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的:
1、 体会抒情散文强烈的情感的表现特点
2、 体会本文诗化语言的美,体会本文含义隽永的语句的含义
3、 体会本文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第一部分。
一、导入
1、 从中国的几大石窟谈起
2、 简介莫高窟的来历传说。
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
它是中国古代从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石窟有许多壁画塑像经册,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上个世纪初,由于历史的疏忽和朝廷的腐败,它曾遭劫掠,这成为中国人的一大伤痛,余秋雨就是写出这伤痛的人。
二、初读课文
1、 作者(见教辅资料)与学生交流对余秋雨的了解,从有关书上读他的散文中的美文选段。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2、 课文内容疏理
1) 本文写了什么?
2) 文物是谁卖的?
3) 题目中的道士塔是谁的塔?
4) 他卖了文物是罪人,为什么要给他建塔?(此问难度大易散开,及时收住留在后文中讨论)
5) 给他建的什么塔?
6) 僧人的圆寂塔和这个道士的身份是否相符?
介绍佛、道两教及塔
道教和佛教是在我国并行的两大宗教,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各有特色。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升天),死后的葬法一是坐缸,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入葬。佛教僧人的死叫圆寂,他们的遗体是要火化的,有道高僧的骨灰叫作舍利子,保存用塔。
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弟子问及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这种塔被称为“覆钵式塔”
7) 道士管佛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混乱,错误折射出时代的问题)
8) 王道士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他的语句
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他的。(外貌、衣着、神态、行为)
抓住他的那些特征写的?(愚昧)
有那些很形象的词来描写他?找出来并分析(土布棉衣――地位低。目光呆滞――愚蠢。畏畏缩缩――胆小。漠然――无知而无畏,犯罪而不 知。憨厚――老实厚道,这里是无知的意思。达观――对不如意的事看得开,这里是指他对洞还不是太白不过分要求,讽刺其愚昧。满眼困惑――自认为是做正事,对别人的干涉不理解,对自己的犯罪浑然不知,讽刺其愚昧。爽快――舒适痛快,这里指他对有人与自己崇拜的唐僧有相同的崇拜而高兴,心甘情愿出卖文物的愉快心情,讽刺他的愚昧。
9) 作者为什么始终抓住他的愚昧来写?这与文中的那一句话有关?
“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这是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所以,恨他也没有用,是对牛弹琴,你骂他,他反而莫名其妙。
毫无疑问,王道士的行径是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感到愤恨的!但是,我们能把这种责任完全让他一个人来承担吗?
从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中国文物流失的序幕开始,咱们国家的文物就经受了帝国主义强盗一次更甚一次的劫掠。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对园内四五十处殿堂文物进行了空前洗劫,自康熙以来历代帝王所藏的纯金、镀银、玉雕、铜铸佛像达10万尊以上,自此悉失,圆明园文源阁所藏《四库全书》包括《永乐大典》,被掠到海外。
接着是1900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纵兵三日,紫禁城、中海、南海、北海、颐和园全部被劫。自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后来便是敦煌文物的流失,有资料表明。敦煌珍品有五万多件,流失国外的有四万多件。因此有人说“敦煌中国,敦煌学在国外”从这一系列事件来看,我们能够把敦煌文物流失的罪错全加在王道士身上吗?不能。
作者是如何看待这事的?――“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三、生读朗读课文第一段
四、作业――找出文中自己认为不解的语句,认为有深意的语句,认为美的语句。
第二课时
再读课文学习二、三、四部分,理解本文结构特点
一、课文内容疏理
1、 有人统计过文中外国人是如何掠夺走敦煌文物的吗?
敦煌文物的遗失情况:
⑴1900年王圆箓发现藏经洞内藏写经、文书等文物4万多件。
⑵1907年英国斯坦因以约200两银子掠走写本、文书24箱,绘、绣佛画5箱。
⑶1914年斯坦因以500两银子再次掠走写本5箱。
⑷1908年法国伯希和以500两银子走精品5000件。
⑸1911年日本人吉川小一郎掠走约600件经卷。
⑹1914年俄国奥尔登堡掠走一批经卷,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⑺1924年美国华尔纳粘揭盗壁画26块。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仅以6包劣质石蜡为代价,就从王道士手中换得敦煌藏经洞珍贵写本5大包。
2、 斯坦因他们是怎么看待从敦煌买走文物这件事的?文中有那些言辞是为这些冒家开脱的?找出来分析。
抢救出这笔遗产―――他们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无人管理)
从黑暗走向光明―――将敦煌文化研究出来让世人知道。
无力研究―――自己才有力研究
3、 作者写他们来掠夺时用了几个词写他们的迫不急待,找出来。
万里冲刺――急迫,狂喜,发现宝贝后急于据国已有的心态。
长驱直入――无阻,国家的无能,反映时代的问题。揭示时代背景。
4、 我佩服他们什么?他们在论述中遗忘了的“极基本的前堤”是什么?
佩服他们的精神,对学术研究的精神。
莫高文化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的国宝,应永属中国人民,而他们的报告中遗忘了这些基本前堤。
5、 古诗引用有什么作用?
表达自己的愤恨,国人之恨。对所有侵略行为之恨,由敦煌到圆明园,扩展这种恨。
6、 在作者看来,还有人比自己更恨得深,是那些人?为什么?
敦煌学研究者,研究自己国家的文化还要从强盗手中去买。
7、 他们是怎么表现这种恨的?
不善表达,默默研究,研究出敦煌学说来,以此挽救失散的国宝。
8、 他们的研究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你怎么看待“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这句话?
9、 “默默地离开”有什么意思?
他们深感肩头担子很重,这了民族的损失,他们的路还很长,得到的荣誉使自己更感到压力,同时,这话本身也会使人感到屈辱。
10、 作者这样写对主题有什么作用?
新旧社会的对比,揭露批判了旧的社会,也有对新中国的歌颂。
二、本文的结构特点
本文几个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安排的?
各都有整个事件,而各部分又有各自的重点,
本文这种叙事模式,叫“链环式结构”,也就是说,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切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小集体,彼此相连又彼此独立,随叙事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
三、读课文,自由讨论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分析作者的语言的美。
第三课时
品味本文的语言美
一、提出自己认为不解的语句,认为有深意的语句,认为美的语句大家讨论
可能的语句
1、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凄艳的晚霞”象征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滴出的鲜血。“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以议论的方式直接表达作者对国宝流失的沉痛,对外国文化强盗抢掠行为的愤慨。
2、文中的四个“惨白”含义,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明确:前两个“惨白”既是写洞壁和泥塑被石灰粉刷后的颜色,也写作者悲惨的感受,是景语也是情语。后两个“惨白”直接表达鲜明强烈的自我感情。
3、“偌大的中国……宁肯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明确: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糟蹋文化遗产,为列强掳掠我国国宝大开方便之门,是酿成民族悲剧的根本原因。昏庸腐朽的满清政府,不采取任何保护文物的措施,竟让根本不懂得莫高窟价值的王道士把持莫高窟;封建官僚不但不保护文化遗产,反倒窃取、糟蹋敦煌文物。封建统治阶级是莫高窟文化劫难的罪人。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内心难以言状的痛苦,特别是“有时想狠心”这几个字可以让人感受作者在痛苦中所蕴涵的强烈愤懑。“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是无奈的呼叫。清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不仅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反而大量糟蹋,让外国人骗走,这是整个民族的悲哀啊。作者有与其糟蹋还不如什么什么的意思。
4、“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
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他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明确:这是一种近乎写梦境幻觉的诗歌笔法。我为什么要拦住车队?为什么要大哭一场?
他不想让这些文物被运到外国去,所以拦车。大哭,因为他不知道到哪里去。
作者深深热爱着中国的文化,然而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文化的命运是无奈的,他的哭,说明了他的痛苦与愤懑,充满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作者恨不得直接干预历史小丑和文化强盗的犯罪行为,所以闯到规定情境里来了。也只有这样写法,才能表达作者极度的痛苦、惋惜、愤懑和无奈。抒情主人公的呼喊和哭诉,给人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我好恨!”从这三部分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极其苍凉悲怆的。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们的驮队,却最终无能为力,因为那时的中国是不允许他那么做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又无法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理解了作者的这种心境,我们理解起这篇课文来就会容易的多。
二、写作特点
刻画生动形象,复活历史场景。
涂抹感情色彩,注入浓郁诗情
打破时空限制,突出自我形象。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来看,作者为什么用了“道士塔”来作为题目?这是一座什么塔?
愚昧的塔 耻辱的塔 警示的塔
《道士塔》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坍圮( ) 凛冽( ) 倒溯( )遗赠( )
官邸( ) 蹊跷( ) 歆羡( )婀娜( )
窗明几净( )风餐露宿( )像模像样( )
2.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
A.风餐露宿 天上星宿 男生宿舍 宿构文章B.才华横溢 雄关险隘 经典演绎 移风易俗
C.像模像样 塑料模具 大模大样 模仿能力D.倾泄愤恨 暴雨倾泻 诙谐幽默 不屑一顾
3.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圆寂 歆羡 优柔寡断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B.凛冽 卑微 枉废心机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C.蹊跷 尴尬 针砭时弊 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D.委曲 婀娜 委屈求全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 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
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
③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 。
A.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
C.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
5.解释下列词语。
坍圮:
对牛弹琴:
官邸:
风餐露宿:
布施:
品位: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句是( )
A.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莫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晚餐》。
B.道士想起了自己一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
C.他恭敬地称斯坦因为“司大人讳代诺”,称伯希和为“贝大人讳希和”。
D.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有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
7.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
B.当学校宣布我们文学小组成立并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C.任何社会、任何家庭都是经不起奢靡之风的侵袭的,何况我们的国情还不到玩名猫名狗的地步。
D.作家赵丽宏也不太欣赏散文虚构,但他认为余秋雨的散文仍然可以当散文看,因为不是每篇都有这样的虚构,而且有的历史的记载也不详尽。
8.下列句子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林冲回头望了望火光冲天的草料场,大踏步朝前走去,朔风凛冽,那雪下得更紧了。
B.余秋雨的《道士塔》,生动深刻,才华横溢,是其“文化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C.柳永与红颜知己难分难舍,《雨淋零·寒蝉凄切》中表现的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叹惋不已。
D.玄奘不远万里前往印度取经,其间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历尽磨难。
9.下面摘录的是课文中的句子,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助词“的\'的一组是 ( )
①莫高窟[ ]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
②什么也没有了,唐代[ ]笑容,宋代[ ]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③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 ]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④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 [ ]筹划。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选出加点的虚词位置无误的一句 ( )
A.经过他长期的研究、试验,终于出‘色地掌握了嫁接果树的技术。
B.张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语文的刘老师也懂得一些日语。
c.星光染织厂,产品数量不但比我们高,而且花色品种也比我们厂多。
D.老张没有听从大家的劝告,反而继续干他的傻事结果吃了大亏。
11.下列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一位日本学者用沉重的声调作了一个说明:“我想纠正一个过去的说法。这几年的成果已经表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A.说明敬煌的宝藏仍然在中国,并没有流落到外国。
B.通过一位日本学者的评价来评述学者们的成就,是因为我们、中国人自己没有意识到所取得的成就。
C.尽管敦煌的宝藏不在中国了,但许多学者苦苦研究,终于取得了瞩世的成就。
D.表明外国学者想研究敦煌的希望永远破灭了。
12.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文笔流畅,是一篇至美的文化散文。
B.文章简单勾勒了道士塔所处的自然风光,而笔墨着重手王道士把敦煌宝藏卖给外国
冒险家的罪恶历史。 C.作者使用了不少警句和反语,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文章精巧灵活,是一种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大散文。
二、课内阅读
(一)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斯坦因他们回到国内……决胜负于城下
1.“常常提到古怪的王道士”中的“古怪”,其含义是( )
A.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脾气古怪,行礼行的鞠躬礼,称呼称什么“司大人讳代诺 ”什么的。
B.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头脑好简单,编几句瞎话,他就相信了
C. 斯坦因他们觉得王道士连一点经济头脑也没有,得一点小利就心满意足。
D. 斯坦因他们觉得让王道士这么一个蠢人,这么一个对文物毫无知识的道士掌管敦煌的稀世之宝,是令人诧异的。
2.“他们的论述中遗忘了一些极基本的前提”,这些极基本的前提是什么?
3.“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是什么意思?
4.“要么你接住我甩过去的长剑”是什么意思?
5.引用的诗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下文,完成1~6题。
对于这批学者,这些诗句或许太硬……我好恨!
1.作者为什么说“这些诗句或许太硬”?
答:
2.“这种方式”指什么方式?
答:
3.揭示了当时敦煌文物保护上的哪些窘况?
答:
4.一批洞窟文献送京的情景说明了哪些问题?
5.“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一句,是狠狠心说的,又觉“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这样的思想感情怎样理解?
6.“大哭一场”表达什么感情?
7. 作者在第三部分最后说“我好恨!”请你联系上文,说说其中包含哪些复杂的情感?
《道士塔》基础知识
一、 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尽量用原文作答)
1. 课文第一部分 段介绍了有关敦煌文物流失的史实;它与课文第二、三、四部分是 关系。
2.概括第二、三、四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3.所以本文是 结构。
4.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是:
二、阅读第一、二、三部分,准确筛选信息。(原文回答)
1.王道士的“丑”是如何体现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外貌:
行为(概括):
神态:
语言:
心理:
1. 敦煌文物流失过程中,官员具体在哪些环节上负有责任?(找出原文并概括)
2. 假如作者生活在那个年代,他能改变敦煌文物的命运吗?
第二部分 互动学习
一、 文本研读: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为什么说“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3作者为什么以“道士塔”为题?
二拓展阅读:
三峡
告别白帝城,便进入了长约200公里的三峡。在水路上,200公里可不算一个短距离。但是,你绝不会觉得造物主在作过于冗长的文章。这里所汇聚的力度和美色,铺排开去2000公里,也不会让人厌倦。
翟塘峡、巫峡、西陵峡,每一个峡谷都浓缩得密密层层,再缓慢的行速也无法将它们化解开来。连临照万里的太阳和月亮,在这里也挤捱不上。对此,1500年前的郦道元说得最好: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
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划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僵寂的身边突然响起了一些“依哦”声,那是巫山的神女峰到了。神女在连峰间侧身而立,给惊吓住了的人类带来了一点宽慰。好像上天在铺排这个仪式时突然想到要补上一个代表,让蠕动于山川间的渺小生灵占据一角观礼。被选上的当然是女性,正当妙龄,风姿绰约,人类的真正杰作只能是她们。
人们在她身上倾注了最瑰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汲足世间的至美,好与自然精灵们争胜。说她帮助大禹治过水,说她夜夜与楚襄王幽会,说她在行走时有环佩鸣响,说她云雨归来时浑身异香。但是,传说归传说,她毕竟只是巨石一柱,险峰一座,只是自然力对人类的一个幽默安慰。
当李白们早已顺江而下,留下的人们只能把萎弱的生命企求交付给她。“神女”一词终于由瑰丽走向淫邪,无论哪一种都与健全的个体生命相去遥遥。温热的肌体,无羁的畅笑,情爱的芳香,全都雕塑成一座远古的造型,留在这群山之间。一个人口亿众的民族,长久享用着几个残缺的神话。
又是诗人首先看破。几年前,江船上仰望神女峰的无数旅客中,有一位女子突然掉泪。她悲哀,是因为她不经意地成了李白们的后裔。她终于走向船舱,写下了这些诗行: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舒婷:《神女峰》)
1. 作者在第一段中,有关200公里与2000公里的比照,其用意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
2. 第二段中引用了《水经注》的一段文字。
(1) 引用是为了说明三峡的什么特征?
(2) 简要阐述文中“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一句的含义。
3第三段中写到“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
(1) 是什么让清醒的人消受不住?
(2) 下文中哪个词语与之形成对照?(只限两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