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例文1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首古诗──李白的《静夜思》。(背诵《静夜思》)你能用说说《静夜思》这首诗表达的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吗?(“思”在这里是“思念故乡”的意思)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也是表达思念家乡感情的。
二、 学习新课
1、介绍诗人的背景和诗的创作背景:
师:我们看看本诗作者王维,谁来说说你对王维了解多少?找生说,然后师补充(老师这里也有些大诗人王维的资料,同学们来轻声读读,找一人读)
王维:唐朝诗人,15岁时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20岁时考上进士。在这段时间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会想家,尤其是过节的时候,这种情感更加强烈。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师:远在异乡的王维通过这首诗是怎样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
2、出示古诗(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首古诗,谁来读读这首诗1人,生评价,再找1人读,师:本诗有两个特殊的这,出示茱萸,茱是形声字,萸注意它的写法,观察这俩个字,它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草字头,和植物有关,一会儿我们再进一步了解它们。再齐读古诗
师:我们知道学习任何一首古诗要想悟诗情,首先要怎么样?(生明诗意)
3解诗题:师:我们来齐读诗题,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生解释。九月九日重阳节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师:对重阳节了解多少?生:是重阳节,是亲人团聚的日子,还有补充的吗?
(生先汇报师再补充)(九月九日——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等。如今,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老人节”。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出示图片:菊花、茱萸。先了解一下)师:还有些关键字需要我们理解?
生:忆——思念、想念
师:“山东”是山东省吗?(不是,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作者的家乡。)
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师:当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定会想念外出的亲人,同样外出的亲人也会想念你们,就像我也是,我的家在松原我也时时想念在家乡的亲人们,尤其是到过节的时候就会更加思念他们。大诗人王维和我一样在过节的时候独在异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又是怎样通过诗句表达情感的?
3、师:下面我们来自学这首诗:(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一、自由读诗文,给合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诗意。
二、小组合作:画出你认为哪行诗最能直接表达诗人此刻的思念之情的情感?细细体会并适着通过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组员认真做出朗读评价。
师:哪行最直接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解释一下这行诗。师:哪个字最能表达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生说倍字的解释,倍,加倍,更加的意思。说明(特别、格外、非常)想家。
师:一个“倍”字突出了诗人十分想念家乡的亲人,每到佳节良辰,思乡之情就更为浓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行诗来体会诗人内心的真实的情感。齐读,再读注意“倍”字加强语气。
4 师:作者为什么那么想家,作者想家的原因是什么?哪行诗告诉了我们原因?
生: “独在异乡为异客”师:谁来解释这句诗,也可以解释一下字词的意思。(了解本句诗意: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异客——陌生的客人;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师: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所看见的人也是陌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跟他说说心里话,这句表达了作者(生:孤独寂寞)的心情。因为孤独寂寞所以思念家乡的亲人,尤其是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就他一个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别人团聚,心里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也就是他思乡的重要原因。
师:同学们,大诗人王维只有在重阳佳节,万家团圆的节日里想家吗?我们中国还有很多像这样的传统佳节,例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迁移想像说话:1、是啊,春节到了,家家户户放鞭炮,吃年夜饭,只有王维孤身一人,他此时只能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2、中秋佳节,全家都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的时候,王维只有一个人形影孤单,此时口中念着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3、端午节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吃着粽子,观看赛龙舟,挂艾叶,处处洋溢着人们欢歌笑语,欢度着节日的时候,王维身在异乡,只能念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是啊,看着别人的家庭团团圆圆,王维内心倍感孤独,所以就更加思念家乡,当王维思念家乡的时候他在思念家乡里的谁?他们又在做什么呢?后两行诗告诉我们诗人思念的内容。出示后两行: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句的理解,包括字词的意思。或者是(这两行诗中哪些关键的字词需要我们理解。)
遥——遥远;知:想到;登高处:登山;遍——都;少:缺少;一人:指王维。 茱萸:出示图片(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装在小布袋里带在身上,认为可以避灾。)生:我从“少一人”看出王维很孤单。因为以前每逢重阳节王维也会和家人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这里的“少一人”就是今年的重阳节少了王维一个人,他在陌生的地方,见不到亲人,所以也享受不到这份天伦之乐,所以他很孤单。
(翻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思念是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王维,线的那头牵着是他的亲人,思念是彼此的,他的亲人肯定也会非常想念。他们登高时会对异乡的王维说些什么呢?生:就差王维一个人,他在长安还好吗?我们很想念他啊!多么深的情意,重阳佳节,家乡的亲人也在惦念着他。异乡的的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不禁写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找一生读,再齐读来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现在同桌快速地在下面练习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指名2人)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无限思念之情,下面同学们就通过朗读来感受王维的内心情感。
1、齐读(师:古诗要想读出韵味,得讲究技巧。)
2、出示分隔号和重点号。(停顿、重读)
3、配乐读试着背一背。
三 课堂小结
师:听着你们读得那么有感情,我内心有一种深刻的感慨:我们能生活在自己的亲人身边,是多么幸福!我们能认识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处,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在感受亲情的同时,更应该珍惜亲情。时刻记得关心我们身边的人,也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六课后作业 (选择性作业)
(一) 1、试着读熟并背诵课后积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整理到积累本上,可以搜集其王维其它的古诗。
2、回家采访一下你身边的老人们,了解他们过节时的情景和感受。
(二)试着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最新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例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文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能熟练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深入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感受课题,课前铺垫
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齐读课题
1、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忆,兄弟,感觉到一种思念亲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
2、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
3、重阳佳节本是家人团聚的好日子,可是有一个人在这一天却是闷闷不乐的,这是为什么呢?那么学了这首诗我们就知道答案了。
4、下面我们就来初步感受一下这首诗,学生自读,并画出生字
5、指名读,纠正读音,节奏
了解诗人。
你们说得真棒,看到大家掌握的这样好,我们就来仔细的品读这首诗吧。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谁来汇报你读后的感受?(诗人很孤独)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哪个字给你感受最深?(异)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在你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生畅所欲言)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象:先自己说一说
②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
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那么怎么能读出作者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导朗读。(生读后总结)有孤独的感觉,很孤独,特别孤独??
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你觉得这句诗哪个字写得好?(倍)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对重阳佳节,往事历历在目,此时此刻王维的内心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结语:千百年来,这诗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王维用诗这一最美的语言,让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们,同他一起感怀,一起哀伤,也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诗句“遥”字你体会到什么?为什么说“少一人”?
4.出示重阳节的风俗,触景生情的王维心中该是多么难过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 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 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 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思念着我呢。 而如今,这一切都只能出现在回忆之中,重阳是别人的,团聚是别人的,属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 同学们,愿意和王维一起追忆一下那久违的画面吗?让我们闭上眼边读边想。读这两句诗。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站在异乡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诵着——
2、又一个离家的重阳节,我独自登上异乡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团圆场面,大声地吟诵着—— 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兄弟吧!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结束语: 同学们,短短的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的铺展在我们的面前,历经12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月是故乡明,回家的感觉真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株儒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注释: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译文: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更加思念起家乡的亲人。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最新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例文3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送别》乐曲)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2、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 哪句诗、哪首诗来
3、师:同学们随着乐曲想起的诗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送别。为什么古代那么多送别诗呢?有知道的么?(环视,等待)好,老师告诉你: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呀,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称为送别诗。当时的送别诗就 喝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送别诗里的 传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二、解题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广陵了解吗?
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谁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
师:听了这些资料介绍,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称为“三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三、初读古诗,节奏朗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2生)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读?师生4字和3字轮读。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再大声朗读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这首诗之后的感觉。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学古诗。
学生汇报: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听明白了么?西辞就是辞西,辞别西方,向西边告辞。这句诗交待了(送别地点)如果老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洮南府、)
师:好,就 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
师: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送别的时间)
师:烟花三月”就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时节,扬花柳絮再江面随风飞舞,远远望去,如烟似雾,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出示2个纸板,指名读)
师:你还想起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
生、、、、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路上也有。
师描述: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在唐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来理解3、4两句诗的意思?生理解略。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船)师:几只?(一只)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尽了的帆船,未尽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汇报:读所写。
师:这深深的 情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生齐声颂读全诗
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
师: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滚滚长江东逝水, 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 凭栏远眺,浮想联扁,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读古诗。
最新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例文4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最新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例文5
教学目的:
1.通过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教学时数:1课时
基础知识:
生字:
鹤 黄鹤 仙鹤 丹顶鹤
陵 广陵 陵墓 陵替 丘陵 陵谷 陵园
辞 字义:告别。 辞别 拜辞 告辞 说辞 文辞
唯 字义:同惟,单单,只。
唯物论 唯心论 唯唯诺诺 唯美主义
区别字:词——辞 唯——维——惟
释词: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教学设计(A案)
一、揭题、解题
1.揭题,2.读题,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五、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六、布置作业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设计(B案)
一、引题解题
同学们,我们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魅力的便是古代诗歌。诗是人类情感的升华,千百年来人们把诗作为了情感的寄托。
有一种情感,它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它美好却又略显遗憾,请同学们听一段音乐。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就是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千百年来,诗人们在送别之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2.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送别诗。(板题、读题)
问:在什么地方?送谁?去哪里?“之”在这里是到某个地方去的意思。(再读题)
3.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知道广陵是什么地方吗?那么黄鹤楼呢?谁能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二、读准字音
同学们,以前你们学习古诗,运用过哪些方法?
这些都是好方法,我们今天都可以用上,下面让我们来读诗,因为多读是学习古诗最重要的方法。
(板书:学习方法 1多读)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先把诗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三、学法指导
1.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绝句,虽然只有短短28个字,可是却成为了千古流芳的佳作,这真是一字千金啊!咱们一定要好好品味。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在读的过程中,把诗中每个字都仔细揣摩,参考注释想想它们的意思,把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画下来。
2.让我们看到一二句诗,这其中有没有哪个关键词让你印象深刻或者疑惑不解呢?
西辞 辞是什么意思?告别西边去哪里呢?
下扬州 “下扬州”为什么要用“下”字呢?
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地方都在长江沿岸,扬州在黄鹤楼的下游。从“下”这个字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写诗,用字都非常准确,一定要细心对待诗中的每一个字,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
(板书:2抓关键词)谁来读一读这两句?
烟花三月 烟花是什么意思?借助了注释来学习古诗,这也是学习古诗的重要方法。
(板书 3.借助注释)
“烟花三月”究竟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件出图音乐)。
谁能用学过的词语或句子形容一下送别时的美景?
仅仅只有花吗?真是一片生机勃勃啊,这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也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这更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丽的景色啊!谁来读读这两句?
让我们想像看到朦朦胧胧一片花的海洋。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长江沿岸的一片繁华似锦。让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当孟浩然在这样的美景相伴下,安全的到达了风景秀丽的扬州。这正是李白所希望的,是他对朋友的美好祝愿。这“烟花”二字透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刚刚我们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更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这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板书 4.想象画面)
刚刚我们通过这些方法,学习了一二句诗,请问同学们,你们读懂了什么?
四、学生自学
一二句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送别场面。那么,三四句诗作者又是怎样通过描写景色来抒发自己情感的呢?请同学们运用黑板上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句诗。
你是用怎样的方法学习这两句诗的?
孤帆 李白先看到了孤帆,长江上可能不可能只有一只孤独的帆船?可为什么李白认为那是一片孤帆呢?是啊,此时作者的眼中只有朋友远去的影子。
尽 尽是没有了,还看的见朋友的帆船吗?那么也就是作者的眼睛一直目送着朋友的帆船。李白为什么会一直看着船,不肯离去,直到看不到为止呢?在古代,交通和资讯都不发达,两人若是分别了,想要再见面就非常难了。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从这个尽字上,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唯见 李白还看到了什么?唯见是只看见,也说明看不到别的了,李白他还想看到什么?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就像时间一去不复返,江水带走了他和孟浩然两个人喝酒聊天、吟诗作对的美好日子。他们的友谊是多么的深厚啊!?
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请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长江边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会儿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一句诗。(齐读)
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还在哪里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齐读)
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齐读)
五、提升拓展
听了同学们读得那么深情,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了。(课件放音乐,师范读)
(音乐不停)怎么样?你们还想读吗,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就怎么读。
人生充满着别离和重逢,从古到今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一样的深情、一样的情景,不一样的美丽诗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是出自一首送别诗,它就是咱们下节课要学到的《送元二使安西》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
《赋得古远草送别》《赠汪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董大》
中国的诗歌文化博大精神,希望今天的课能够让同学们爱上古诗,学会如何学古诗。
记得我们的方法吗?要多读,并借助注释,抓住关键词,想象当时的画面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赋予诗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