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苏教版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刘莉莉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重点)

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重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难点)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曾经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地珍惜,世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对她说:“我爱你”如果非要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周星驰的对白一时被奉为经典,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为之报不平,为之流泪难过,觉得这便是最大的痛苦。可是今天我要说的是假如有一段美好的爱情摆一对恋人面前,这对相爱的人好好地珍惜可又不得不放弃,这,对恋人来说又是何等的痛苦呢?这对恋人中的男主人公便是那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一代情圣,风流才子柳永。他在仕途的失意之际为了生计不得不离开汴京,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面对着佳人迷离的泪眼柳永肝肠寸断写就了这篇缠绵悱恻、哀婉凄美的《雨霖铃》。

(二)词牌来源

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凄风苦雨,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

《雨霖铃》教学实录

一. 导入:

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二. 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

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将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 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可是我又不知道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背景音乐。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匹配的配乐。

教师范读。

(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学生初步体味到本词的意境,教师见学生听得颇有感触,趁机提出让他们利用他们此时此刻对本词的感悟来朗诵本词)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个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肺壮气长,不是看谁更适合练狮吼功。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正如我们不能把《满江红》唱得欣喜若狂,不能把《健康歌》唱得悲悲切切。所以,确定我们所诵读的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很重要了。

那么,《雨霖铃》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提示学生抓住有效信息,为后面的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学生发言讨论,互相补充印证。教师提示学生结合本词的具体内容解说为什么要这样来定基调的原因,防止学生架空泛泛而谈。

综合大家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雨霖铃》的感情基调:悲戚低沉。

好,请同学们酝酿一下情绪,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诵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诵。

五、我们还可以把这首词处理得更细腻一些。要想用声音更细腻地处理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

让我们一起进入到这首词的血肉和肌理中去。

我们先把上阕一起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

解读第一句话“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句话,一眼看过去,就是一句写景的文字。就这句话,我的一个朋友曾经打了一个很有趣的比方,他说,这句话就好比是一篇日记的开头,仅仅是为了交代时间、地点、天气状况,所以我们应当以一种平和的叙述语气来读这句话(师用“叙述语气”范读),这样来处理好不好?

生答:不好。

师问:为什么?

学生发言指出此句话虽明写景,却暗含情,环境氛围多悲戚之意。

教师明确:这句话作者以凄凉的环境来暗寓他凄凉的离愁。所以,此句起调应起得低沉伤郁,句与句之间应做稍长的停顿,要读出“悲”、“凉”的味道来。

解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随便抽一个同学。

(让他想象)现在,你马上要和你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分别,你到机场或车站去送他,两个人彼此握着对方的手,眼泪无声地落下,想开口安慰一下对方,可这一开口,到化成了一片哽咽唏嘘之声。

让学生深入到这种情景中去,并试着用此种感情来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零噎。”

(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此处写离别之情,当属离别之情的高潮。所以读这一句,语调应该来得更凄切一些。

我想,这一句话由感情细腻的女生来读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女生朗读。

解读“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想这样来读这句话,大家看行不行。

师以一种极有气势的,昂扬爽朗的语调朗读。

(学生对此反映极强烈,议论纷纷,均表示这样来读这句话不妥。)

在你们陈述你们的意见之前,我先来说一说我这样来处理的原因。此句景象阔大。大凡阔大之象,即有气势。我这样来处理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气势。

我读出这种气势没有?

生答:读出来了。

那么这样处理好不好呢?

生答:不好。

我读出这句话的味道没有?

生答:没有。

那我们这里该读出什么味道来?

学生举手发言,他们认为老师的朗读处理方式违背了本词的基调,且这句话所写之景象仍是饱含愁绪的。

继续问:这里仅仅只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吗?还有没有可能由其他什么原因引起其他什么愁绪?(提示结合前面看到的提示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并举手作答,得出结论:还有此去前途未卜,前途渺茫的身世之叹,失意之愁。

教师总结,并提示读这一句的时候在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这句话由男生来读比较合适。

全体男生读此句。

好了,上阕我们分析得比较熟透了。现在,我们酝酿一下情绪,然后带着刚才大家一起分析品味出来的微妙细腻的情绪把上阕来一次完美的表现。

生齐读。

下一阕,我把它交给大家。你们喜欢那一句或那几句就去读那一句或那几句,不过你得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来读它,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分组讨论,每组选派两个同学代表发言。一个同学负责朗读,一个同学负责解说他们这样来朗读的原因,他们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学生讨论。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学生皆动情朗诵,课堂气氛热烈。

尾声:学生此时对本词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认知都已入佳境,趁此熟机,教师放背景音乐,提示学生全体诵读。在幽怨的配乐声中,学生忘我投入,齐声诵唱。

结束语:送大家一句话: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文学作品,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生活,你定会收益匪浅。

《雨霖铃》说课稿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笔者稍作改变,将前一课的《念奴娇·赤辟怀古》和此课《雨霖铃》作为教读课文,各用一课时,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一个课时,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教法与学法设计

【内容设计】

【理论依据】

课型

自读、讨论、鉴赏

教法与学法力求统一,运用多媒体演示既激趣,又能创设适宜的气氛,更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音色俱备的长处。诵读法是语文教育与学习的传统的优秀方法之一。结合诗论赏析法实际上是以前人的鉴赏理论来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想象意境法和名句鉴赏法都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重要方法。

1、 信息加工理论

2、 诗歌鉴赏理论

3、 诗歌教学理论

1、多媒体演示法

2、诵读法

3、想象意境法

4、名句鉴赏法

5、结合诗论赏析法

此外还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和板书图示法。

把握整体察背景 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 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 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 改写运用争创新

教学环节:听——读——析——赏——背——创

步骤

【内容设计】

【课堂调控】

【设计依据】

第一步

导入

江淹有一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我国古代这种写离情别意的送别诗特别多,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或你自己感受很深的写离别的诗句。

教师可适当提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渭城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

一面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本课的教学提供比较的材料,让学生很自然的进行新旧的联系与比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第二步读

试读

回忆过去所学词的知识,试读本词,考虑语调、语速及感情基调。将疑难之处标出。同位可讨论。

采用学生小声读的方式。

“试误”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

听读

与自已刚设想的比较一下,与自己的读法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

点拔:

词里的一些特殊句式的读法,本词中领字的停顿。

此类知识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让学生通过比较而领会,然后在实践中训练掌握。

朗读

此次不放朗读只放图片和背景音乐

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理解词意。

既是训练朗读,又是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步骤

【内容设计】

【课堂调控】

【设计依据】

三、教学程序设计

第三步 初步理解

1) 推断词义

A.“寒蝉”“初”“念”“堪”等词的意义。

B.“留恋处兰舟催发”的“处”应做何解?与“今霄酒醒何处”的“处”相同吗?

C.“此去经年”课本注为“一年”,你认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可补充语例:A处”作“时”解,诗、词、曲中例甚多,可各举一例。杨万里《儿啼索饭》诗:“何时最是思君处,月落斜窗满寺钟。”辛弃疾《踏莎行》词:“最无聊处秋光到。”

B“多年,数年,强调难期再见。”《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等多部作品持此论。

“处”字教材未注,学生易解为“地方、处所”;“经年”教材注得不很恰当。

2)质疑

学生互相质疑解疑。

高三学生有必要培养这种质疑的态度与自已通过查找书籍解疑的能力与习惯

3)讨论:

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上下片各写什么内容。

视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相机点拔。结合板书理解此词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感情和结构。

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词的内容和结构,相对而言,这还是一种浅层次的理解,并不是难点。但这一步必须到位,否则下面的鉴赏活动则易成为架空分析。

【内容设计】

【课堂调控】

【设计依据】

第四步、想象画面展现场景描述意境

训练:

借助想象,将词中的画面想象出来,并揣摩作者的思绪。如果拍成MTV的话,可分为几个场景?应有哪些景物?

大家刚刚看了我做的课件,由于受条件限制,那当然是很不理想的,如果你是导演,你准备如何安排画面,请你描述一下。

这一步骤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步骤,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也是真正走向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内容设计】

【课堂调控】

【设计依据】

第五步、赏析

1、

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精讲:

简要讲解“景中见情、 缘情设景”

注重其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概念的联系,主要让学生明确在文学鉴赏评价中经常使用一些近义概念。

教学目标1

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基础

讨论:

1、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写景也就是写情,试分析此词中写景的词句以及这些词句所抒发的感情。

2、作者在写这三个场景时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3、自古以来写离愁别绪的诗非常多,大多都能注意情景的结合。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前者写别前的环境,后者写别后之景,但给人的感觉却没有此词写离别写得这么曲折详尽、缠绵细致,意境深远,试讨论此词在写作技法上有什么突出之处?

点拔:

[1]抓住文中的三个场景,“别前”“别时”“别后”,进行分析。

[2]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用前三句作示范分析:前三句几乎纯用典型景物刻划别前环境氛围,写景为主,而又笔笔含情。

[3]引导学生从文体入手,“慢词”相对于“七绝”来说,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作者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

[1]前面的“初步理解”和“想象画面”环节,对此学生已有零散认识,这里主要是进行综合与归纳。

[2]此词的特点是写“别前景”和“别后景”在情景关系上有所不同。特别是别后之景是虚写,是对离情的一种巧妙的表达。通过此做到了“达难达之情”。

[3] 体会“铺叙与点染技法”。而在此词中这恰恰是与“景中见情、缘情设景”不可分割的。如无铺叙,则景中见情有限,如无点染,则更无法缘情设景。

对于“铺叙与点染技法”技法可以点到即止,不做过多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