋向”。

5.在分析这种“长的趋向”的原因时,既指出这“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崐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同时也指出“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崐忽视的一条”。

6.在纠正这种“繁冗”的不良倾向时,既从“简笔”的一面,说如何写得崐“简”;又从“繁笔”的一面,说怎样“繁”得好。

综上所述,这样的辩证分析,避免了片面性和绝对化,文章也就真正起到崐了导向作用,真正具有了生命力。

五、引证法应注意的问题:

1.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思,不要牵强附会,断章取义,更不允许崐歪曲篡改原意。

2.要能恰当地说明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话密切配合,并要联系实际,有崐的放矢,不要无目的的引用。

3.如果引用原文,一定要认真核对,不可抄错或抄漏,并加引号。如果中崐间省略,要用省略号表示。必要时还应注明详细出处。如果只引用大意,就不崐加引号,不注明出处。

《简笔与繁笔》原文阅读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冒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枣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杏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简笔与繁笔》阅读练习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⑴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 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 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 妙。

⑵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 “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 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 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⑶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 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 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 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 痛快淋漓劲儿。

⑷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 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 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 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⑸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 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 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⑹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 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 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 风行船,轻松畅快。

⑺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23.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24. 结合上下文,请简要分析“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一句中,“提炼.包含的几层意思。(6分)

25.结合全文内容,阐释“简笔.“繁笔.的内涵并简要分析“简笔与繁笔.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6分)

【参考答案】()

23.这一段首先肯定“从来文章.(或“前人.)的主张,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可以写出观点内容:“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接着分 析真正意义的“简笔与繁笔.(或:繁和简各有各的好处,应该从实际出发);最后得出结论“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6分,每一层2分)

24.一是下笔时的字斟句酌;二是对对写作素材的提炼,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三是在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上要力求洗练。(6分)

25. 内涵:“简笔.是惜墨如金且能言简意赅、富有神韵(文字减少但是含意丰富);“繁笔.是用墨如泼,描摹物态即能穷形尽相,表达情感(心理)即可细致入微。(4分)

“简笔与繁笔.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各得其宜,各尽其妙。(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