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版语文教案例文1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看云识天气》电视短片”,并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学生听读课文,并思考:
1、云的分类有哪些?
2、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3、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一边点击,一边对云的分类作讲解。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3、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件中对照分析部分,使学生加深对不同云彩特点的了解。
三、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⑴朗读,指出本段概括说明的作用。
⑵“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3、讨论最后一段的作用。
⑴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⑵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四、研讨探究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2、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⑴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自己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⑵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像……
月光照在地上,像……
五、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六、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七、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版语文教案例文2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化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教学目标】
1、唤醒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2、掌握一般介绍动物的说明文的内容。
3、品味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拟人手法,积累文中的拟人句。
【教学重点】
1、利用快速阅读法归纳课文内容。
2、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快速而准确地抓住课文内容。
2、理解拟人句中透露出来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昆虫的世界》,并导入新课。
在我们生活的蓝色星球上,生活着大量的动物,走近它们,你会发现,它们也像人一样有不同的长相、习惯、性格,它们也劳动、婚恋、繁衍及死亡。与它们共处,你会发觉生活原来如此多姿多彩,富有情趣。法国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就是这样一个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人,他耗费毕生精力观察研究昆虫,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真实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昆虫记》。今天我们学习的《绿色蝈蝈》就是其中一篇。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作者简介,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自主学习,独立探究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动画,学生听读,并观看情景画面,初步感知全文。
2、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看完举起手。
3、速度最快的前五位同学谈看后知道了哪些及看得快的经验。
4、归纳快速阅读法:
快速阅读法:是从文字当中迅速汲取有效信息的阅读方法。
快速阅读法的要求:
⑴去粗取精;
⑵扫描跳跃阅读;
⑶思维集中;
⑷眼脑直映。
教师介绍:快速阅读可以一目十行,但不等于走马观花,它要求快速抓住主要信息,最起码要知道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像《绿色蝈蝈》这类介绍昆虫或动物活动的文章,常写哪些内容呢?
内容:
⑴形态特征;
⑵习性──吃、住、行、鸣叫、劳动、婚恋、繁衍、死亡等;
⑶种类及分布等。
特点:一般一段有一个中心,常常以中心句的形式出现。没有中心句的段落,往往有中心词。
5、再快速阅读这篇文章,看介绍了绿色蝈蝈的哪些方面?具有怎样的特征?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1、介绍拟人手法:作者将绿色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是由于作者善于描写,并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
展示:拟人──修辞方式,把事物人格化。使它们具有人的语言、行为、个性、思想、情感等。它使文章生动、亲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2、分组讨论,品味语言:画出文中的拟人句,说一说它抓住了蝈蝈的什么特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
3、一组推举一人介绍。
4、练习仿写:师出示课文范例和师的仿写句,要求学生仿写。
例: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仿句:长颈鹿非常优美,它穿着一件带白色斑点的黄色皮大衣,身材高挑,举止端庄优雅,长长的脖颈高高抬起,微微前伸,就像一位贵妇人。
仿句:每当下雨后,无论周围多么喧闹,你总能听到空旷的田野里青蛙在哇哇聚会。你听,有一只青蛙在发言,那是头领在宣布聚会的主题;俄而又有两三只青蛙在讲话,那是在讨论,在商议;继而哇声大噪,群蛙齐鸣,那是在表决,在宣誓。
四、联系生活,自主表达
同学间相互交流,讲解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看谁抓住特点讲得又具体又生动。并回答,怎样才能让你的讲述生动又有吸引力。
五、布置作业
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版语文教案例文3
【知识梳理】
生字词语
圮(pǐ)募(mù)金 棹(zhào)小舟 木柿(fèi) 曳(yè)铁钯(pá) 湮(yān)没
啮(niè) 齿 溯(sù)流 臆(yì)断 欤(yù)
(二)词语解释
通假字
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古今异义
二石兽并沉焉 ( 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
阅十余岁 ( 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
盖石性坚重 ( 盖,古义:句首发语词 ;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知其一 ( 但,古义:只 ; 今义:表转折 但是,却 )
是非木杮 (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
求之下流,固傎 ( 固,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
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动词, 成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是)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指”“求之地中” 这种观点)
之
其反激之力 (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划船)
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句式
1.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
3.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沧州“老河兵”(卷十六),徽州“唐打猎”(卷十一)等故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正直、纯朴和智慧,尤属佳品。
作家作品
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主题思想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写作借鉴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精彩语句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欣赏:老河兵凭他多年治河的实践,分析了石头、泥沙和流水的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应向上游寻找石兽的结论。这结论一般人想不到,它是合乎科学论证的。事实证明,老河兵的判断是正确的。
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版语文教案例文4
教学目标:
1、提高阅读的速度,学会复述和概括故事情节,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跌宕(过程与方法);
2、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方法和原则,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知识与能力);
3、欣赏文中准确传神体现形象的身份、性格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体会语言的谐趣俏皮特点(知识与能力);
4、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本质及其必然结局,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情感和观念)。
教学重点:
1、体会本神话故事大胆超常的想象,领悟想象的本质和方法,初步形成想象的思维模式;
2、欣赏文中对主要形象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重要而精彩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准确传神、谐趣俏皮。
教学难点:
分析大小二圣双方矛盾冲突的背景和本质,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孙悟空的精神和性格。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西游记》的作家、作品常识;
(1)、《西游记》是中国古典 四大名著 之一,由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孙悟空 、猪八戒 、沙和尚保护唐僧 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2)、 作者简介
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别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 ,《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漂泊到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2、提问“小圣施威降大圣”的故事背景;
本文节选自《西游记》第六回,原标题为“观音赴会问原因,小圣施威降大圣”。
前五回故事:花果山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觅得水帘洞被群猴拥戴为王。数年后,石猴拜菩提老祖为师,获名孙悟空,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又向龙王讨得金箍棒,后大闹天宫。玉帝令托塔李天王率天兵天将去捉拿悟空,悟空两度打败众天神。于是,观音推荐小圣二郎神擒拿孙悟空,本课故事即从这里开始
3、通过课件出题,检测重要字词的形、音、义的理解和掌握。
掣( chè )
鹚(cí )
翎( líng )
嗛 (xián )
淬( cuì )
青鹞( yào )
鹭鸶( lùsī )
鹳( guàn )
鳜鱼 guì )
鲂鱼(fáng )
撺 (cuān )
花鸨( bǎo )
木木樗樗( chū )
蓼汀( liǎo tīng )
躘踵( lǒng zhǒng )
窗棂( líng )
愕然( è )
擎( qíng )
哪吒( né zhā )
幌 (huǎng )
提防( dī )
4、理解标题的含义
(1)、你从课文标题“小圣施威降大圣”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课文标题点明了人物、事件及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课文标题中的“小圣”和“大圣”各指的是谁?
课文标题点明了人物、事件及故事的主要内容。“大圣”即孙悟空。
二、速读课文
打开计时器,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
三、复述故事,概括情节
1、用课件出题,要求学生在扼要复述的基础上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并理出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过程。
小说由小圣与大圣激战起笔,由于妖猴惊散,大圣无心恋战,迅速逃离战场。
接下来,写二郎真君与大圣斗法变化,玩性大发,结果激斗变游戏
后来,写大圣来到“灌江口”,冒充二郎真君,引起再次激战。
2、划分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遭二郎真君与梅山六兄弟围困,大圣败走。
第二部分(2-3):二郎真君与大圣斗法。
第三部分(4-5):二郎真君与梅山六兄弟合力再次将大圣围困。
3、用课件出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课文不写大小二圣不一下子就拿出强的法术一两个回合便分出胜负?从而让学生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多变、跌宕起伏。(文喜见山不喜平)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基训1—5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问题研究
1、“大圣慌了手脚,就把金箍棒捏着绣花针,藏在耳内,摇身一变,变做个麻雀儿,飞在树梢头钉住。”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捏”、“藏”、“变”、“飞”、“钉”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孙悟空的随机应变和神通广大。
2、“那六兄弟,慌慌张张,前后寻觅不见,一齐吆喝道‘走了这猴精也,走了这猴精也!’”,这句话写“六兄弟”的“慌慌张张”对刻画孙大圣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侧面描写,用六兄弟的慌慌张张来反衬孙大圣的沉着、镇定。
3、孙悟空变了哪些形象?
麻雀儿,大鹚老,鱼儿,水蛇,花鸨,土地庙
4、二郞神又变了哪些形象?
饿鹰儿,大海鹤,鱼鹰儿,灰鹤
5、它们有什么联系呢?
说明二人斗法,真君始终技高一筹,同时也表现出大圣的坚毅和无畏的反抗精神。
三、精读课文,体会妙处
1、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情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示例
(1)大圣变作大鹚老的情节最吸引人,它写出了大圣逃跑躲避的速度之快,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情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圣被追得一天无路,入地无门,变了个土地庙的情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大圣的尾巴变作一根旗杆,让人忍俊不禁,增添了喜剧效果。
(3)大圣变作二郞神的情节写出了猴性的戏谑,在紧张的斗法过程中使故事情节得以舒缓,让人记忆深刻。
四、畅所欲言,拓展延伸
1、本文主要刻画了“大圣”和“真君”两个人物形象,请问: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喜欢孙悟空:神通广大、机敏、坚毅 、勇敢、无畏、有正义感和反抗性。
喜欢二郎真君:总能识破大圣的各种变化、本领高强、神通广大。
2、学了本文,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遇到困难时,要有坚毅的品质和无畏的精神。只要坚持过,奋斗过,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无怨无悔。
启示二: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学会变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问题才会迎刃而解。
启示三:作文离不开想象,想象可以让我们的作文插上神奇的翅膀。我们要学习作者奇妙大胆的想象。
五、分析矛盾冲突,理解中心思想,把握形象性格
1、课件出题
大小二圣变身斗法的背景和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要大战几百个回合?而且总是孙悟空落荒而逃?
提示:孙悟空大闹天宫,不服管束,不把佛祖、菩萨、神仙放在眼里,犯了天条,冒了天威,还自名为“齐天大圣”,所以二郎神奉命来到花果山降服孙悟空这只“妖猴”。
大战几百个回合,表明变身斗法的艰苦曲折,旗鼓相当,亦表明孙悟空的本领高强,骁勇顽强、机智灵活,难以降服。这刻画了孙悟空桀骜不驯、幽默诙谐的特点,以及不畏强权、反抗镇压、争取自由的精神。
孙悟空屡败屡战,总是落慌而逃,原因是二郎神得到佛祖、菩萨、神仙、天兵天将的协助,人多势众,而且有比孙悟空更厉害的法术和法器,而孙悟空势单力薄。
二郎神是佛祖的卫道士(相当于军队和警察),是佛祖派来镇压犯上作乱的孙悟空的,代表维护统治秩序、等级制度的帮凶势力。孙悟空是反抗强权的愚弄奴役和镇压统治、争取平等自由者的代表。
六、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西游记》的相关部分,了解这场战斗的结局。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021七年级上册语文版语文教案例文5
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最的一篇童话,通过虚构而又生动有趣的故事,表达对愚蠢的统治者的蔑视和对人世间真理的追求。通过讨论,既让学生认识到说真话的可贵,也会有意识无意识地联系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现,会有所反思,从而对学生起着熏陶、教育的作用。
学情分析:
童话是六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课文浅显易懂,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学生的认知特点还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和想像力。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故事情节,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了解本文语言描写的精妙,深刻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①联想和想像。
②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思想。
③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安徒生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说起童话,我们大家肯定会兴趣盎然,那么你都读过谁的童话?(学生可能说:郑渊洁、安徒生、格林等等),看来大家都读过安徒生的童话,也非常喜欢他的作品。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哪篇童话?(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很有特色,也肯定会受大家欢迎的作品《皇帝的新装》。不过,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学习本文,要学会多角度、多侧面的地学习,去分析。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交流课前预习,了解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播放本课录音。教师可指导学生边听边圈点不理解的字词,然后借助工具书或与其他学习伙伴解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边读边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标出不理解的句子;第二,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为下面故事接龙比赛做准备。
2.师生共同订正第一个问题。
3.师:咱们先听老师讲故事:从前,有一个皇帝特别爱穿新衣服,以致不管他的国家和军队,于是——(依次出示情节图片,让学生展开故事接龙比赛)
4.师:其实故事内容并不复杂,围绕着“新装”这一线索,同学们猜一猜有哪几个情节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故事情节”的内容)
四、合作探究,赏析人物。
故事情节简单清晰,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同学们说其中刻画的最精彩又最可笑的人物是谁呢?(生答师板“皇帝”)
分四人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你为什么认为皇帝最可笑?作者是用什么手法刻画皇帝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呢?皇帝又是怎样上当受骗的呢?
(订正:皇帝是最愚蠢的,他为了穿得漂亮些,不惜花掉所有的金钱,用尽所有的心思,且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写他换衣次数之多。夸张手法突出了皇帝的愚蠢。由皇帝受骗导出布料特点,并让学生齐读布料特点一句。从而得出皇帝的特点“昏庸 愚蠢 不称职”并板书。)
2、皇帝不仅受骗,他还说谎骗了别人。那么他为什么说谎,当时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找出21段中心理描写并朗读,老师指导后再读。)
3、皇帝为了保住皇位,上当受骗又说谎,且表演了一出__的丑剧,令人捧腹大笑。那么其他的官员又是为什么说谎呢?
(学生分角色朗读6—17段,而后讨论分析。可见他们的“自私,虚伪”的丑恶嘴脸。板书“自私 虚伪” )
4、诺大一个王国里,为什么只有一个孩子敢说真话?
(表现孩子的天真,无邪。板书)
5、师:同学们,在短短的故事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他们荒唐可笑,愚蠢虚伪,自私无耻。这样典型的形象作者有无见过?用什么方法塑造出来的?
(引导学生分析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6、故事的结局:光天化日之下,皇帝__,你对这个丑剧作何评价?
(学生分析后作补充:的确,现实中赤身_的皇帝不一定有,但皇帝挥霍无度,大臣们投机钻营钻营,献媚取宠却比比皆是,如中国的和绅,李莲英。可见,本篇童话就是在真实的生活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合乎逻辑的想象和夸张不仅不会让人感到虚假,反而感到更真实,更动人,而且更吸引读者。)
7、理解寓意
作者创作这篇童话,仅想告诉人们一个可笑的故事吗,有无更深的寓意?
(借童话讽刺了统治者的虚伪自私,同时也赞扬了儿童的天真无邪,愿人人保持一颗童心)
五、拓展延伸,口头作文。
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设想_结束后,皇帝回到皇宫会怎么办?
(三分钟后,学生口头作文)
六、课堂小结。师生一起总结。(略)
七、布置作业。
课下继续读一些安徒生的童话,真正体会童话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投影出示字、词及文学常识。
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
1、你如何评价这两个骗子?(可多角度多侧面地评价)
小组讨论、交流,老师梳理,得出结论:
a.骗子针对皇帝的贪图享乐,不理朝政,设下骗局,其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皇帝改过自新,治理好国家。
b.骗子骗皇帝,以骗对骗,只不过是以毒攻毒罢了。
c.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没有写骗子落人法网,实在耐人寻味,其用意可能是有意向读者敞开一扇感情之门——他并不痛恨那两个骗子。
d.两个骗子也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
e.骗子不值得肯定,纯粹是为了个人捞取钱财。
2、结合自身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a.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情况?请你就童话中小孩敢于说真话谈谈作品对我们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全班讨论,教师梳理,明确:
大臣们怕别人说自己是愚蠢的、不称职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所以不敢说真话,而老百姓或出自安全考虑,或受不良世风影响,也不敢说真话。
现实生活中有类似情况。(可让学生设想一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有学生可能会说到在老师面前不敢讲真话的情景,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检查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以取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
三、鉴赏提升,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讨论。
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如果你当时也在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有关说真话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
五、布置作业。
不脱离原文主题,大胆想像,为课文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
要求:a.大胆想像,勇于创新。
b.书写规范、工整。
c.字数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皇帝的新装
不称职 虚伪 自私——讽刺
愚蠢 天真 无邪——赞扬
想象 夸张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