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粤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马振华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态度,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了解类比、比喻论证的用法和作用。

3、鉴赏和品味本文幽默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鉴赏和品味本文犀利、幽默、讽刺的语言。

【教学难点】:

了解类比、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运用。

【教学设想】:

都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所以要难文简上,突出中心。要找准文章的切入点,降低难度,才能做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方法】:

采用研读讨论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圈点勾画疑难句子并思考、品味、探讨、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论语》曾有这样的语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且要辩证吸收。鲁迅将这种思想行为在一定的背景下上升为一种思想动向——拿来主义。

二、文体及背景简介: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可以归入这一类。

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且介亭杂文》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字音

自诩( xǔ ) 磕( kē)头 残羹( ɡēnɡ )冷炙(zhì) 冠冕(miǎn)

犀(xī )利 吝啬(lìn )(sè ) 脑髓(sǔi) 孱(càn)头

蹩(bié )进 国粹( cuì )

四、研读第一部分:

1、本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拿来主义。

(1)、分析“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否定了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类比如下: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亡国灭种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3)、分析“送来主义”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来主义

2、小结: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先破后立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10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四、分析拿来主义: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挑

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选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烟灯 毁掉大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各自走散 腐朽淫糜的东西 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肯定拿来主义

4、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总之,我们要拿来。——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怎样“拿来”?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拿来”有何意义?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怎样才能“拿来”?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五、鉴赏语言特色: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 例: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讨论、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六、认识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七、归纳文章主旨: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的条件。

八、思考: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拿来主义》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比喻论证方法

2. 感受本文幽默犀利反语讽刺的杂文语言特征

教学过程:

【导入语】

师: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杂文《拿来主义》。

【题目解说】

1. 课文出处

本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且介”,因为有一段时间,鲁迅先

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2. 文体:关于杂文

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于议论,也可以叙事。杂

文,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泼锋利为主要特点。

《拿来主义》强化练习题

一、阅读题

我们读书,应当像蜜蜂酿蜜那样,(a)上下五千年,各类文化科学知识都可涉猎。知识的组成犹如埃及金字塔,基础愈广、愈厚,金字塔便可修筑得愈高、愈牢。你的学习成就所能达到的高度,最终决定于基础所能支撑的限度。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b)的博大精深的科学巨著,而支撑这部鸿篇巨著的基础则是数以万计的图书,文献以及各种资料。马克思本人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家,而且精通哲学、历史,酷爱文学、数学,对法律、军事、外交、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也都有较深的了解。这正如他自己所说:“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c)我们所以强调广读博览,还因为各种知识本身都是互相渗透、相互联系的。(d)(e)这些话,乍一听起来,似乎不合情理,但细想起来,又在情理之中。在你做某项工作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很可能在另一件事上受到启发,使你茅塞顿开,眼前又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f)(g)读书也一样。当对某本书中的某个问题钻不透时,不妨把它放一放,看点另外的书刊,也许会从中受到启迪。(h)(i)因此,我们应力求多读一些书,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Z]1.文中(a)处,填入最恰当的词语是             [    ]

A.积年累月

B.广取博收

C.去粗取精

D.博闻强志

[Z]2.文中“愈广”与“愈厚”的次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3.把划线句子改为主动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4.文中(b)处应填上最恰当的内容是             [    ]

A.举世闻名

B.举世瞩目

C.举世无双

D.举世公认

[Z]5.文中(c)处填入内容最恰当的是               [    ]

A.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位博学多闻又取得极高成就的人

B.马克思的极高成就正是建筑在这样雄厚基础之上的

C.金字塔的高大正是因为有了深广厚实的基础的缘故

D.《资本论》这座智慧之宫就是建筑在这样雄厚的基础之上的

[Z]6.请把下面六个材料(用序号)分别填入上文(d)(e)(f)(g)(h)(i)处,使上下文通顺合理                                                  [    ]

A.鲁迅先生主张“多读各种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

B.阿基米德苦苦思索王冠含金量的计算方法不得其解时,却在浴盆里受到启发。

C.大语言学家赵元任曾讲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要做哲学家,须念不是哲学的书。”

D.张旭学草书,正因为迟迟不前而焦虑,却在看他人舞剑时,有了领悟。

E.德国化学家Q·利希藤贝格也说:“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

F.而通过自学掌握了九种外语的青年方能达更深知这一点。他说:“知识的搭配也是营养学。……知识是互相制约的,又是互相补充和支持的。”

(d)______  (e)______  (f)______  (g)______  (h)______  (i)______

7.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______。

8.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

二、写作题

根据下列材料作文,谈谈对“学生人格”的认识,字数600字左右。

材料1.媒体近日披露:浙江金华一名叫徐力的少年,因学习负担太重,分数又老上不去,不堪忍受其母“必须进入前十名”的催逼,一怒之下杀死亲母……

材料2.前不久媒体报导了一个姓罗的教师,硬逼着学生吃下了大便,干出这种极端侮辱学生人格之事的“人”竟然还“一直表现不错”。

材料3.浙江省教育部门频频发文为学生“减负”。其中一条提出:今后为尊重学生人格,不准再公布学生考试名次,为学生保密。

参考答案

B卷

1.所考知识点:语境语义。

解题答案及点拨:B项最符合“蜜蜂酿蜜”的特点,再结合下文语境,突出的是涉猎的广博。

2.所考知识点:语序、词序。

解题答案及点拨:不能颠倒,因为要与后文的“愈高”“愈牢”对应。

3.所考知识点:句式变换。

解题答案:基础所能支撑的限度最终决定了你的学习成就所能达到的高度。

4.所考知识点:辨析词义。

解题答案及点拨:A侧重于“闻名”强调其影响,B侧重于“瞩目”,世人对其态度,C侧重于“无双”,强调举世无有相比,都不合语境要求。只有D,合乎语境要求。

5.所考知识点:句子衔接。

解题答案及点拨:C与上文脱节;A项不合文段意思,旁生枝节;B项虽合乎语境,但不如D项表达得更形象,贴切。

6.所考知识点:

解题答案:d  C  ,e  E  ,f  B或D  ,g  D或B  ,h  A  ,i  F  。

7.所考知识点:提炼要点。

解题答案:读书要广取博收。

8.所考知识点:论证方法。

解题答案及点拨:这段文字用了喻证法,例证法和引证法。“金字塔”之说,“蜜蜂酿蜜”之说都是喻证。

9.所考知识点:因果论证的方法。

解题点拨:提供材料写议论文的最大特点就是“由此及彼”即把材料的“此”思辨清楚,准确把握所供材料说明的问题,从而产生个人的认识和思想感情。这道作文题属多则材料作文题。更要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以及其间联系说明的问题,由因及果地论述“学生人格”的确立,即由血的教训而使社会关注、重视、尊重学生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