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伊索寓言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秦风学

读《伊索寓言》教案

[教学目的]

1、 在反复研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研究、探讨问题的能力。

3、 认真揣摩、理解重点段落、语句,理解其深层含义。

4、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探讨中心意思。

2、 理解难句含义。

[教学设想]

1、 方法构想:

★ 做好预习,引导学生课外读《伊索寓言》,激起学习本课的兴趣。

★ 鼓励发散思维,采用研讨式,通过集体讨论理解文章的句子和主旨。

★ 学习时,可先整体把握,再抓住重点内容评析学习。

2、 课时安排:二课时。

★ 第一课时,整体把握,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及结构框架,探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 第二课时,重点段落语句的探讨分析,深刻理解文章主旨,完成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

一、 情景导入:

你读过《伊索寓言》吗?从谈看法入手。

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是怎么理解那些寓言的?钱钟书先生也读过《伊索寓言》,他写了 一篇见解深刻的读后感。大家想读一读吗?

二、 读前提示:

1、 关于作者钱钟书:阅读圈划“附录”材料。

2、 关于寓言及《伊索寓言》:

[小黑板]提示:(1)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性的小故事。(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伊索编,共有寓言故事350余篇。

[提供] 《伊索寓言》样本。

三、 速读课文,整体把握:

1、 提示:文章比较艰涩难懂,但全文思路清晰,请在预习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框架。

2、 点拨并明确:文章有两大块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四、 研讨作者对九则寓言的“评语”:

1、 学习步骤说明:阅读---思考---讨论---明确

2、 研讨问题设计:

Ⅰ 哪些寓言讽刺了社会上某类人的劣根性?具体 说明讽刺了什么。

[明确:1、2、3、4、9 结合社会现实说明。

Ⅱ 哪些寓言揭露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

[明确:5、6、7、8 联系社会现象讨论说明。

Ⅲ 作者对每则寓言的看法和态度是不一样的,哪些是从寓言引申的,哪些是直接反对的?

[明确: 引申 ---2、3、4、5、8

反对 ---1、6、7、9

3、 小结:

作家很善于透过表面挖掘出事物的新意来,常常 言人所未言,见人所未见,这便是发散思维。文章所揭示的社会人事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五、 当堂训练:

A级:①练习一 1、2、3、4、5、6

②哪些“看法”对你印象最深?说说理由。

B级:练习一 1、2、3、4

分组讨论,采用抢答式。

六、 课下作业:

1、 将第一题整理到课本上。

2、 完成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 自然引入:略

二、 重点段落阅读,分析疑难语句:

(一)、重点阅读文章第一、二、三段:

1、 学生阅读。

2、 分析讨论:

① 作者将“比我们年轻的人”,分为哪两类?你是怎么认为的?

② 第二段打了一个什么比喻?作者有何“感想”?

③ 你怎么理解读《伊索寓言》后的那“三重安慰”?作者想“纠正”什么?

3、 思考点拨:

人类历史: 古代 现代

比喻人的一生 : 小孩子 老头子

[幼稚] [昔) [成熟](今)

4、理解明确。

三、 重点阅读文章最后一段:

1、 学生研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2、 思考以下问题(由学生提出):

A、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这是解读本文的钥匙),并认真分析。

[明确]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会碰壁上当。

B、钱钟书和卢梭二人都认为儿童不宜读《伊索寓言》,但观点是不 同的,不同在哪里?

钱:认为愈简单,长大了易碰壁。

卢:把纯朴的小孩教复杂了。

C、“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一句如何理解?

D、结尾关于“苍蝇”句,怎样理解?

3、 思考讨论:允许有不同见解。

四、 本课小结:

结合以上所学,讨论并概括本文主旨。

[文章见解独特、深刻,表达含蓄、风趣;文章通过对伊索寓言的评说,说明现在有些人狡猾得很,恶劣得很,我们头脑要复杂一些,防止上当受骗。

五、 当堂训练:

练习题二、三。(见课本)

六、 课下作业:

1、 课外阅读几则寓言,从不同角度理解,看有什么新的收获。

2、 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读《伊索寓言》说课稿

“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

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都是大可一读的。

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分析:

《读伊索寓言》是人民教育出版教浙江省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名著解读”中的自读课文。

社会追求进步,文化需要传承,而名著正是优秀文化的载体。《伊索寓言》是人类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精华,而钱钟书与众不同的解读,又成了我们阅读过程中学习、赏鉴的范本。作为职业高中的学生,也许他们的阅读范围并不宽广,也许他们的阅读方法并不成熟,也许他们的阅读并不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是,只要我们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寻找一个适合他们学习现状的阅读角度,我想,名著依然可以走进他们的心灵,以他们稚嫩的心,与作者、作品共生默契,从而思考人生的意义。

《读伊索寓言》选自钱钟书先生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在这篇文章中,钱钟书借《伊索寓言》中的九个寓言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即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的人事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狡猾的很,恶劣的很,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要防止碰壁上当。

文章语言相当含蓄甚至晦涩,并且具有辩证性,对职业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是一大难点。但是文中所引的寓言,却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可将寓言的解读作为阅读重点,在此过程中带入难句的理解,两者结合来完成教学重点;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达到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探讨能力。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通过课前分组预习,圈划关键词句,初步了解九则寓言的本义和钱钟书的阅读结果。以对比表格的形式,概括出两者的区别。

以课堂分组交流活动入手,呈现学生对文本的初步理解,质疑解难,重点体会钱钟书生花妙笔下对九则寓言的深刻、有趣的评价。

以“寡妇和母鸡”和“徒劳的寒鸦”为重点进行探究性阅读,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得出自己的全新阅读。

以《伊索寓言》的选读作为作业,结合专业,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有个性的阅读活动。

教学设计的依据:

读《伊索寓言》,呈现的是钱钟书的阅读结果,是一家之言,而不是定论。

受启示的是阅读的方法: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读寓言,也是读一种生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4月2日,安徒生诞辰二百周年(时事链接)

童话和寓言,曾伴随我们走过美好的童年。

向上,向善,这就是童话和寓言传达给我们的积极的姿态。(我们眼中的阅读结果)

(二)钱钟书读寓言,他读出什么?(指向:教材文本)

1.九则寓言,另类解读。(交流课前准备的阅读结果)

2.核心: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是险恶的。不能天真地看待寓言。

3.方法:比较阅读——九则中选取几则,各用一句话概括寓言的本意和钱钟书的意思。(探究一下钱钟书到底想说什么?说了些什么?)

4.能力指向:比较、分析和概括。

5.目的:寓言也是可以这样被解读的。

(三)你认可钱钟书的看法吗?(指向:钱钟书的阅读)

1.我们是否认可钱钟书的读书结果?(你也可以像钱钟书一样有自己的解读的。)

方法:九则中选两三个点,说说自己和钱钟书理解的异同。

2.钱钟书的解读为什么和我们有那么大的不同?

阅读,与阅读者的学识、经历和思考有关。

应证名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见,真正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我是这样读寓言的(指向:作品阅读)

既然钱钟书可以另类解读,我也能,我也行!

选取钱钟书点评过的寓言中的两则《徒劳的寒鸦》和《寡妇与母鸡》,看看我们的理解和原著、钱钟书的说法有什么不一样,听听大家对你的理解能认可多少。

(五)课后作业:(二选一)

1.我思我评这堂课(指向:学习回顾)

2.我是这样读寓言的(指向:作品阅读)

教学设计总结:

1.教学思路:(指向:阅读是一个过程。阅读在前进。我在前进。)

我曾经看懂的寓言——钱钟书眼中的寓言——我眼中的钱钟书寓言解读——我重新审视的寓言

2.感悟:

读书,是读一种思想,而不仅仅是读一些文字;读书,是读一些方法,而不仅仅是读一种结果;读书,在前人的经验中学习,也在前人的经验中前进。

原来,读书,是一件不必太迷信的事。

我思故我在。

我读着,我快乐着。

我的教学绕过这些雷区:

1.两种态度和前后历史的关系。

理由:这两段的内容只是为了引出读寓言的话题。既然道理拗口,学生难懂,先不说也罢。教学直指寓言本身的不同解读,通过对比阅读再迂回寻找钱钟书对读《伊索寓言》的态度。

2.钱钟书认为:〈伊索寓言〉不宜作为现代儿童的读物,同时引用卢梭的话,是基于他的阅读结果,也是一种钱氏的幽默,(自己说的话,怎可前后不一致?)不是一种定论。不必深究。

学生活动的原则:

课件只呈现活动环节,不呈现内容。板块清晰,指向明确。(由学生发挥去)

教学的重心是: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所以,学生活动的重心,始终围绕着“伊索寓言”这个途径,呈现精彩纷呈的阅读过程。

学生活动的方式:

小组合作,相互交流:围绕寓言,确定讲几个方面的内容。

各尽所能,展现最佳:或演(几个人演寓言),或说(阿六头说寓言),或争(小组之间辩寓意),或合(实话实说说所得),也呈现学生课件(体现专业特点。)

尾 声:(结合学生阅读作业)

读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学到,而不是辩驳。

在这个脚步匆匆、信息云集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它古老又新鲜,你随时翻阅都可以读到一个悠久而完整的世界。那些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和启发人的生活真义,使我们在欢笑中获得智慧的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世界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世界塞进一只概念的口袋里,我们最终面对的只是自己的那一份生活。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世界的奥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如果说世界是个寓言,我们会从自己的那一条寓意中去发现它的本质。至少,智慧与乐趣,在寓言中你随时都可以得到。

读书,也是为了促进自我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地。

也许,也许读完作品,你只有一些朦胧的感觉,只有一些若隐若现的人物身影,只有说不清的情感的涌动,只有道不明的思绪的感悟。这时候,你其实已经“进入”了文学的世界。这样的感觉和冲动恰恰是最可贵与最重要的,它是文学欣赏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文学作品解读的基础。

捧读名著,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和质感。它值得我们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从中感受生命发展的趣味。

读《伊索寓言》课堂教学实录

【上课铃响,同学就位,课堂安静。】

陈老师:(笑)今天这堂课,请同学们继续探讨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针对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同学们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的要求是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

【陈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和“该不该让现代儿童再读童话故事、寓言故事?】

【陈老师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陈老师:这最后一段主要有卢梭和钱钟书的两种观点,同学们有什么疑难的问题,请联系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进行思考研讨交流。

【安静两分钟后——】

陈珠芬:(起立)我先说吧。昨天刚读课文时,我对卢梭读寓言会坏心术的看法感到很疑惑。因为十年前,我读《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时,说不清是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还是自我感知的原因,我和我的伙伴们都认为狐狸是坏蛋,乌鸦是笨蛋。后来,我想了又想,觉得可能是中西文化的差异的原因吧。我们从小在黑白分明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教育,而在外国,可能(文化)的环境不同,一些小孩子就会比较喜欢反面人物,认为反面人物比较“酷”,所以卢梭认为读寓言会坏心术。另外,我对课文中的一句话感到疑虑——“卢梭是复古主义者,主张复古,……而我是相信进步的人……”,我希望就这个问题和大家交流。

陈老师:珠芬同学能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解决疑难,很好。

甘惠娜:我认为社会在发展,人的心理思想也在变化,从简单到复杂。卢梭是原始主义者,主张复古,这里的“复古”指的是回到以前那种纯朴的思想。卢梭提倡社会应该纯朴一点,而寓言会使人小孩学会坏心术,失去天真,所以他反对小孩读寓言。而钱钟书“相信进步的人”,因为他认为太纯朴太天真的小孩长大后会处处碰壁,毕竟社会不是像小孩子想象的那么简单。作者是用理性的眼光来看待小孩读寓言的问题的,从社会发展,人性变化的角度来看阐述观点的。

陈老师:(点头,面向全班,笑。)惠娜同学对珠芬同学的疑难进行了解答,这很好。我们这里没有标准答案,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林嘉琳:我认为,应该让现代儿童读童话和寓言。我的理由是,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小孩的心志会慢慢从幼稚变得成熟。童话和寓言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它教孩子们懂得什么是是非黑白,教他们学会善良,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我觉得这一点很可贵。我想,不必担心小孩子会永远沉浸在理想的童话世界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他们逐渐地会认识这个世界,老到地处理问题。所以,我觉得钱钟书多虑了。而且,我觉得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对这个社会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方毅:我认为儿童不宜读童话或寓言。因为童话寓言只反映社会的某个方面,虽然对儿童了解社会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书籍的内容过于简单化,并不像社会现实那样复杂,而且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太过理想主义,如果儿童过多的读这些童话和寓言,会使他们片面的了解社会,把问题简单化,脱离实际,在处理事物方面可能会依赖童话里的模式,容易受伤。

陈虹:(自信地)我始终以为应该让孩子们阅读童话和寓言。因为童话寓言给孩子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虽然,孩子们的幻想过于离奇,但是如果这种想象力被扼杀,每个人都变得过于现实,社会就不再有情调,所担心的孩子愈厉害就愈明显,人的本质也就有了变化。至于钱钟书子担心孩子们由此变得太简单,太幼稚,我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地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就注定他们会逐渐地趋于成熟和复杂。直到成年,他们就即成熟又童贞,即严肃又有情趣,仍然能在复杂的社会里生存。

陈老师:说到孩子们的想象力,我想起了一个悲剧——陈果自焚。陈果从小就是个想象极为丰富的女孩,不管是在童话世界,还是在艺术的殿堂,她的想象力成就了她惊人的艺术天赋,同时也奏响了她走进深渊的悲怆交响曲——因为耽于幻想,远离现实,不辨黑白, 她成了的牺牲品。钱钟书的看法不无道理。

【鸦雀无声。】

陈老师:这是个小小的插曲,请同学们继续发言。

李维纲:我是站在方毅这一边的。我认为孩子并不能直接地接触社会,只有通过童话、寓言来认识世界,这是让他们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一个孩子看了童话后变好边坏,取决于家长的引导,这当然也就涉及到教育者的素质问题了。

陈老师:(面向同学)我们假设:有一孩子读了《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后,她的姥姥对他说:“你要同情乌鸦。”而他的妈妈对他说:“你要羡慕狐狸。”这个时候,小孩子要听谁的呢?

黄俊山:(一脸的自信)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让孩子长大后自己选择,长大后,他自己会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都会理性的去看问题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发展就是向前的、上升的、进步的,即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多了,一定量的增加就会导致质的变化,我们长大后不会单纯地看问题的,我们利用矛盾论,即要看到其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其矛盾的一面。所以,我认为让孩子看寓言没关系。

【下面同学小声议论,表情不一。】

陈老师:刚才黄俊山同学提出的是理性地看问题,是从哲学的角度看的。但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这样的看待社会呢?

【同学们议论纷纷,不只谁说了一句:“如果这样,生活就太没情趣了。”】

【多数同学也点头表示赞同。】

陈虹:理性地看问题,较具体全面,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对问题的理解也就会更深刻。但有人提出理性地看问题,会使生活变得没情趣。我不赞同黄俊山同学的观点。人生活在人际关系密集的社会里,肯定地说人们都会有人性的普遍特点,但是人是富有情趣的人,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尤其是孩子。

【鼓掌。】

【许多同学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

欧阳丽娇:我比较赞同陈虹与林嘉琳的看法。毕竟小孩子想的都比较单纯,我们应该向他们灌输爱的思想。而童话与寓言里面,好坏分明,童话里的故事都比较简单,如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白雪公主》,它会在小孩子好奇的心里留下印象,他们会去同情白雪公主并认为善良的人会得到好报的。这就开启了孩子善良的心。给孩子爱的呼吁,这很重要。至于黄俊山同学提出的利用(运用)矛盾论老看问题,我想这对于小孩子来说,还为时过早。所以应当让孩子们多读童话与寓言。

黄俊山:(不服气)刚才这位同学反驳我的观点。我认为随着社会的变化,人的思想也会随之变化。举一个例子:当路上有一个钱包,里面装有1万元,小时侯我们就会把它交给老师或警察,那么当我们长大后呢?我想,98℅的人会把钱包装进自己的腰包。(得意地笑)

【班上同学纷纷表示不同意。】

林艺娟:(开玩笑地)大概只有黄俊山同学会这么做吧!

【全班哈哈大笑,黄俊山同学有些不好意思。】

【讨论进入白热化阶段。】

陈老师:其实黄俊山同学的观点跟钱钟书的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社会变越复杂,人性就变得越糟糕。

江冬怡:我赞同读寓言的观点。因为童年是美好的,每个人在童年是最天真无暇的,童话也并不全是些愚蠢和狡猾的的故事,也有朋友之间的友谊的。如果从小就懂得社会不公平的思想,明白人之间的利害关系,那么人们从小就学会互相利用而放弃了纯真,这将是悲哀的。相反,如果小时侯能因为童话、寓言的作用,在一个充满想象、友爱和美好的环境中生活,那么在年长以后,回忆起这些美好的童年生活,觉得这是一种幸福。一个普遍的、有完美结局的童话带给人们的是一辈子的感动,这就足够了。

【鼓掌。】

陈老师:江冬怡同学的观点是对钱钟书的反驳,正因为人性变得越来越坏,我们才更应该重视童话、寓言的教育作用,更应该让孩子们多多童话寓言故事。

【论进入尾声。】

陈老师:(笑)卢梭错了吗?钱钟书错了吗?还是我们同学错了呢?

(稍停)都没错。在是否让儿童读童话寓言这个问题上,卢梭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问题,而钱钟书则是从人性变化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他针对的是社会,而我们同学则是从多个角度来看问题的。

【鼓掌。】

【这时,下课铃响。全班起立,语文课结束,共40分钟】

【笔者后记:很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它给我们一个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的空间。也许我们这群小毛孩对社会的认识真的是浅了点,不过这已经是次要的了。毕竟,我们所处的是这样一个应试教育泛滥、教学方式呆板的年代,我们已经不是学习的主人了,今天能做到这一点——开放大脑,拓展思维,畅所欲言——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真心希望这样的语文课再多一些。】

【陈老师的体会:

一、 我只不过是课堂的主持人,或是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 教师不是圣人。整个课堂的发言密度之大,速度之快,思想之成熟,语言之老到,着实让我感到当了一回学生。

三、 对于教师而言,上课似乎轻松了,其实不然,因为教师所面对的一切都是即兴的,因而教师所做出的应对也是即兴的,这样就对教师的思维品质、语言能力、文学修养、文化底蕴、情感内涵等综合素质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着实让教师感到了很沉重的压力和不寻常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