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案
春望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春望》注释的探疑
唐代诗人杜甫《春望》诗中有这样一句诗:“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几乎所有教材和参考资料都把“搔”的意思解释为“抓、挠”,因为《说文解字》上也是这样定义的。因此,这句诗就解释为“(因国破家亡诗人的愁越来越大)(以致)用手不停地去抓白头发,而白头发短得竟然连簪子都插不住了”。我认为这样解释有点牵强附会的味道,如果前一句是讲作者因愁而去做抓的动作,那么后一句为什么突然转到“浑欲不胜簪了呢?”谁能解释这其中的奥妙呢?我想如果把“搔” 释为“束”的意思的话,“白头搔更短”就能说清“浑不胜簪”了,(即:把白头发束起来,可白头发短得竟然连簪子也插不住了),这样意思也就连贯一些。这不是没理由的。
杜甫虽生于河南巩县,但祖籍湖北襄阳,与岳阳邻近,风俗习惯、方言土语难免不受祖父母的影响,加之杜甫从二十四岁开始仕游,前后三次漫游了吴越,而吴越正是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一带。这一时期的游历生活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湖南的岳阳妇女梳头常常叫“拢脑”,为何叫 “拢脑”,就是说把没梳理好的杂乱的头发搔拢用绳子束起来。我国汉唐时代妇女有广泛流行盘挽高髻发型的习俗。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云髻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的诗句,所谓“云髻”自然是高挽于头顶的发髻,不将发束拢则无从挽髻,因此杜甫《春望》中的这两句诗用湖南岳阳的风俗来解释就顺理成章了。
解释古诗我认为不能千篇一律以书本为本,有时也必须联系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或联系当时当地的民族习惯或习俗,只有这样,才不致于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春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
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
(四)、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
(五)、品读探究
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
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
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
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
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
2、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
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
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
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
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
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
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
(六)、延伸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是什么?
(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