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1
《一个这样的老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怀特森老师的做法,懂得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
3、学会“觑、黠、抿”3个会认字和“凯、觑、黠、抿、轿、惕”6个会写字,掌握“面面相觑、狡黠、抿嘴、小轿车、警惕”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教学难点:理解怀特森老师的做法,并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易读错的音:“觑”读“qù”,不要读成“xū”或“qū”;“抿”字读三声,不能读成二声。
﹡易写错的字:“觑”字,书写时,左边的“虚”字下面的“业”字,最后一笔“横”改成“提”;“黠”字左边的“黑”字也有变化;“凯”字右边的“几”不要写成“凡”。
﹡理解字词:
二、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怀特森老师在第一节科学课上,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动物。第二天测验,每一个同学的试卷都不及格。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不及格的原因,并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逐渐地“我们”在怀特森老师的课上学会了探索,学会了“新怀疑主义”的学习方法。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1):怀特森老师给“我们”上课。
第二部分(12——14):怀特森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四、默读全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他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2、我们测验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
3、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问?
4、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呢?
5、为什么说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课都是不寻常的探索?
6、“新怀疑主义”指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新怀疑主义”的?
7、文中两次提到“正视”有什么含义?
8、怀特森老师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9、“我们”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你们喜欢他吗?简单谈谈理由。
2、他的学生们对他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加深的,这其中对他的情感也发生过一些转变,你能从文中找到“我”评价怀特森先生的句子吗?
3、学生默读全文,找句子,之后交流。
(1)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直接评价,表达了对老师的满意和喜爱;
(2)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间接评价,言外之意是他不配做老师,更不是一个好老师,表达了对老师的不满;[小精灵儿童网站]
(3)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间接评价,表达对老师的崇拜和敬佩。
4、怀特森先生做了什么,让“我们”那么气恼?后来怎么又由衷地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呢?要解开心中的迷团,就需要我们去认真地读书,细细地琢磨。
二、深入学习,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1、假如你就是怀特森先生班中的一员,他的哪些做法让你觉得“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让你们大家那么气恼?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来回答——
“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
“开始老师的表现让我们都喜欢上了他,即使都得了零分也没对老师产生怀疑,可一切都是老师编造的,感觉老师是在捉弄我们。
2、怀特森先生是怎么对大家进行解释的?从他的言谈话语中你懂得了什么?出示文字,指读:
“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吗?既然已经‘绝迹’了,我怎么可能那么详尽地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儿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听了老师的一席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这么做……
3、经历了怀特森先生不同寻常的科学课,不仅对老师的认识加深了,情感变化了,还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变化?——
“新怀疑主义”
循规蹈矩潜心探索
绝对相信书本和持有怀疑态度用事实和科学的方法解决疑问,探索真理
4、这种变化是思想和意识上的巨大转变,它给带来的是什么?——
捍卫真理的勇气、探索真理的信心、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5、大家是从哪感受到的?回到课文当中,把带给我们这么多思考和启迪的语句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吧!——自读,指读,齐读。
6、当我们能够对所讲的内容产生怀疑,当我们能够正视着老师们的眼睛,说出自己怀疑的理由,当我们能够潜心钻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当我们探索中学习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时,我们一定会想起曾经“捉弄”过我们的怀特森先生,那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在回忆当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感受到了老师教学思想的独特。他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教育我们,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有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科学的怀疑精神,并要学会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7、因此,当我的邻居惊讶地说:“那位老师不该这样捉弄你们”时,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此时此刻,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对老师由衷的崇敬。
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说这句话。
8、学完这篇课文,不仅怀疑精神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怀特森先生——这样一位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就是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价值。
三、小练笔:选择其一写出自己的感受。
1、《我看怀特森先生》
2、《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3、《怎样看待书本和》
4、自拟题目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2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板书课题
二、出声自读课文,自己动手,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
三、解决重点词语、提出疑难问题
司空见惯: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四、老师检查学生的预习和自学情况,划分课文层次,掌握课文结构
1、文章可以划分几个层次?用了是什么结构来论述?三个层次,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情中间是怎么链接起来的?
三件事情(了解三件事情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三件事情。注意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用“无独有偶—— ”“ 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五、关于文章的体裁
1、什么是议论文
论点、论据、论证
2、全文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文中用了另一种形象的表述重复了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把?拉成了!)
在文章的第三层哪句话和这两句相照应?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3、这是本文的论点,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为了证明这句话是真理,作者用了哪几件事情来进行了证明?
板书: 标题
?——————————!
司空见惯 真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节课主要内容
1、这是一篇——议论文。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板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课文的标题解释
有几个词语组成?分别说明了什么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真理——一定是正确的
诞生——一定有孕育的过程
一百个——一定很多
问号——一定有思考
之后——一定得到了解决
三、老师提出问题:
1、真理从什么样的现象中得来?
司空见惯的现象。
2、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板书:司空见惯?————————————!真理)
3、可是,在司空见惯的事情和真理之间有一个什么过程?我们来看看第一个例子中是怎么做的。带领学生理解第一个例子中的写法。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表示这个过程?
学生回答: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板书)
四、讨论交流(小组分工讨论)
1、另外两件事具体是怎么体现这个过程的?将这几个词语标在具体的描写旁边。
2、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你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进行证明?
五、展示回报
1、各小组把自己讨论的结果来进行展示。
2、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不能从自己的阅读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呢?补充例子。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3
《大自然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踯躅不前,突兀,鱼贯而出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理解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3,以读引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并交流读后感受.
教学重难点:读中感悟,体会,理解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图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引入.
(播放绿龟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是呀,它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朋友太平洋绿龟.你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 (请学生回答)
你知道他们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大自然的秘密》(板书,指导秘密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通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不懂的词句与大家交流,讨论.
2,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完后师生评价读书情况)
三、阅读交流.
你还阅读了哪些人与自然的故事 请在小组内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请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在书上写上旁批(读后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
3,全班交流:
(1),重点学习第十自然段
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当时我们着急,内疚的心情.
(2),突然,一只幼龟率先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解释词语踯躅不前,突兀,指导朗读体会幼龟犹豫不决的样子.
(3),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解释词语鱼贯而出.
(4),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
理解句子含义.
4,理解 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三、总结升华,抒写亲情
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你有没有见过或听过类似的情况,请和同学们交流.
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2,背诵第十自然段.
3,阅读有关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4
《我最好的老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启蒙老师的美好品质。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难点: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课题中的“启蒙”是什么意思?
在你六年的小学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全文,思考文章写了启蒙老师的哪几件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启蒙老师是些怎样的人,为什么让“我”时常心怀感激?
(2)为什么老师的许多表扬“我”都淡忘了,而教师的批评和惩戒“我”至今未曾忘记?
(3)“从这些宽严之间,同学们也领悟了一些道理。”我们领悟了什么道理?
(4)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
(三)小组讨论大家提出来的问题
可以全都讨论,也可以只讨论你们感兴趣的某些问题。
(四)全班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1.你觉得“我”的启蒙老师具有怎样的品质,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
(1)热爱祖国
①演讲
教师引导:“我们”的演讲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行的?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②宽严之间
教师引导:对什么宽?对什么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治学严谨,教育严格
①“嗅觉特长”的故事
教师引导:你对这件事怎么看?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②“写大字”的故事
教师引导:老师说“我”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联想一下,老师批评你时你是怎么想的?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2.理解最后一段话
教师引导: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了,是什么意思?最后一个反问句是什么意思?由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话。
(五)全文质疑,释疑
(六)情感迁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体的事例说说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5
《和田的维吾尔》
一、设计意图:
《和田的维吾尔》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和田的维吾尔人的性格特点和民俗风情。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农村学生朗读,理解的能力较差,本教学设计,采用多次“默读、感情朗读”的方式,培养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朗读中感悟和田维吾尔的性格特点和民族精神。同时,通过各种图片和视频欣赏,使学生们更直观立体地感受到维吾尔的风情。
二、教学预设目标:
1、知识和能力: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
2、过程与方法:咀嚼“载歌载舞、铺天盖地、美不胜收、豁达乐观”等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三、预设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以及民族风俗。
难点: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并学习、运用到自己习作中。
四、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关于新疆和田及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说说你对维吾尔族有哪些了解?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了解的这些,还有哪些饶有趣味的风俗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3、了解新疆和田的地理位置(师板画中国地图),介绍和田。过渡语: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和田,去真正感受和田维吾尔的风土人情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深化理解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都帕等维吾尔的意思)
2、生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找出其中的语句朗读体会。
3、课文中最能集中表现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话?(教学预设:“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齐读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