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
学习目标:
⒈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⒉掌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
⒊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⒋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
教学难点:1、学习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忧患意识。
学习方法:读、探、析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学生自学一节课,交流探讨、反馈一节课。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预习课)
一、 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对照课后注释翻译课文,积累喜欢的佳句,谈谈自学后的感受和体会。
二、 预习过程
1、 自读课文1-2遍,划出生字、生词和文中精彩的句子,然后查、写、记生字词。积累划出的句子,完成练习的第2-3题。
2、 了解“孟子”及《孟子》,并进一步读课文。
(1) 作者及作品摘抄在预习笔记本中,完成练习第1题。
(2) 诵读课文。声音要洪亮,读出节奏,读出气势。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坐着、下位读都可。
3、 对照注释,边读边译文。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注意特殊字词的用法和含义。(完成练习第4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应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利用掌握的议论文知识来理解作者的观点及现实的教育意义。全文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论证,使结构非常清晰,富有说服力,可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字词的障碍,应在预习中解决。
学习本文宜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学生合作、体验、探究可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
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三、说教材的重难点以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
四、学法指导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五、教法
三单元阅读教学法
认知阅读: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理解阅读: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
在认知阅读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在理解阅读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方法。
拓展阅读环节中,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注意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积累的结合,结合实际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七、多媒体课件
课件的制作突出了精美与实效的特点,处处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指引,并配以声音,辅助教学。
八、教学特色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标要求。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掌握阅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学习,能够使学生结合文本和生活等方面的学习资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七年级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议论文的学习一般比较枯燥,教学时可适当插入一两个短小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课是《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冲破樊篱,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本节课还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
5.本节课既教书、又育人,既重知识能力目标的落实,又重方法过程,还特别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存在不足的是: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