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

孙小飞

七年级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1

学习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中山陵园建筑及其特征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园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地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表现了它的巍巍气势和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以空间为序,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学习者分析

课文安排在初一第二学期的第三单元。这一时期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liuxue86.com,也具备通过网络资源查找与学习内容相关资料,帮助解决学习问题的动手能力。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阅读中了解描写、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情感。

2.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3.理解课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网络媒体的交互活动,比较清楚地了解中山陵园的总体面貌。

2.通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说明中山陵的总体思路,感受中山陵园的“巍巍”气势,产生对中山先生的崇高敬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网络背景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查找所喜爱的资料,解决课文中出现的难点问题。

2.利用视频、图片、音乐等媒体,积极陶冶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操,热爱自然,热爱艺术,热爱创造。

3.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从小树立远大志向,长大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1.通读课文,了解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学习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课文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跨越时空,追寻中山先生的不朽功勋,解决学生由于年代的久远,社会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带来的学习困难。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避开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而是简洁、自然,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地位,大胆地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与教材的整合,在教师为其设定的教学情境里,树立感情,合作探究,学有所得。

设计内容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1.通过录像,游览中山陵园。

通过对中山陵园的游览,激发学生学习课文《巍巍中山陵》的热情;特别是从空中俯瞰全景,多么雄伟而又美丽的景象啊!学生学习的心境自然而然得到了培植。

2.走进中山陵园。

录像的认识自然是表面的,只有文字的东西,才能带你进入事物的深处。所以接下来我们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链接,提供了一个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中山陵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世纪伟人孙中山的许多生平事迹以及中山陵建陵方面的许多史记。同时,又帮助我们解决了实际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那就是学生对往事生疏这一不争的障碍。

3.朗读课文。

有人说,《巍巍中山陵》是一篇说明文,比较枯燥和乏味的,一篇读下来,学生会厌倦的。我们认为不然,《巍》文虽然是一篇说明文,但文中饱含着对中山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同时,又结合了诸多中山陵雄伟、高大,庄严、肃穆的环境描写,文句有气势,有形象,铿锵有力,是一篇很适合朗读的解说词,这样的朗读,对学生是很有益处的。如果这点阅读的耐心都没有,那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还是很缺乏的。考虑到读与听的兼顾,我们采用了分小组分层次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我们还配插了不少经典的图片和音乐,这样的朗读应该是很美丽的。无疑是另一番享受。

4.文章赏析。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从简单到复杂。设计了五个专题的讨论:

①填图,明确中山陵的整体布局与组成部分及说明顺序,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实景图与平面图相融通,这是基础题。

②通过设计被选中的原因,明确中山陵建筑的整体特征,这是提高题。

③讨论文章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理解中山陵几个主要建筑的风格与神韵,这是发展题。

④课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这是能力题。

⑤体会题目中“巍巍”一词的具体含义,这是综合概括题。由此可见,我们的意图并不在于过多的阐述上,我们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的体验和感悟。

5.学习拓展。

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一部分,通过链接,我们让学生回到自己的家乡,江南水乡古镇——锦溪。让他们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小桥、流水、人家”那迷人的、和谐的、美丽的神韵,体会我们的先人们融汇在建筑中的博大思想。

依据的理论

交互讨论、引导发现式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1.中山陵园的建筑特征。

2.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迹。

1.观看录像,体验中山陵园的雄伟气势。

2.能通过网络,在老师设置的情境中,查找与学习有关的资料。

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internet网络连接。

多媒体教学、网络学习。

培植学生学习的心境;通过视觉形象,了解中山陵园的“巍巍”特征;配以相宜的音乐,丰富学生的情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视野,解决课文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远望中山陵

导入新课,通过录像,游览中山陵。

6分钟

师生问好,揭示新课后,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观看一段录像。

这里是什么地方?

好漂亮耶!老师没去过,你们去过吗?谁来谈谈你游览时的情景和感受?

观看录像,游览中山陵。

学生明确:南京中山陵

学生交流游览中山陵的感受,并自我纠正。中山陵 孙中山的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南坡。1926年奠基,1929年建成。由建筑师吕彦直设计。陵园有广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墓室等组成,占地130万平方米,布局严整,规模宏大,建筑造型运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处理手法。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培植学生学习的心境。

通过当初美好的回忆,引发学习的乐趣。

走进中山陵

浏览网络,了解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思想。

5分钟

对于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大家想来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吧,我们来看看有关的资料吧。

学生浏览网络,然后每人作一个简要的概括,自己陈述。

(重点内容:《世纪伟人孙中山》、《建陵史记》《中山陵及其附属纪念性建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课文,感受中山陵;

学习课文,认识说明

感情朗读课文

8—10分钟

大家刚才介绍得很好。那么,也让我们来看一看刘叙杰的文章《巍巍中山陵》,看会不会还有新的发现。

老师播放图片(石牌坊、陵门、碑亭、祭殿、中山雕像等),音乐《沉思》

师生发表朗读评价

学生分小组,分层次听、读课文。注意引用合适的语调,表现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

学生思考并完成填图。

文章文字障碍不大。

读好说明文。

懂得实景图与平面图之间的关系。

文章赏析一:填图。

5分钟

刚才应该说读得不错,作为说明文,内容并不复杂,我现在要出道题考考大家,看一看大家读得是不是明白。请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下列示意图,并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说明中山陵的?

归纳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

检查听、读质量。

了解说明对象——中山陵的建筑特征及说明顺序。

文章赏析二: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入选的原因。

4分钟

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是采用密封评议的方式,从40余幅设计图纸中竞争入选的。请联系课文第四段,说说吕彦直图案被选中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形成共识,派代表发言。

钟形图案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钟山相吻合。

①图案的构思反映了设计者立意的深刻与精妙;②设计者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③追求形神兼备,设计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

理解中山陵设计的人文内涵。

文章赏析三:作者在说明中山陵“巍巍”这一特征时,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分钟

作者在说明中山陵“巍巍”这一特征时,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要求举例说明并说出它们的作用。

列数据

①作者用“最高峰”“海拔约460米,东西走向,长约7千米,南北宽约3千米。”来说明钟山的高大雄伟。用钟山的高大雄伟衬托中山陵的“巍巍”特征。

②“陵园用地面积2000多亩”,陵门“高15米,宽24米,深8米”,石碑高8米,石级共290级,祭堂“宽30米,深24.7米,高28.7米”,墓室“高8.4米,直径13.7米”,这些数据准确无误地说明了中山陵建筑的“巍巍”特征。

而这两个特点,正是与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与他“天下为公”的博爱思想精髓之伟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理解本文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理解、领悟中山陵

文章赏析四:“巍巍”一词用在这里有些什么样的含义呢?

3分钟

“巍巍”一词用在这里有些什么样的含义呢?

巍巍:形容高大。

这里指:1.钟山的雄伟高大。2.中山陵建筑的雄伟高大。3.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思想的崇高伟大。

理解“巍巍”的含义,把握课文的主题思想。

文章赏析五:课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3分钟

课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讨论明确:石牌坊——博爱;陵门——天下为公;祭殿——民族、民权、民生、《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等。

七年级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柳叶儿的“苦中带涩”,在孩子看来却很“乐”。

2.理解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事物的方法。

3.能在理解的情况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人人都说孩提时代是最快乐,最开心的时代.你有哪些快乐开心的事情可以和大家分享呢?(学生介绍)

同学们的经历都让人印象深刻,同时,现在回忆起来依然让人觉得快乐开心.而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学习<柳叶儿>,在那里,让作者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liuxue86.com,现在回忆起来确实“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儿”,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二)新课

1 首先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读一读这些生词.

捋( ) 噌噌地( ) 兀地( ) 嚼( ) 逞能( )

天蒙蒙亮( ) 飕飕( ) 攥着( )

(请学生开小火车)

2 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到位,在这样的基础上我相信同学们一定学得很认真.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故事.

(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我发现同学们读得特别专注,接下来请以小小组为单位,分享你们的理解,并完善你们的答案,时间3分钟.

(学生讨论 交流)

经过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的脸色已经让人觉得大家是胸有成竹了,那么,让我们一起仔细聆听吧.

(学生发言)

课文描写了童年时代,我在严重的饥荒岁月,上树爬高 抢柳叶儿 吃柳叶儿的乐趣.

3 同学们, 作者对柳叶儿抢得这么开心,吃得这么开心,我想:柳叶儿一定很甜吧.我这里有几片柳叶儿,想请同学们来尝一尝,到底是什么味道.

(设计学生有舔叶片的 有嚼着吃的……)

到底什么味道?你能告诉大家吗?

(应该不甜,是苦的或者是涩的)

既然柳叶儿是又苦又涩的,为什么作者还抢得这么开心,吃得这么快乐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思考.

学生一:因为“大人们只能抢低处的,高处的,大人没办法,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 所以,他是乐自己能显示上树爬高的本领.

学生二:文中写道:“猴一样‘噌噌’地一直爬到最高点,爬到底下人越是不让上 越是嚷着危险的那根枝上去”,“还要抱住树枝,哗哗地摇,摇地我自己的身子随着数值弹过来,摆过去”,可见,我的上树本领确实很高.“得意洋洋” 挨了打“心里美滋滋的”,能体会出我显示了爬高的本领以后的乐趣.

学生三:文中说:“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从侧面告诉我们当时的饥荒之严重:就这样的东西,其他人也不能吃饱.“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鼓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是写我贪吃和数量之多,同时表达出在当时的特殊年代,能够吃饱柳叶儿包子的乐趣.

学生四:因为柳叶儿救过我的命,所以,我对柳叶儿有着特殊的感情.儿时的记忆才会那么地清晰.

……

4 “我”小时侯觉得美味的东西,在“我”长大之后,味道变成了“味苦,微涩”,是不是“我”把原来的想法推翻了呢?

学生:事实上,柳叶儿就是苦涩的.这是它原本的味道,味道没有变过.作者并没有推翻自己的想法。只不过,小时候和长大后的感受不同。

5那为什么小时侯的我没有能尝出这种苦涩的味道呢?

学生一:因为在加工成包子的时候过程非常复杂:先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我想:这应该就是为了把柳叶儿苦涩的味道去掉吧,所以,就吃不出这种苦涩了.

学生二:因为当时作者毕竟小,古语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作为小孩子,他不能感受到大人们感受到的那种苦涩.

6 所以,作者长大之后,再次咀嚼柳叶儿,就能感受到当时的苦涩了.你能读出文中包含的苦涩的滋味吗?

学生一:第十段的关于清晨景色的描写,如果不是有去抢柳叶儿的任务,应该是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湿润 清凉朦胧 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就因为有抢柳叶儿的任务,这就让人觉得“一种苦中带着写涩的”滋味喷涌而出.

学生二: 文中说:“做菜糊糊粥吃”,“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一个豆儿”就“香得不行”,现在想来可以体会到很多的苦涩啊.

学生三: “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的,全是肉做的. ”这种内心真实的写照,是极端饥饿后景物在脑子里的反映.就因为太饿了,才随时会想到吃

7 那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呢?

告诉我们:今天的生活是如此幸福美满,让我们不要忘记那种苦难的日子,更加要好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8 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语言非常的生动形象,请你按照示例进行赏析,发言时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

示例: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的,全是肉做的.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鲜红的太阳比喻成肉做的樱桃,这种内心真实的写照,是极端饥饿后景物在脑子里的反映.就因为太饿了,才随时会想到吃.可以看出当时的饥荒相当严重.

(学生思考 赏析 发言)

(三)结束新课

1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希望同学们记住课堂上的感悟,好好地珍惜今天美好而又幸福的生活.

七年级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苦中带涩的童趣。体会本文作者“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的内涵,学习作者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章内容的赏读,培养学生对散文中的线索的把握能力、对动词的赏析能力、对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在阅读与理解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文章的主旨。

3、知识目标:

①积累重点字词。

②赏析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了解其作用。

③体会文章生动描写的方法和一些语句所饱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1、 赏析、品味课文中优美的语句,领悟作者的感情。

2、 分析文章中景物描写的语句,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所反映的时代离当代学生很远,他们很难体会那严重饥荒岁月里什么都吃光了、什么都能吃的情形。引导学生领悟以苦为乐,苦中有乐的内涵。

2、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 走进柳的世界: (导入):

1、由教师童年时的儿歌,引出关于柳的诗歌。

提问:在你的眼中柳是怎样形象?

2、作家宋学孟德童年与“柳”有着怎样的一段特殊的感情经历呢?

二、走进文本:

(一)学生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中讲了怎样的故事?

2、最打动你的是哪个情节或哪句话?在书中做出旁批。

(二)分析课文题目、首段、结尾段

1、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对于柳,人们又是吟诗,又是作画,又是感叹它的多情,又是赞美它的多姿。我却总忍不住要摘下一片下来嚼一嚼。” 这和哪段相呼应?

点拨:①首尾照应,表达作者自己对柳叶的特殊情感。②线索贯穿,以“柳叶儿”为线索,将童年的生活、作者的情感贯穿起来。

2、为什么要嚼一嚼?(柳叶儿救过我的命。引出第3段)

(三)研读赏析课文3——14段

1、过去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吃柳叶儿?好吃吗?

2、抢柳叶儿吃,这本来是一件极苦的事,但文章中却说“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童年的我为什么会感到“最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快乐的?

[明确:①上树捋柳叶之乐——能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分析动词,突出童趣);②清晨抢柳叶之乐——少年不识愁滋味(分析景物描写)(如果没有去抢柳叶这个背景,我们会感到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阿:湿润,清凉,朦胧,宁静,充满了诗情画意……可是如果一联想到这是在抢柳叶的路上的环境描写,一种“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就会涌上我们的心头:太早了,万物还没有醒来,八岁的“我”就已经和三叔去抢柳叶了……从侧面表现了“我”的孩子的心理——少年不识愁滋味,因而景物描写中没有掺杂进苦涩的味道。)(“我”把太阳比喻成“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太饿了!随时都会想到吃,真希望太阳是“肉做的”“鲜红鲜红”的大樱桃)③吃柳叶的之乐——“只允许我一个人放开了吃”;“圆鼓溜溜”“撑得透明”。

3、在八岁孩子的快乐之中,蕴藏着许多苦涩的情感,你能感受到那种淡淡的苦涩吗?

苦中有乐,乐中藏苦,苦,并快乐着……

三、走进作者

八岁的“我”的生活是艰苦的,自己的美食“柳叶儿”也略带苦味,为什么会感到“最乐”“美滋滋”“香得不行”?

1、 感受作者对柳叶的情,柳给自己带来的趣,品味儿童顽皮的天性。

2、 学习作者的心态,——对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

四、走进生活

1、儿时的作者苦着但快乐着,我们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苦与乐吗? 2、怎样看待这些生活中的苦与乐呢?

五、走进文学,珍惜童年

1、品味作家的幸福童年

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 鲁迅先生的童年在百草园的泥墙跟一带找到了无限的趣味;月亮是贾平凹童年时按在天空的印章;“三颗枸杞豆”成了植物学家童年的动力。

2、品味作家的苦难童年

作家宋学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童年,才能让我们欣赏到这样的一篇美文;其实古今中外很多作家的童年都是不完美的,但是,他们却写出了很多动人的文章。比如:高尔基,《童年》“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因而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

宋朝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珍惜童年的美好生活。

结束语:一篇关于柳叶儿的美文,让我们了解了过去的生活,感受到了那时生活中的苦与乐;明白了一条哲理:困难是终生的财富,珍惜快乐的童年生活,用积极的向上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让苦难成为一笔财富,让快乐伴随自己一生。

六:作业设计:

调查访问自己家人(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的童年,注意设计一条线索,把被访问人童年的事串连起来,并且与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

七年级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4

一、导入学习

生花妙笔抹亮生活细节,点燃生活情趣。王安忆用女作家特有的细腻笔触将他们家的小小男子汉可爱、阳光的成长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这样成长着的精灵,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慧眼,缺乏表达的热情罢了。这篇美文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文章本身,更在于作者藏在文字背后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状态。

二、自主选读,把握“男子汉”的性格特征

1.读“他对食物的兴趣”这一部分,把握“男子汉”对所有的滋味都充满兴趣的特征。

2.读“他对父亲的崇拜”这一部分,了解在“男子汉”心目中装着一个无所不能的爸爸,暗含着离开父母的孩子想得到父亲全臂之力的渴望。

3.读“他对独立的要求”这一部分,感悟“男子汉”的倔强。

4.读“他的眼泪”这一部分,体会“男子汉liuxue86.com”对“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条古训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实践与遵守。

5.读“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这一部分,解读“男子汉”在生活的变数面前表现出来的勇敢与执著。

三、品味语言,在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表达中鉴赏文学的表现力

1.小组互动,举例交流品味语言之后的感受。

提示:(1)忍俊不禁的“执拗”。

①他向往着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不是雪糕。“那山上恐怕是没有棒冰的。”我们感到非常抱歉。

②后来,他会自个儿拿着五个汽水瓶和一元钱到门口小店换橘子水了。他是一定要自己去的。假如有人不放心,跟在他后面,他便停下脚步不走了:“你回去,回去嘛!”我只得由他去了。他买橘子水日益熟练起来,情绪日益高涨,最终成了一种可怕的狂热。

(2)精致美丽的“谎言”。

①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他不爱吃青菜,可是我对他说:“不吃青菜会死的。”他便吃了,吃得很多。他不愿死,似乎是深感活的乐趣的。

②他很早就开始不为打针而哭了。他尤其不为挨打哭。挨打就够屈辱了,何况为挨打哭,因此,挨打时,他总是说:“不痛,不痛。”甚至哈哈大笑起来,很响亮很长久的笑,两颗很大的泪珠便在他光滑饱满的脸颊上滚落下来。

(3)“肆无忌惮”的童真。

①有一次,我给他写信,信上说:“你真臭啊!”这是他在上海时,我时常说他的一句话。因为他很能出汗,无论冬夏,身上总有一股酸酸的汗味儿。据姐夫来信说,他看了这句话,先是大笑,然后跑进洗手间,拿起一块手巾捂住了脸。他用汉语拼音回了我一封信,信上写:“王安忆,你真是一个好玩的大坏蛋!”这也是他在上海时,时常说我的一句话。

②车快开了,姐姐说:“让他从窗口爬进来吧!”我把他抱了起来,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台。窗口边的旅客都看着他,然后不约而同地伸手去抱他。他推开那些妨碍他的手,抓住一双最得力的,跳进了车厢,淹没在济济的人群里了。

2.朗读体会。鉴赏语言与众不同的个性美。

提示:学生选读最有感触的段落或部分,教师作一些朗读指导。

四、深入探究,作者在“男子汉”身上寄寓的象征力量

1.探究问题之一:“男子汉”指男人,强调的是男性的健壮或刚强,课文写的却是一个孩子。这是不是作者对“男子汉”这个词条的刻意创新?

提示:作者完全清楚“男子汉”这个词条的定义。课文写的是一个孩子,但他是个特殊的个体,即他已经表现出了男子汉的性格特征,这是作者独特、细腻的体验所得;同时,在这个小小男子汉的身上,也寄寓了作者本人对真正男子汉的理解与赏识——只有具备了她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似的优点、特点之后,才算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了,因为没有男人的世界是不堪设想的。当然,这里的男人必须“立地成汉”,刚强如天。

2.探究问题之二:作者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已经成型的男子来讴歌男子汉值得赞美的品性。而要将理想盛放在一个小男孩身上?

提示:假设作者在生活中选择一个好男人,在他身上勾画涂沫可以成为男子汉的种种元素,那就产生不了强烈的感染力。创作角度与创作材料选择的独特、新奇,往往会点燃读者的阅读兴趣。一个未成人的小男孩身上都可以发掘到那么多只有男子汉才有的品质,那么等他成年之后,他自会焕发出更耀眼的性格魅力。而再从深一层面把握,也许作者是想告诉我们男子汉的品性的确需要从小细细打磨;以后才能成型,而这也体现了天下所有的女性对优雅的男性世界真诚的顾盼。

五、交流表达,追忆春花般灿烂的童年往事

要求:

(1)以“说一说,那小时候的故事”为话题。在小组交流会上讲述自己小时候的事。

(2)着重只讲一个方面,做到具体、细致、真实。

(3)口语表达力求简洁、生动、形象。

七年级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成年人写孩子趣事的文章。课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小“男子汉”的形象。按人物的性格特点组织、安排材料,观察细致,描写细腻,语言风趣、幽默而有含蓄。

学情分析:本文通俗易懂,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人物个性。讲解这篇课文时,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从而抓住关键语句具体地复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深入研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进而了解文章的主旨,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让学生摘出课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句子,体会精彩之处。

教学目标:

1.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

2.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3.学习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2、细致地观察和细腻地描写,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

教学课时:二课时

一、导入:一提“男子汉”,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马上联想到:顶天立地、敢说敢为、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等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小说《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

三、检查预习

1、 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字

不堪设想( ) 嘴馋( ) 翘起来( ) 倔强( ) 恍惚( )嗫嚅( ) 胆怯( ) 沮丧( ) 风靡( ) 抱歉( ) 搀扶( ) 潦草( ) 橘子( ) 着急( ) 人头济济( ) 轮廓( ) 防碍( )

2 、解释下列词语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嗫嚅:想记住有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

四、解题

1、 你觉得男子汉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你心目中的男子汉是怎么样的?)

( 坚强、勇敢、宠辱不惊、临危不惧、能保护老弱病残、男儿有泪不轻弹、好男儿志在四方、有谋有勇)

2、 生活中、电视作品中、历史人物中、文学作品作品中,你认为哪些人物是“男子汉”?

3、 你觉得自己是“男子汉”吗?

五、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

2、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

(他身上已初步表现初了男子汉的气概: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勇敢、直面现实、挑战自我、天真幼稚、可爱沉着等性格特征,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但要结合课文内容说明理由。)

3、再读课文,说说小男孩身上有哪些让你感动、值得你欣赏或引起你共鸣的地方?

4、探究文章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和特点。

启发:一个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很多,如果不好好组织材料,将会显得杂乱无章。看本文作者是如何来安排材料的?

(文章是按人物的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再加上五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

四、积累感悟。

小男孩的性格如此鲜明,得益于作者生动入神的描写。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是哪里?画出你认为写的生动、风趣、幽默而又含蓄的语言,并作赏析。(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提问

二、分析新课文

1、师生共析第一个小标题:好吃

A、 找出这一部分的中心语

量多,面广 概述

叫人看了也会嘴馋 侧面

对食物极有兴趣 等三刻钟吃小笼包

编儿歌 事例(略)

吃大拇指

想去少林寺 反对 事例(详)

B、讨论

(1)、想去少林寺当和尚。可是我告诉他,’当和尚不能吃荤。他说:“‘用肉汤拌饭可以吗?“不可以。“那么棒冰可以吃吗?’他小心地问,是问‘棒冰’,而不是冰淇淋,甚至不是雪糕。”加点词“小心”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小心”刻画了“男子汉”既想到少林寺去当和尚又舍不得不吃冷饮的心态。为了去少林寺,他已经决定忍痛割爱不吃冰淇淋、雪糕了,但连棒冰都不准吃,他就不能忍受了。“小心”就表现了“他”在提问时的这种希望得到肯定答复的心态和神情。)

(2)、他忘了他要买什么东西了。我终于忍不住了:“买一包山楂片。”他好久没说话,潦草地吃着山楂片,神情有点沮丧。“潦草”和“沮丧” 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表现了他失败后沮丧的心情和失望的神态。)

2、研讨“他对父亲的崇拜”这部分。

①本部分写了哪两方面的事?

(爸妈拌嘴时总是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保护妈妈,保护弱者;崇拜父亲,又总觉得爸爸是无所不能。有自豪感。)

②有一次,他很不乖,我教训他,他火了,说:“我叫爸爸打你。”我也火了,说:“你爸爸,你爸爸在哪儿?”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 “低下了脑袋”、“嗫嚅”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表现了“他”内心的沮丧、空虚和想说又吞吞吐吐不敢说的神态。)

3、文中作者对待小男孩的言行给我们哪些启发?能用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吗?

三、延伸--拓展

1、文中的小男孩很容易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忆一下你小时侯堪称男子汉或女强人的事情,说出来跟我们一起分享。

2、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哪些行为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行为呢?

大家看下列人物的行为是否属于男子汉的行为,你是否对男子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有一位叫汪侠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连续两年参加高考。

★赖宁为了公共财产不惜牺牲年轻的生命。

★航天英雄杨利伟成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人。

★掏粪工人时传祥曾接受过刘少奇的接见。

★清洁工人每天起早摸黑维护我们这个城市的卫生。

学生谈看法,老师总结:其实不论年龄长幼、地位尊卑、事业大小,只要在勇敢地乐观的拼搏、追求积极的人生都应当被视为男子汉或女强人。

四、把你小时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壮举用生动、幽默的话写出来。

五、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嗫嚅( ) 济济( ) 恍惚( ) 不堪设想( ) 风靡( ) 胆怯( ) 潦草( )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臭___( )____( ) 着___( )____( ) 强___( )___( )___( )

3.解释词语。

嗫嚅:——

恍忽:一

风靡:一

不堪设想:——

4.文体常识填空。

本文是当代著名女作家__________写的回忆性__________(体裁)。其小说__________曾获__________。

阅读理解 课内语段练习。

这就是我们家的男子汉。看着他那样的一点一点长大,他的脸盘的轮廓,他的手掌上的细纹,他的身体,他的力气,他的智慧,他的性格,还有他的性别,那样神秘地一点一点鲜明,突出,扩大,再扩大,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了。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写到这里,简直不想写小说;既不想写女人,也不想写男人。唉,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地长吧!

1.第一句总结上文,点题。“这”字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句写自己观察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变化。

3.“一件最奇妙的事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受,“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中的“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不想写女人,也不想写男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