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教学目的
1.认识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学习劳动人民无私的奉献精神。
2.学习、把握诗中的节奏和旋律,体验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热烈的感情以及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提高审美能力。
3.认识本诗通过记事写人以及直抒胸臆的特点,学习对比、反复、排比等表现方法。
4.提高朗读自由体新诗的能力。
教学设想
借助朗读本诗的录音带,加强朗读指导,着重体会诗中强烈的节奏和流畅跌宕的旋律;本诗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这是区别一般抒情诗的最主要的特色,应作为教学的重点;诗人在构思诗篇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这一点比较难以捉摸,应作为教学难点 。
教学时教 3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朗读;明确这首诗的抒情特点;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导入 新课
1.背诵《水调歌头·游泳》。
2.提问:《水调歌头·游泳》和《沁园春·长沙》这两首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是什么?《大堰河——我的保姆》和这两首词相比,不同点在哪点?
明确:借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情由景生。这种抒情方法,可以称为间接抒情法。《大堰河——我的保姆》同样是抒情诗,但是抒情的方法与《词二首》大不一样。它们的不同处:
(1)《词二首》主要运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大堰河——我的保姆》除了运用间接抒情外,也运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诗歌的最后两段,诗人直抒胸臆,直接表达炽热的感情。
(2)《词二首》主要是借景抒情,《大堰河——我的保姆》则主要通过记事写人来抒情,边叙事写人,边抒发感情。
(3)《词二首》通过想象、联想以及借助神话传说等抒情,增强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大堰河——我的保姆》用排比、对比、反复等手法抒发感情,强调了对大堰河深深热爱和对旧世界愤恨的感情。
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要牢记这些特点。
3.播放本诗朗读录音带,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预习:
根据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把难懂的字、词、句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查阅工具书,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研习新课
1.作者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畈田蒋村。艾青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胡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贫苦的大堰河家去抚养,5岁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冷遇,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冷漠和被岐视的空气里长大”的。
艾青写这首诗,既是对保姆大堰河的感激,也是对黑暗世界的诅咒。同时表现出作者背叛地主阶级,向劳动人民靠拢的真诚愿望。
2.学生试读。
除要求准确、清楚之外,还要注意表达出本诗的节奏和旋律。
读后要进行正音。
3.理出本诗的抒情结构。
这首诗比较长,诗人凭借自己的激情任意挥洒,奔腾起伏,不拘一格。为了准确把握本诗的思想感情,必须理出它的抒情脉络和结构。
提问:全诗共13节,根据诗人感情和思绪的发展脉络,可以划分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回答: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节),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以及她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和痛悼。
第二部分(4─8节),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德,抒发了诗人对她深切的眷恋与尊敬。
第三部分(9─11节),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诅咒和控诉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第四部分(12─13节), 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和赞美诗,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这4部分中有一条贯串始终的感情线索,那就是诗人对大堰河的挚爱以及对旧社会的痛恨。有了这条感情线索才使本诗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4.深入研究、体会本诗的构思特点。
诗人在构思本诗时,把自己起伏的思绪,奔腾的激情作为最主要的依据,时而记人写事,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回忆历史,进而直面现实;时而写保姆,时而写诗人自己;时而详写,时而略写,任意挥洒,无拘无束。请学生举例说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可作如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由于看到雪才想起保姆大堰河悲苦的一生,这是写本诗的导火线。在具体安排上,却一开始交代大堰河与我的关系,她没有姓,没有名,缺少独立的人格。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诗人强烈的感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在激情的推动下,回忆大堰河对我的抚爱。为了充分地表现这种爱,诗人不惜笔墨进行铺排,又写她在自己家里的陌生、忸怩之感衬托大堰河的可亲可爱。
第三部分,用叙述方法,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这是诗人最感痛苦的事。他用舒缓的笔调,边叙述,边叹息,更显得沉痛。
第四部分,用呼告的手法,直抒胸臆,把诗中的感情推向高潮。诗人的感情到了极致,往往要抛弃具体的叙述或描写,借助直抒胸臆的方式,宣泄自己心中火山喷发似的激情,第12、13节便是明证。第13节,感情最强烈,语句却最少。诗人的选择是正确的,语言噜苏,就难以充分表现自己心中的强烈的激情。
巩固练习:
1.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可先由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板书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议和补充。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参考答案:①使时间线索更加清楚。从现实转入回忆,再从回忆转入现实,有了上述交代,不至于产生混乱。②相互呼应,使结构紧凑。
3.朗读两遍(课外进行)。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杂谈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从这里可以知道语文教学一定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方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对那些积极向上、富有情味的民俗内容的课文,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如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乳母大堰河幻想“我”成亲时的富丽场面,可见节仪文化深入人心,衬托出乳母对“我”爱之深切,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我们民族美好生活的欢乐和追求。这些结合课文的具体的民俗内容而引发的教学延伸,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基本美德,产生无形的熏陶作用,同时又可以活泼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
〖善用比较阅读 提高学生能力·比较主题〗
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可产生强烈的刺激,促进积极思维。从语文教学的过程看,阅读分析贯穿教学的始终;从考试的实践看,(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阅读理解的分值比例往往占全卷的1/4~1/3之间。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化,语文界普遍认识到:比较阅读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对于积累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写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比较方法,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拓宽知识面,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不但能巩固原来了解的知识,还能在相互联系中发现新的含义,起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判断思考、求同辨异的创造能力。实践证明,比较阅读法是语文教学中效果良好、功能齐全、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方法。
同一主题由不同的文章表现出来。从求同的方面来说,可以从不同的文章中,受到同一种思想教育或艺术感染。如,《回忆我的母亲》与《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但主题都是歌颂母亲并进而歌颂劳动人民。从求异方面看:诗歌诉诸情感,小说诉诸形象。这又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各种体裁、各种语言不同的特点。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反思
我是带着感情教学生学习这首长诗的。我知道这首诗是作者用情感孕育而成的作品,如果我不用“情”字解读她,那将是对作品的一种不敬。事实上,我的这课的教学还是成功的,是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我带着感情朗诵作品,我带着感情引领学生品读作品,我带着感情读我写的文章《那个春节真难过》拓展本文的教学。我的情感也将学生的情感引出来了。一位学生对我说,老师,我自己读文章也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让你这么一分析,我仿佛看到了艾青那悲痛的表情,听到了艾青那真情的呼唤。特别是你读自己的文章《那个春节真难过》,我都流泪了。我知道什么是真情孕育文章了。有些文章就是真情孕育出来的产儿。看来,我的这课是成功的。
当然,本文的教学过于感情化,有些东西在课堂上没有讲。比如写作特色的分析我就没有进行归纳。为了考试,我准备下节课还是补充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