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词,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2、强化诗词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感受诗词意境。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4、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结合《沁园春·雪》(九年级上),导入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1.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引导学生谈一谈作者情况,并指导学生将两首词比较,看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而且是杰出的文学家。他本身有很高的古典文学修养,对唐“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情有独钟,他的诗作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他强调以丰富的形象表达丰富的感情,寄寓所表达的事理,其诗词气势磅礴,雄浑瑰丽,富有极高的思想价值、艺术品位和审美魅力。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两首词同属“双调” ,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
2.词,这种文学样式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又名“长短句”、“诗余”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等,它的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由于格式是固定的,因此写词叫“填词”。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沁园春·长沙》。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可以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据字数多少来划分的。小令字数≦58,中调59~90字,长调≧91字。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坛上的两大流派。其作品分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内容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间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为何以“长沙”为题?(引入时代背影简介):
长沙是毛泽东青年时期学习生活、革命活动的中心,他在此先后长达十三年之久。这首词写于1925年。这一年的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几个月内就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求学、革命斗争生活,因有此作。
二、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 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二) 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各概括了哪些内容?你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这一组典型的画面塑造了词人什么样的形象?体现了诗歌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这一组典型画面刻画了词人高大的光辉形象,体现了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性。
2、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立、看、怅、问、忆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它们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写的?
看:山、林、江、舸、鹰、鱼(万类,各种并置景物)
并置式 诗人(我)
忆:指点、激扬、击水、浪遏飞舟 (各种活动并置)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恰”领起4句。)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夸张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色彩缤纷 对仗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鸟瞰)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4、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5、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四、阅读鉴赏
(一)简析上阕
第一层(第一个整句)
【读释】
l 寒秋:深秋。
l 湘江北去:湘江,源出于广西灵山东,海洋山西麓,流贯湖南东部,经长沙北去,汇入洞庭湖,全长817公里,为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
【串解】提问:本整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应怎样?
明确: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诗歌为了押韵,或者为了强化语言的启示性、传神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还得读者自己通过想象,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赏析】提问:从上阕看,这个整句的作用有哪几条?
明确:其一,点明时令;其二,交代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其三,引出作者;其四,作出铺垫(A、为下文描写“湘江秋色图”作铺垫;B、为下文“万类……”的哲理作铺垫)。
短短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还要注意:“独立”、“寒秋”二词的巧妙:
“独”字与下阕的“百侣”相对应,说明作者形独而心不独。
“寒秋”,秋深有寒意,因为深秋,所以枫叶才会“红遍”;因为深秋,江水才有“碧透”之状;因为深秋,才觉“长空”,才能赏雄鹰搏击。可见,好些匠心独运的字词,要从宏观来把握,方悟其妙。
“独立寒秋”,表面是切合时令特点和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是“反弹琵琶”,“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寒秋季节望着日夜不息的江水,诗人陷入了沉思,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前途的忧思之情。
提问:本整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应怎样?
明确: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2、第二层(第二、三个整句)中间七句的“铺叙”中意象赏析
【读释】
l 万山红遍:万山,指湘江两岸岳麓山和附近的许多山峰。红遍:红尽之意。
l 层林尽染:见课P3注3。
l 漫江碧透:漫江,满江,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字来写它,可谓恰到好处。碧,极言江水之清;碧透,即江水碧绿之极;透,同“遍”意相近,程度副词。(一说:“透”,言水清。)
l 百舸争流:舸,大船;百舸,许多船。争流,争着行驶。
l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见课P3注6。
l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类,宇宙成物;霜天,秋天;竞,竞相,争。
【串解】远望许多的山上,重重叠叠的枫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般;近看碧绿至极的湘江上,无数的船只在争着行驶。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鱼儿在清澄的江水里自由轻快地游动,宇宙间的万物,都在这深秋时节中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赏析】提问: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是如何描绘出一幅“湘江秋色图”的?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明确: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层描画。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不同角度:远望——近看——仰视——俯视;不同色彩:“红遍”,“碧透”;不同形态:“层林”、“漫江”、“争流”、“击”、“翔”等,描写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构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哲理图画。
此段描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遍”写枫色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浓,“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湘水之清,“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锤炼精妙,令人拍案叫绝。(古诗词的欣赏,捕捉关键性的词语作分析,是一种重要方法,其技艺往往体现在用词上,而用词的技巧又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的锤炼上。)
(意象的组合,使这首词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气势磅礴,画面壮阔,意境高远。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的一个概念,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中“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从空间:山上的“层林”,江中的“百舸”, 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静态的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作者如何借意象表达思想内涵的呢?
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看”字统领几句中哪些词表现力特别强)
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之多 遍:红之广
层:树林的重重叠叠 染:山林红叶的斑斓绚丽,红得深透
漫:江水溢满之状 透:强调水的碧绿清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透出猛、劲,飞鹰雄姿,矫健有力,更觉天空秋高气爽;“翔”突出轻、快,更显游鱼在江水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在水中从容、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总的说来,这些意象,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气势磅礴,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契合。以壮景抒豪情!
以卞之琳的《断章》诗归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胸怀博大的看景人也便成了“风景”,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伟人图” !
《沁园春·长沙》课外阅读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赏析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这里“才”和“又”,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毛泽东稍加改动,抒发了对*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
“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二句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的话,然后一字不差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词的下阕展描写了在*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全词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革命和*建设的战歌。在词里各种景物,历史神话等融贯着*的道理。
《沁园春·长沙》同步练习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沁园春( ) 峥嵘( ) 百舸争流( )
携( ) 百侣曾游( ) 橘子洲( )
挥斥方遒( ) 浪遏飞舟( ) 怅寥廓( )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 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抨击、褒扬;激浊扬清)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以……为粪土,意动用法)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5分)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下面的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5分)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A.强大的反动势力试图阻止革命航船的前进,但它终将螳臂当车,可笑不自量。
B.结尾的定格造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表现了革命者决心扭转干坤的壮志豪情。
C.回顾往昔,以问句收束,即是激励,更是前瞻,气势雄阔而豪迈。
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颇有双关之妙。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5分)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参考答案】:
1.沁qìn,峥嵘zhēng róng,舸ɡě,携xié,侣lǚ ,橘jǘ,遒qíu , 遏è ,怅寥廓chànɡ liáo kuò。
2.点拨:B这里用来表达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3.D
4.D
5.D点拨:“都分为上下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