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历史起源

秦风学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发展由来

《续齐谐记》记载:东汉时期,黄河旁边有一个叫桓景随师傅费长房游学累年。这个费长房出现在许多故事中,是一个得道高人,一天,他突然对徒弟说:“九月九日,你家中会有灾祸有灾,应该出门避祸,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听后照着他师傅的话做了,然后全家登山。

再后来,桓景同学得道成仙,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而故事里的这些习俗却流传了下来。

其实真正的重阳节历史要比上面这个故事发生的东汉久远得多。

重阳节最早的源头是上古的丰收节(似乎欧洲也有),农历九月九日,秋天末期,天气转凉,各种农作物也被收割放进去了粮仓,古人便利用这冬天前的这一个吉利的日子庆祝丰收,并举行大规模的祭祀祖先的活动。当然,这一期活动的主角,便是上古华夏部落里面有一定威望的老人。再后来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演变成了现在这种敬老节,变成老年人唱主角的节日看来也是有原因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9本来就是最大的数,9月9日为极大之数,大上加大,兼有红色、危险的含义。历来在中国民间,重阳节登高除了开头故事里辟邪的作用,还是一个古代的消防节。家家户户除了祭祀丰收神灵、祖先,往往还要祭祀火德星君祝融。

很多东亚(日本、朝鲜也有)神话故事里面,每年农历9月9日火神祝融准时下到人间,施展威力,彰显他在凡世间的权威。每到这一天,从城镇到乡村,浓烟滚滚的火灾是常事。因为东亚文化中数字9是至阳之数,再加上一个9岂不是要大火!

因此,在东亚某些地区还残存着重阳节吃冷食的习惯,就是怕点起灶火引来火神祝融,要是他老人家心情不爽,家里岂不是要付之一炬!

在越南、中国南部某些地区重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还保留着在中午沐浴、敬祖先,并且在屋里醒目的地方放着盛满水的木桶 的习俗,这主要就是以备突如其来的、神仙降下来的火灾。

重阳节古诗词

《奉和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枝字》

韦安石

重九开秋节,得一动宸仪。

金风飘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览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高岂忘危。

《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于长安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

【南朝 陈】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沉醉东风 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

谁肯教白衣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