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 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教学导入: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 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三. 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 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 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 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 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 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 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 作业:
第二课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 处理作业(略)
二. 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 衬托手法:
① 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 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 直接描写:
① 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 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 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 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 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三. 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 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 作业布置:
1. 课后练习二。
2. 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失街亭》比较鉴赏
一、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讲一段罗贯中佚事。有乞丐相约到罗家乞讨,因为沉迷在写作中的罗贯中会让乞丐自己动手舀米。从这个故事可见罗贯中在创作时贯注了全副精力。
读本里头有《失街亭》一文,和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群英会》同出自《三国演义》。历史上有一次著名的战役——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很生动的记叙。
请问:蒋干中计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前还是之后?
生1答:之前。师追问:它在赤壁之战中起了什么作用?
生2:它决定了赤壁之战魏军的失败。正因为蒋干中计,曹操杀了蔡瑁、张允两员大将,水战实力大减,所以才被东吴以少胜多战败。
师:周瑜运用了什么计?生答:反间计。
师:当时曹操军力如何?蜀吴兵力呢?
生答后,教师点明:当时曹操号称80万大军,而蜀吴联军不过五、六万。蜀吴唯一的优势是海上水战。而魏军中唯一能水战的是荆州刘表的降部。
师:赤壁之战成功之处还得力于哪些计策?
生3:边环计。
生4: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出处就在这儿。
生5:再加上曹军之内,我方有内应——庞统。
教师问:庞统是谁引荐给曹操的?顺便介绍蒋干与庞统的关系。
二、比较阅读《群英会》与《失街亭》
请任选一个角度,对两篇文章加以比较。既可以是人物比较,也可以进行写法比较。
学生自读,然后组成四人小组讨论。五分钟后,有人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听课随想:虽是公开课,但这堂课非常随意、自然,没有老师特别精心的准确,也没有刻意营造的气氛,教师没有特别打足精神应对,学生既不特别紧张,也不特别兴奋,而是一往既往。让人觉得师生之间的理解特别容易,特别默契,许多环节都已成习惯,似乎只是平平常常讨论,却时有精彩之处闪现。)
生6:我觉得蒋干和马谡两人都很自大,而周瑜和司马懿则都将计就计。
.师追问:课文中最能体现蒋自大的是哪段?(教师用追问的形式指导学生回答问题要有理有据。既有观点,又能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语段、句子、词语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生6:“愿凭三寸不烂之舌……”一段,显得蒋干极为自负。
师再问:蒋当时有没有考虑到说周瑜投降可能碰到的困难?学生会意一笑。
生7:我来找找两文的不同。《群英会》中吴方不像《失街亭》中的蜀方那样内部闹矛盾。周瑜胸有成竹,一派大将风度。
生8:事后对待中计的态度,蜀方和魏方也不同。失街亭后,诸葛亮勇于自责,“三哭”,“吾之罪也”。而曹操心知中计,却不肯认输,蛮虚伪的。(许多学生轻声笑起来,气氛变得更轻快了。)
师:如果曹操当时认错,会怎么样呢?
生9:我觉得认错比较好。知错认错,将士会比较敬佩主帅。
师:诸葛亮、曹操二人的确有许多可比之处。如在用人方面,二人有何不同?
生10:曹操手下可用之材虽多,但曹操对他们并不了解。
师:诸葛亮倒是了解马谡的,但感情用事。
生11:我觉得诸葛亮感情比较细腻。
师:曹操为什么会中计,杀了蔡瑁、张允两员大将?
生12:曹操对二降将原本就不信任。师追问: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前面的设计比较大气,教师试图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的能力,但从上面两三问看,教师主导课堂的习惯又占上风。问题渐趋琐碎,思维之路渐行渐窄。)
生12:……是“汝等不用心”。
师:撇开小说,从历史上看,曹操是个什么人?
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师:他对人才什么态度?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青青子矜,悠悠我心”,他是求贤若渴的。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艺术形象是有距离的。
三、评价《三国演义》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投影:毛宗岗评《三国演义》
师:曹操在小说中为什么变成奸雄?他 的才略都变成了狡猾、残忍。这与作者有关。《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它首先是小说。作者的感情倾向于刘备诸葛亮。他以刘为正统汉室,“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非常明显。
师问:在人物塑造方面,还有什么可比?
生13:作者把诸葛亮神化了,“多智而近妖”。而曹操被写得太奸了。作者塑造人物较夸张。
师:两文的两个将领能否比较,周瑜和诸葛亮?
生14:我发现一个规律。《三国演义》中只有诸葛亮不在场时才表现周瑜的聪明才智。其实周瑜也是料事如神,精心策划的。
师:《失街亭》对诸葛亮着墨不多,但赤壁之战许多笔墨都花在周瑜身上。苏轼《赤壁怀古》中是如何 描写周瑜的?
为什么课文要花大量笔墨写周瑜?
生15:还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周瑜的种种精彩表现,这一切,诸葛亮都料到了。可见,写周只是为了反衬诸葛亮。
师: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16:对比和烘托。水涨船高。
周瑜在临死之前哀叹“既生瑜,何生亮”,就是证明。
师:文中的周瑜潇洒、聪明,但还有一个特点……
生(齐答):气量较小,且处处针对诸葛亮。
师:两文都是通过什么手法刻划人物的?比如比如《群英会》中有多处语言、神态描写。
生17:周瑜的笑(前后写了几次?)写到六次。
师:除了刻划周瑜,还有对蒋干的描写,蒋干一开始“昂然”,接着“愕然”,“惊愕不敢多言”,最后“面如土色”。
学生品读,体会人物刻划之妙。
师:《失街亭》是否也一样?
生18:《失街亭》中的“三笑三哭”很精彩。
师:这是白描手法。
师:文中还有对比和烘托手法吗?
生19:蒋干和周瑜处处有对比。
投影:周瑜诈睡……
师:以现代眼光来看,周瑜之计虽精妙,也有疏漏之处?在哪里?
生20:周瑜初见蒋干,就怀疑他来做说客,可见东吴方面应该有所防备。
生21:信照学理是不可能放在桌上的。信封上写着“蔡瑁、张允谨封”更无必要。
师:如果蒋干稍作分析,即可发现破绽。但他大喜之下,毫无怀疑,可见求功心切。
下课铃响。下课。
《失街亭》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失街亭》的情节结构,这一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先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生: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等。
师:在《失街亭》里,主要描写人物的那些方面?
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
师:很好,我们这一节课的就是要通过欣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来分析人物性格。(展示课件)教学目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师:前两天我们布置了一份作业,要求选择《失街亭》中的某一片段,把它改编成剧本。改作业之后发现同学们大部分都完成得很不错,符合戏剧的要求。其中有一些同学的做得特别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散发学生优秀习作,欣赏)
师:(笑)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这几个剧本,排了两个课本剧,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一边看一边思考,马谡和诸葛亮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先看第一个课本剧《马谡拒谏》,有请表演的同学!(展示幻灯片:马谡是怎么样一个人?)
课本剧表演:《马谡拒谏》(全班鼓掌)(略)
师:非常感谢几位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排出这一个课本剧,十分精彩!现在我们请导演邓高燕说说你觉得刚才的演员表演得怎么样。
邓生:还可以,就是对白的语气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就拿马谡说,他是主帅,人又很狂妄,很骄傲,语气上应该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还没有做好,不过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谢他们。
师:我也感谢你这个导演,请坐。现在请扮演马谡的赵立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你所扮演的这样角色的?
赵生:我主要是抓住他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来演的。
(教师板书: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师:你是抓住什么来表现马谡的这一点的呢?
生:“三笑”。
师: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
生:第一次笑是“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教师板书:麻痹轻敌。)
第二次笑是“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教师板书: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笑是“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教师板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师:请坐。大家觉得赵立富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有没有补充?要是你们来演,会在哪一方面加强一下?请一位同学谈谈,任杏,你说说好吗?
生:我觉得刚才的表演中,赵立富在神态方面还没有完全演出来。
师:具体说说。
生:“三笑”没有笑好。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笑?你做一下好吗?
(生不好意思地做“三笑”状,全班大笑。)
师:请坐。大家觉得任杏笑得怎么样?
生1:很甜!(全班笑。)
生2:不像!
师:看来还是有点难度的,戏剧人物的一笑一哭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出来的。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请大家一起把课文第三段朗诵一遍,体会一下马谡的“三笑“。
(全班朗诵第三段)
师:我们政治班的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请陈冠华同学谈谈。
生:我觉得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
师:很好,也就是我们说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感佩!还有吗?蔡丽莹你说说看。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师:看来赤诚之心更是难能可贵啊!看来马谡还不愧是一名伟丈夫!好,刚才我们分析了马谡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诸葛亮。(板书:诸葛亮)
师:大家印象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
生:神机妙算、小心谨慎、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师:那么,我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也非常仰慕,苏轼《武侯庙记》中云诸葛亮:“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鲁迅先生也曾有这样的说法:《三国演义》中“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展示幻灯片)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失街亭》里有没有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板书:1、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
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一谈。刘丹,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诸葛亮在战前点将“三嘱”,一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戒之,戒之。”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
生:在打仗过程中,诸葛亮的行兵布阵非常周密,他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板书: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师:大家觉得刘丹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鼓掌)
师: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神算子”,是“智多星”,已经超出“人”的能力了。那么,诸葛亮是不吃人间烟火的“神”了!但是在《失街亭》中,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神”呢?
生:不是!
师: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
生:有人的感情,表现在斩马谡部分。
师:好,现在让我们欣赏第二个课本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体会一下诸葛亮的丰富感情。(板书:感情丰富,有情有义)
课本剧表演:《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观看表演过程中,部分学生流泪。 (略)
师:大家觉得刚才我们的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生:很好!
生:棒!
师:我想请导演刘丹说说你觉得刚才演员们的表演达到你的要求没有?
刘生:这一幕人物很多,我觉得每个角色都发挥得非常好,就拿诸葛亮来说,他在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又沉重又悲伤的,沉重的是失去了重要的街亭,悲伤的是必须严惩马谡,刚才江烨的发挥可以说是入木三分。马谡在这一幕已经不能像之前的《马谡拒谏》一样,单纯去表现他的狂妄自大了,因为这时候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非常后悔。我觉得我们这段时间的排练没有白费,大家可以再给一点掌声我们的演员吗?谢谢!(同学鼓掌)
师:很好,请坐。那我现在请江烨来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你的表演能够拿多少分?
江生:可以及格。
师:你在表演的过程中是抓住诸葛亮的什么来演的呢?
生:抓住了“三哭”。
师: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第一次是“孔明挥泪曰:‘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第二次是“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军令状”,所以“流涕而答”,“合当斩之”。
师: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军中无戏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么“流涕”的程度深还是“挥泪”的程度深?
生:“流涕”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师: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生: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师:好,那第三次呢?
生:第三次是“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师:“大哭”相比“流涕”程度变化怎么样?
生:更深。
师: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生: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师:说得很好,请坐。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焚啊!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也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大哭不已”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那么,在“斩马谡”这一情节当中又能看出诸葛亮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重情重义。
生: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板书: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师:很好,请坐。《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近妖之诸葛”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谡自缚跪于帐前”到课文结尾。)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讨论: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展示幻灯片)
(学生讨论)
师:讨论得差不多了,请同学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生1: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生2: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生3: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4: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生5: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失街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现在布置作业,课后思考“失街亭,谁知过?”(展示幻灯。)我们下一节课将会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下课!
用新课程标准观照课堂“语文味”
——评孔佩霞老师《失街亭》课堂教学
梅林中学 王 兴
孔老师是刚毕业才两年的青年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很受学生喜爱,在期末学生民意测评,满意率为100%。我们觉得她执教的小说阅读欣赏课《失街亭》,是一堂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上得很有“味”的语文课。
首先,教学设计理念新。
新课程要求“以学论教,教与学并行”,并且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和自主学习,与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观察、创作的过程等等,即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表现及创作的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发展。
欣赏小说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欣赏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习得,老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孔老师的课堂设计,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失街亭》教学中,孔老师首先要求同学们把小说片段改写成剧本,然后要求学生自导自演,再由学生自己评价和互相讨论阅读原文品味语言来分析马谡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这既是对前面戏剧单元很好的复习,又是品味小说语言的最好尝试。在理解人物形象之前,又善于通过同学的表演创设良好的情景,把同学们带进了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手动起来、脑活起来、心乐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像美、意境美、思路美和文化美。
其次,教学过程有“语文味”
程少堂先生说,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风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失街亭》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教法多种多样。孔老师抓住马谡的“三笑”和诸葛亮的“三哭”,大做文章,通过改编、表演、课堂阅读和师生讨论,让学生与语文材料文本亲密接触,认真品味语言,通过对比,理解了马谡和诸葛亮立体丰富的小说形象。教出了课文独特的情感和美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让学生学会了惋惜、愤怒和感伤,学会了有魅力地流泪。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生存智慧。如在学生分析完马谡性格的弱点以后,全班朗诵课文,然后灵机一动说“我们政治班的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于是同学们得出马谡“很勇敢”、“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赤诚”、“不愧是一名伟丈夫”的另一面结论;后面分析诸葛亮也是一样,得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名言。最后拓展,学生还得出一系列对人生有借鉴意义的观点,这些是在学生认真阅读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生硬地贴上去的标签。
再次,教学评价机智
新课标强调:“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为此福田区教研员陶印宝老师建议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孔老师在《失街亭》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就比较注意这样一种形成性的教学评价,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了点面结合。
比如,在学生表演了第一段剧本后,老师:“非常感谢几位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排出这一个课本剧。现在我们请导演邓高燕说说你觉得刚才的演员表演得怎么样。”邓生:“还可以,就是对白的语气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就拿马谡说,他是主帅,人又很狂妄,很骄傲,语气上应该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还没有做好,不过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谢他们”。师:“我也感谢你这个导演。现在请扮演马谡的赵立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你所扮演的这样角色的?”赵生说完以后师:“大家觉得赵立富说得怎么样?”生:“很好!”师:“有没有补充?要是你们来演,会在哪一方面加强一下?请一位同学谈谈,任杏,你说说好吗?”生:“我觉得刚才的表演中,赵立富在神态方面还没有完全演出来。”师:“具体说说。”生:“三笑”没有笑好。师:“你觉得应该怎样笑?你做一下好吗?”(生不好意思地做“三笑”状,全班大笑。)师:“大家觉得任杏笑得怎么样?”生1:“很甜!”(全班笑。)生2:“不像!”
从这一段师生对话中我们看到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实现了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这样的师生对话在孔老师的课堂里是常见的。平常也是这样。
以上是我对这堂语文课的优点的一些看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小说欣赏课,主要是要求学生与小说文本的亲密接触,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节课内两次由学生表演,造成大部分学生真正成了“看客”,在很大程度上“看客”的思维是很难得到发展的,这一点与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有矛盾的。
另一方面,孔老师的课,主要是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并且设计好解决的方案,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案去做,比如关于课外改写剧本,课内表演人物对话,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在做。当然,这样做有好处,能够使学生直奔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时间。如果长期这样,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发展,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然后提出问题,再互相探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