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刘莉莉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教案

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体验人类文化经典中宇宙论和人生论的精华,认识到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使认识人与宇宙的关系,进而思考人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追问。

本专题的文本均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思想厚重,学习本专题,不仅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应注重提高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作为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专题,本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在人文思想上是对前面若干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经历了前面19个专题的学习,到这里发展到一个思维顶峰,由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指引功能,虽说不能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但对学生精神追求的选择,肯定会有启发。

本专题包括两个板块:“心连广宇”“伟大的情思”。第一板块,探讨的问题是人如何认识宇宙万物,超越个体有限的存在和经验的世界。王羲之面对人生短暂与宇宙的永恒之间的矛盾,表达了他的达观和自我排遣的情怀,而庄子则描绘了一个非经验、超现实的宇宙,让我们的精神“逍遥游”。第二板块,与伟人对话,帕斯卡儿谈到思想的重要性;罗素则说到一个脱离平庸的人所具有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境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了解古今中外经典中关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论述,感受作品的思想光辉,提高人生境界。

2.学生能结合背景,读懂《逍遥游》和《兰亭集序》,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学生能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帕斯卡儿和罗素文章的观点,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4.学生能诵读积累文言文和作品的名句,对其评析、仿写,并在读写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建议

本专题采用问题探讨的学习方式,提供重点探究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思辨的眼光研讨语文文本,与伟大的思想进行碰撞,体验人类思想的巅峰状态,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探讨的方式,但在安排课堂讨论、质疑、驳难的过程中,仍要有文本意识,所有的思考必须建立在文本诵读、文思梳理、文词理解、文意阐发的基础上。第二,在本专题中也应注重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深化。作为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专题,首先在文本处理上,也可把本专题视作为一个总结,如前面所要求掌握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等阅读文本的方法都可在这里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和强化;相关文言知识,应督促学生自己梳理整合。如《逍遥游》、《兰亭集序》中的相关文言知识点,应督促学生自己梳理整合,回顾并巩固五个模块学过的文言阅读方法。至于现代文阅读,也应回顾以往学过的阅读鉴赏的方法和思路,如利用各种背景资料与文本对话,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推敲,整体把握作者的基本态度、情感,体会文章的特色等等。

课时安排:《逍遥游》3课时

《兰亭集序》2课时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1课时

《我为什么活着》1课时

写作实践 2课时

专题内容解析

《逍遥游》

教学目标

1.体会《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理解作者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的写法。

3. 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标题含义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中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 “无限时空”,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

思路理脉

课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1—6自然段,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大至鹏鸟,小至蜩鸠,都受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本段可分三个层次:

第1层是1—3自然段,“大” 的代表鹏鸟也“有所待”。

第2层是4—5自然段,设喻对比阐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小”的代表蜩与学鸠以及朝菌与蟪蛄,不仅不及“大”的“冥灵”、“大椿”、“彭祖”,而且都是“有所待”的。

第3层是第6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

第二部分是第7段,“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庄子在本段最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无需凭依,真正获得绝对自由,才是逍遥游。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做到这些是“至人”“神人”“圣人”。

难点剖析

1.对庄子关于“无己”、“无功”、“无名”的含义的理解。

“至人”“神人”“圣人”——精神自由的逍遥者

“无己”就是忘掉自己,不计生死,超越自我,物我两忘。参与天地自然运行,与宇宙大化同性。

“无功”,就是不讲功名利禄,不汲汲追求外物。这种人只有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而无更多的奢望。他们只想保身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思想。

“无名”,就是忘记荣辱毁誉得失,雅俗共处,正如庄子所说“呼我牛也谓之牛,呼我马也谓之马”,褒贬由人,俯仰随我。

所谓“至人”,其实只是一个通晓万物本性,顺应自然变化的达道之人。也许有人要问,“至人”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至人”不仅存在,而且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不过他们的精神已远远超过了世俗,在拿那高妙玄远的境界里徜徉徘徊。庄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过:顺应自然方能免于祸患,顺和自然,神游于无为之境,不被外物役使。这些话的意思是说,一个纯真的人虽身处现实的物质世界,但精神却要游离于物质之外,不被外物驱使。庄子的这种“至人”观,实质上就是他的逍遥思想的又一个版本。在庄子的眼中,任何人只要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忘记世间毁誉得失,超越一己生死界限,胸怀就会宽广,精神就能超脱,真正达到“至人”的境界,享受怡然自得的逍遥。这是庄子面对人生痛苦指示出来的一条精神出路。

“无己”、“无功”、“无名”是庄子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途径和最高境界,任何人只要摆脱了功名利禄的束缚,忘怀世间的毁誉得失,超越一己的生死界限,便会达到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逍遥。

教学设想

教学中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文章的核心观点。“文言”应该既有“文”又有“言”,苏教版的文言文常常是“文”“言”能很好地统一起来的,就本板块而言,“文”的色彩更重。因此,怎样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把两文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其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这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的。

那么,怎么让“文”的光彩照亮学生的精神世界呢?

学习文言文本,首先只有读懂,才能让“文”浮现出来,因此疏通词句无疑是深入探讨文本的前提。但庄子之文常常不拘一格变幻无穷,以超越现实的虚构,诡怪奇异的想像,荒唐无稽的言辞,编织荒诞虚妄的故事,仅疏通词句或直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是难以触及其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的。所以在学生进入文本前,教师首先应介绍庄子及其“逍遥游”的理想境界,让学生对庄子追求逍遥自适的生活态度有总体的认识。其次,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让学生围绕“逍遥游”这一理想的精神境界进行探讨:文章极写鲲鹏的神奇莫测,画面极其壮美,那么,鲲鹏达到逍遥游的境界了吗?蜩与学鸠上下翻飞自如,作者为什么用批评的口吻说“之二虫又何知”?作者谈“小大之辩”是不是否定“小”肯定“大”?文末谈了现实中的几种人,为什么他们都没有达到作者的理想境界?你认为“逍遥游”的内涵是什么?怎样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又有什么启发和意义?利用工具书,了解这些词的义项,文言文中虚词用法富于变化,对这些进行归类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途径。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同步练习

1.根据课文或诗文默写填空。(10分)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 , ,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 ,则芥为之舟。

③ ,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④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辩乎荣辱之境。

⑤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坳堂(ào)   修禊(xì)  遏制(è)   怙恶不悛(hù)

B.激湍(tuān) 夭阏(yū)  濒临(bīn)   摒除杂念(bìnɡ)

C.泠然(lǐnɡ) 形骸(hái)  俯瞰(kàn)   自怨自艾(yì)

D.癸丑(ɡuǐ)  嗟悼(jiē)  震颤(chàn) 决起而飞(xuè)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脆弱 致理名言 步入正规 荒唐可笑

B.禽兽 无与伦比 忧柔寡断 分内之事

C.蔑视 深不可测 绵里藏针 粮食歉收

D.飓风 心猿意马 文过饰非 人间心酸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青少年因迷恋上网游戏,导致学习成绩滑坡,甚至因此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人成虎,危害社会。

B.国家知识产权保护部门对专利申请审查不严,如仿照动物设计的玩具,本来司空见惯的动物外型,同样授予专利权。

C.有位考生忘带了准考证,一位司机主动驾车帮他回家去取,当考生返回考点时,已是入场时间了,考生紧张得忘了付车费,而司机却不以为然,转身驾车离去。

D.外国学者前来晒甲山观摩红崖天书,感喟其神秘性。于是,红崖天书之名不胫而走,随后前来考察研究进而欲破译者更是趋之若鹜。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测试

1、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预习知新

1. 字音填充

北冥( ) 尘埃( ) 坳( )堂 草芥( ) 决( )起 夭阏( ) 抢( )地 舂( )粮 晦朔( ) 腾跃( ) 翱( )翔 榆枋( ) 数数( ) 蟪蛄( ) 蓬蒿( ) 泠( )然 蜩( )

2. 词语解释

实词释义:

1、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

2、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运:  徙:

3、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

4、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tuán): 扶摇:

5、 “去以六月息者也。”  息:

6、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生物:

7、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苍苍:  极:

8、“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斯: 培: 夭阏:

9、“ 我決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決:  抢:  控:

10、“ 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  适:  莽苍:  果然:  宿:

11、“之二虫又何知?”   之:   虫:

12、“小年不及大年。”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