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点语段(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难点: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比如:春天树尖上长出了第一片嫩芽,秋日里远处传来的一首怀旧的老歌,周六回到家,父母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这样的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其中父母对我们的爱却是最令我们感动的,哪位同学能讲述一个父母令你们感动的故事?再谈谈你们当时的心情。
提示:可鼓励大家尽情去说,看谁讲述得栩栩如生,令大家感动。
今天,我们来品味一下现代作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父亲的,怎样描绘父子亲情的。
二、朗读训练
1、抽学生分段朗读后互相评议得失;2、播放配乐朗诵示范。3、学生配乐朗读。
三、自主学习
1.这篇散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通过选取离别时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亲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表达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作者当时处于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世态的炎凉,生活的困顿,使作者的心绪充满寂寞和哀愁,亲人之间的离别就更加重了这种伤感的色彩,特殊环境就多了一份特殊的感受。故事发生的时候正是作者家境败落,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接二连三的灾难,父亲本已承爱了沉重的打击,对“我”却还无微不至地怜爱和体贴,送别时为“我”买橘子,使我们理解到父子间在困境中彼此体贴,相互怜爱的真挚感情。
2.本文很类似于一般写父亲或母亲的叙事抒情散文,完全可以用“回忆我的父亲”之类作题目,作者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换成其他题目,效果会怎样?
背影,可看作是父亲的一种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独特发现,选择了这个的表现角度。以“背影”为题,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等,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这里,我们可看出朱自清不随人后、善于开拓创新的艺术才华。如果换成“浦口别父”之类,就平庸无味了。
四、合作学习
1、找出文中四次提到的“背影”都在哪些段,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是写作的重点?
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四次"背影"的出现,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实与虚之间关系如何?
第二、三次是实写,第一、四次是虚写。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虚写的条件,没有实实在在的“背影”的描写,本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虚写是对实写的感情的深化和升华。
五、探究学习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父亲形象表达父子之情的?
①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地探身、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身子向左微倾、将橘子散放在地上、慢慢爬下。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那为我熟识的父亲的背影突然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铭刻在我的心中。父亲那在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奋争的精神,深深鼓舞了我。文中表现的那特定的家境、心境、慈父孝子之间相爱相怜之情,字里行间的那种淡淡的哀愁,多么真挚动人呀!那淡灰色的愁云之间,那一捧“朱红的橘子”,不正是父亲一片亲子之情的真实写照吗?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2
[教学目标 及重点]
1、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 朴实的语言风格。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的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新课
一见到大家精神的样子,我就感到非常高兴!我对大家有着非常好的印象,我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愿我们今天的学习合作愉快!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板书课题--背影)
一谈到中国的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一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能不提到《背影》。《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提到“父爱”这个话题,有一件事令我刻骨铭心(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动人故事导入 到课文的范读上来,争取声情并茂,感人泪下)。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明确:作者是通过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明确: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3、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然后,让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比较好,教师在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课文)“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板书:沉重
作者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板书:蹒跚
板书后教师提问: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课文)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板书:艰难努力
要求学生齐读这几句话,要突出应重读的词。
4、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
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日常生活中,蕴含父爱的事例还有很多,而作者只去写“背影”,正好获得了以少的材料表达丰富感情的效果。这个聚焦点“背影”留给我们的印象也就十分深刻了。作者并不是第一次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得掉下眼泪来,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不平常的背景下。文章前三段已作交待: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偿还欠债,光景惨淡。失去亲人,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失业等境况又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忧愁,父亲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学业,便宽慰儿子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还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深深理解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但作者更加爱自己的父亲。作者这时看到父亲的背影情不自禁的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这是感激的泪水。)
5、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三、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
四、拓展
同学们,讲到这里,我不由地想起了电视剧《咱爸咱妈》的主题歌——《父亲》这首歌,大家熟悉不熟悉?(熟悉)我给大家唱一下好不好?(好)(演唱“父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了来自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对我们的许多关爱,面对这些“关爱”,我们应当怎样做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关爱,还要善于理解别人,以实际行动去关爱别人,我们要做一个爱自己,更爱别人的人。)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3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落实目标2、3
教学难点: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提问:
1、在你的生活中谁最令你感动,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
2、而在我们今天所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谁是令他最感动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动的又是什么呢?
二、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正音练习(幻灯出示,见附一)
教师对这些词领读两遍
3、朗读
1、2段一组同学读,3、4段二组同学读,5段全班同学读,6段三组同学读
三、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2、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3、词汇积累——课堂练习二
(写完后对照课本,找出写错的字并改正)
4、阅读尝试练习(提问讨论)
1)“我”与父亲最后一次相见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理解记叙要素)
2)我与父亲是在一种怎样的背景下见面的?从文中找出写见面的背景的句子。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背景。
3)文中一共写了几个背影?
4)文中一共写了作者几次流泪,找出这些语句?
5)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重点讨论解决2、5)
四、作业布置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完成课后建议(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错没关系,做在书本上)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段落研读、关键语句意义的品读、理清本文的层次与结构体会中心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比较阅读训练。
一、重点研读第五段(朗读、讨论)
1、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一共写了四个背影,那么作者写得最详细的是那一个?朗读这一段,注意其中的一些词语,等一下要求大家写出来。
引导学生研究删后补出的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拔
A、两个“黑”字
B、三个“布”字
C、“蹒跚”“肥胖”
D、“两手”“两脚”
E、不要“向左”两字行不行,为什么?
2、为什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轻轻的”或是“小心地”?请一位同学表演一下?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轻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4、作者为什么看到这个背景“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为什么赶紧拭干了泪?
5、这一次流泪与第一次流泪有什么不同。与第三次、第四次呢?
三、关键语句的品味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那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引导学生分析以下句子,并进行点拔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棗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的疼爱之情呢?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那些语句是互相呼应的?
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五
四、总结讨论
1、文章的标题改为“我的父亲”“浦口别父”好不好,为什么?
2、讨论上节课课后练习2、教师板书总结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A、2、3两段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B、第四段为什么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
五、比较阅读训练:见附四
六、小结
七、作业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朴素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
2、 学习体会通过人物动作刻画形象、展现人物心理的方法。
3、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背影”作为文章描写的对象在文中多次出现,尤以父亲为“我”买橘子而穿铁 道、攀月台那个场面的描写为最详,是全文的重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难点:
体会蕴涵在作者笔端的深深的父子之情。
1、创设情景 播放歌曲 崔京浩《父亲》
2、导入:多媒体演示一首小诗
那熟悉的有一点苍老的背影
他淡漠了这些年来的无情
那慈祥的有一点平静的面容
他默默地面对这一生
那飞去的是你为我做的风筝
那留下的是一辈子都蓝的天空
你为我打点行装,送我走出家门
你为我插上翅膀,让我飞跃海洋
谢谢您,父亲
(师):朱自清先生说:父爱是一条河,
是一条细细的无声流淌着的河流。
今天就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的这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板书题目作者)
3、教学过程
1、(师):听课文朗读录音,说说自己的体会。
2、(师):有文学评论家说,《背影》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顿精神的佳肴,我们看如果她是一幅画,这幅画的主体内容是什么?
父亲买橘的背影
(1)找出相关的内容,深情阅读。
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描绘下来。
从哪些方面描述父亲的背影的?找出相关语句。
父亲的衣着、走路的姿势、爬月台的动作。
画是有丰富内涵的,能不能从画中读出画外音?
想想看,父亲买巨资这么艰难,为什么还要去买呢?
这幅画的背景是什么呢?父亲是在什么境况下给“我”买橘子的呢?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
(师):这种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对儿子的满腔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显出父爱的崇高。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作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作的一切不知要贵多少倍。这个背影,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请把这段话有感情的朗读。
听本段话的朗读录音
3、(师):这时候老师诗情涌动,更觉得背影是一首诗,那诗的主题应该是什么?
父爱
(师):“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只是诗中的一划,我们大家重新齐心合力,再次谱写这首父爱之歌,我们从课文第三自然段写起
“父爱,是簌簌落泪时
一句‘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表现父爱的典型语句,四人小组,每人一句,共同完成这首父爱之歌。
抽小组吟诵。
集体吟诵老师整理的一首小诗。(多媒体演示)
小结:每一小节都是一个典型的动作,都是一曲父爱之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造作的修饰,有的只是朴实,有的只是真情。我们可以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特点:朴实中饱含真情。
4、(师):面对如此深沉的抚爱,做儿女的怎能无动于衷?我们看朱自清先生的表现。它表现得最典型动作就是流泪,找出稳中写流泪的句子,看看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泪,都是在三个部分的最紧要时刻。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的感情是很丰富的,很深沉的。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第二次流泪是在浦口送别时,作者眼看父亲跨过铁道蹒跚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这一次掉泪,因为是在车站上,又是在临别之前,特定的情况决定了作者的举止,“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不仅是怕自己显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这一次闪出“泪光”,应是别父两年多的现在,即执笔为文的时候,想象两年多前离别时的情景,不禁黯然长叹。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有如撞钟,余音不绝。
(师):作者三次流泪,感情丰富而真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散文就是写真情,以情动人,有知情知人,才有至情之文,父子情深至此已得以全面体现。
5、(师):战国时代一个名叫韩娥的女子的优美歌声,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说,读这篇文章,我们也象在品味一顿佳肴,那份深沉的父爱,那浓浓的父子深情,总让我们想到点什么。
你们做儿女的想到什么?老师想到了今年暑假,儿子去旅游,他已经十二岁了,由教委领导引着,由他们的老师和同学陪着,我给他准备了饮料、水壶、零食,并且带了足够的钱,送他走的时候,我觉得作为大人不应该管孩子太多,要让他们自己去闯荡,因此,车来了,我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追着车跑那么远,有的甚至追上了车,我甚至有些鄙夷他们的做法,推着车往回走,可突然觉得车子走不动,回头去望望又不知道望什么,在那儿磨蹭了好半天,觉得好像什么东西丢了似的。天下父母的心竟是这样的。
同学们也一定想到了很多,可惜父母不在身边,请你浓缩一句最深情的话吧。我们来编辑一条短信,送给你的爸爸或妈妈吧。
(学生编辑短信)
6、(师):1991年,香港人举行最下的唐诗评选中,位居榜首的是孟郊的《游子吟》,主要是因为它的母爱的主题,事实上,母爱也好,父爱也罢,融入我们心中的是广泛的爱,普遍的爱。我们有爱我们的家人、同学、老师,我们也爱我们的家人、同学、老师及身边每一个人,爱我们生活的家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爱我们目前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生存的地球,愿我们能人人献出一点爱,那么,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八年级语文《背影》教案5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体会朴实语言之中所饱含的浓浓深情。
2、 能力目标:学习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刻画的写作手法,及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 情感目标:体会父爱,净化灵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朴实语言之中所饱含的浓浓深情。
难点:学习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刻画的写作手法,及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
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读一读,感知背影
(第一课时内容,整体把握课文,体会文意)
第二环节:议一议,刻画背影
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从整体上对本篇课文进行了阅读梳理,了解了课文的主要事件是父子车站送别,以及朗读本文时应注意的深沉真挚的感情基调,同时还要注意体会文中“我”的情感变化等问题。这节课我们来进行课文学习的第二环节:议一议,刻画背影。
学习任务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作者为了表达父爱,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选取了一个特别的角度——背影。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看图片,由父亲的背影我们能想到什么?
效果预说:(1)、着力描写背影,可以强烈地表现父爱,可以给人最深刻的印象。
(2)、(背影是一个静态的形象)重中之重,也是精彩瞬间,形象的定格。突
出这一瞬间形象,提起父亲,头脑里就出现这一形象,由这一形象又会想起前前后后的种种事情。
(3)、背影这种视角也新。背影引人想象正面形象,开拓了想象空间,无尽
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荡。
总之,将背影作为全文的焦点,可以凝聚作者对父爱的独特发现和深刻体认,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小结:一般写人物,较多的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这样写当然有其好处,然而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也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背影》另辟蹊径,选择这一背向角度,将父爱这一博大的人间情感聚焦于一点,形成形象的定格,也就是我们说的散文的“神”都通过背影恰当的表现出来了。同时,父亲的这一背影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的空间,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同学们,我们说“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宋代词人姜夔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所以同学们在平时作文记事时也应该有意识地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种善于观察勇于创新的作文态度,在写人记事时努力发掘新颖独特的角度,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人特征进行来细致描写。
那么我们回到课文,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对父亲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
学习任务2: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本文以背影为标题,非常鲜明、显豁地突出了背影,而行文过程中又四次提到背影,分别在第几自然段?在第一、六、七自然段。
那么作者都是怎么描写父亲的背影的?这样写对突出父亲的背影有什么好处?
效果预说:
(1)、朱自清用“背影”做为题目,非常显豁地突出了背影。
(2)、开头第一段就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悬念驱使读者集中注意力探寻这个背影的意义。
(3)、(最重要的背影)快要写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先做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让人想见他的身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背影之前,就是要让读者把他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
背影的特写镜头写了手的动作,脚的动作,整个形体的动作,刻画得十分精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处动作描写只写攀爬的起始动作,不再写下去,在强光的聚焦中,成了形象的定格。还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
(4)、作者又捕捉到另一个背影,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此刻坐着心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父子情深,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真是百感交集。这一次对背影逝去的追忆,包含无尽的牵挂。
(5)、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玩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读者心中。
写作启示:
由此我们知道了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以此为中心来展开叙述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分析完了背影的角度设计,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本文的语言特色。下面进行课文学习的第三环节:品一品,揣摩背影。
第三环节:品一品,揣摩背影
学习要求:本文语言朴实、简洁,同时蕴含了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请同学们睁大你们那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中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这一特色的一句话、一个词或一个字,并说明你的理由。
效果预说:
1.“我买几个橘子去”,是这个段落内容的提要,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无微不至。
2.“父亲是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是父亲过铁道之所以困难的一个因素,不然不止如此艰难。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说明父亲是坚持要自己去的,这一处很关键,说明父亲觉得能为儿子尽心尽力才舒心。
4.“蹒跚”一次很关键,连平地走路都蹒跚而行,可想而知上下月台就更困难了。
5.“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是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句不仅是本段关键的一句,在全文也是关键的一句。全文的焦点就是这个背影。
6.“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句表现了父亲的心情,买橘子虽然辛苦,心里却很高兴。
7.“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又惦念儿子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8.“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一句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之情,但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怜惜、体贴、关照。
9.“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这一句又写背影,而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情意,所以也是关键性语句。
小结:
通过寻找课文的关键性语句,揣摩课文语言美点的训练,我们来对本文语言上“言简意浓”的艺术特点作如下总结:
人物语言的简洁之美。买橘送别这一片段,父亲共说了三句话,每句话都仅仅是寥寥几字,但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每一句话都包含了父亲对儿子的依依不舍之意和浓浓关爱之情。
人物形象的朴素之美。“父亲是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速写的手法将父亲的外貌轮廓简单地勾勒出来。
人物动作的简练之美。“蹒跚”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过程描绘的淋漓尽致,是背影这一形象成为人们心中永久的定格。
人物情感的内隐之美。本段中父亲化语言为行动,儿子的两次落泪而不欲人知,但是强烈的情感也正是在这种深沉的沉默中勃发,是文章的主题得以进一步深化。
本文的语言特色就分析到这里,也请同学们记住这种“寻章摘句,妙点揣摩”的学习方法,课后试着就全篇文章的语言进行揣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