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例文

马振华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例文1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2、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1、体会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教学难点:

本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生在理解五壮士跳崖的举动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又有多少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来侵略赞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到1941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板书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并讲了文章的第一部分。还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诱敌上山——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看来同学们上节课学得很认真。这节课我们来接着学习接下去的四个场景。

二、新授

在五壮士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的场面深深打动了你,请你默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最能打动你的场景或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勾画出来,用心读。

(一)痛击敌人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象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1、谁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分别指谁?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2、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什么?(仇恨敌人、英勇杀敌)

3、你从哪里体会到了?

班长: “沉着”—— 神态;

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动作“满腔怒火”——心理;

宋学义:“扔手榴弹抡一个圈”——动作;

胡德林、胡福才:“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神态;“瞄准射击”—动作

虽然他们的的动作不一样,表情不一样,但是他们对敌人的恨一样!

4、我们对日寇为什么那么仇恨哪?学生交流。

(出示:①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被打死打伤中国人达2100余万人。仅南京,6个星期内,就杀死了30万人。②日本侵略者在我们东北建立了一个 “731”细菌部队,用中国人做实验,向人体内注射鼠疫,手段极其惨忍。③1941年起,日寇在共产党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被杀害中国人不计其数。)

5、而现在,他们又要对我们的群众赶尽杀绝,我们可能不愤怒吗?可能吗?

指名读,评价。想一起发泄心中的痛恨吗?齐读

(二)诱敌上山

过渡:五战士就这样打一段,走一段,走一段,打一段。谁来把文中接下去诱敌上山的场景中你觉得打动你的地方来读读。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师:(出示狼牙山顶峰图)这就是狼牙山顶峰,谁来说说它为什么是一条绝路呀?

生:因为狼牙山顶峰三面都是悬崖,只有一条路,五壮士沿着这条路来到山顶,后面有敌人追击,他们就无路可走了。

师:实际上是死路一条了。班长为什么要选择这条绝路呢?

生:为了掩护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的安全。

师:做这个选择时班长是什么态度?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生:我是从“斩钉截铁”这个词看出来的。

师:“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师: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班长选择了这条绝路,他犹豫了吗?(没有)他害怕了吗?(没有)他徘徊了吗?(没有) 没有徘徊,没有犹豫,没有害怕,这就是―(生齐)斩钉截铁。

师:我们再来读读班长地斩钉截铁,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触?

师: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这个字。

师引读,“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生齐)“走!”

师:班长走得斩钉截铁,我们的战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生: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师:战士们的这一紧跟,又让你知道了什么?

师:当时,如果此时你也紧跟在班长的身后,你知道这一走意味着什么吗?

指名回答(出示课件)

我知道这一走意味着( ),但我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战士们也都知道这一走意味着( ),但他们还是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师:什么是“热血沸腾”啊?

生:“热血沸腾”就是血液像烧开的水一样。

生:“热血沸腾”就是说五壮士情绪高涨。

师:战士们选择了一条绝路,也就是说面临的将是死亡,为什么情绪还高涨呢?(学生回答,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部队主力,死亡也值得;为了保存战斗力量,取得战役的胜利,就是牺牲也光荣。)

师:因此,我们读班长的话要读得坚定、果断;读“热血沸腾”要高昂,从而表现五壮士那高涨的情绪。我们读读这两句话,老师引读,你们跟着读。“走哪一条路呢?”(学生接读)

小结:壮士们这一走啊,把生的希望留给了——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五壮士呢?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生齐读课题)舍生忘死的狼牙山五壮士。

(三)顶峰歼敌

过渡:在选择绝路的壮举中,壮士的英雄气概还在继续。在接下去的场景中有哪些句子你觉得写得好的,读出来。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出示课件――班长砸的画面)

1、这就是班长用石头砸向敌人的场面,请大家默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勾画描写班长动作的词。(抢、夺、插、举)

2、为什么马宝玉要夺他的手榴弹?(想让最后的一颗手榴弹发挥的作用)

3、在这里,班长没有用手榴弹,他是怎样做的?

请大家把眼光聚集在“砸”字,能不能换成“投、掷、扔”?

在“砸”的背后,你能感受到五壮士的什么精神?(英勇顽强、坚强不屈)

4、就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读进句子里去吧。请同学们边做动作边读出来

个别读,学生评读。一起做动作齐读。

3、在这段时,文中有一处比喻,请你找出来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雹子”是什么?你见过下雹子时的情景吗?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4、 同学们,请你想象,无恶不作的敌人正爬上来,现在你们就是五壮士,面对这样的情景,请你读出这句话。

(四)英勇跳崖

过渡:此时,他们已经弹尽粮绝,来到了悬崖顶峰,前无去路,后有追兵。

课件出示(“屹立”图片):你能看出课文哪几句描写的这幅画面的内容吗?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1、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

引导理解“脸上还露出胜利的喜悦”

齐读这句话。你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他们有这个表情吗?

齐读: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

2、可此时五壮士却做了一个令敌人们难以相信的举动,那就是——(跳下悬崖)

他们为什么要跳下悬崖?

(没有去路,后有敌人;宁愿跳崖而死也不愿意投降)

3、就让我们一起再去感受壮士们英勇的一幕吧。课件出示(跳下悬崖画面)

五壮士是怎么跳下悬崖的呢?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

从中你感受到怎样的五壮士?(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生板书

4、小结:是啊,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这就是壮士,狼牙山五壮士。

5、播放《国歌》,引读。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歌的伴奏下读吧

师: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生:

师: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

生:

6、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对敌人无比的仇恨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这种爱与恨,正是壮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力量源泉。)

7、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

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

(五壮士为革命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让我们最后一起读出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声音吧。

三、小练笔

学习完这篇课文之后,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五位壮士说,把它写下来吧。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例文2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 14 个生字,认识 10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4.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学习有详有略的习作方法。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体会他们的精神。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发生在河北省保定地区狼牙山的一个真实故事。(板书课题:狼牙山五壮士,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自然段小组轮流读课文,互相指导,评价。

2.开火车读生词。

3.再一次自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

4.说一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记叙的。(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课文记叙了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把敌人引上绝路,最后英勇跳下山崖的事。)

5.你能独立的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吗?

(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峰顶歼敌 跳下悬崖)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再读课文,在你感动的地方,写一写你想说的话,还可以和同学交流交流。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

小组研究完成课后第 4 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课文的提纲,谁还记得?

接受任务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峰顶歼敌 跳下悬崖

2.那么哪些情节是作为重点来写的呢?让我们再读课题——狼牙山五壮士。

二、学习课文“第一次掩护”的情形,体会感情

1.读了课题,你认为题目中的哪个词能体现出狼牙山五壮士的精神?(壮士。)

2.什么人能称得上“壮士”?(学生自由谈论。)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五位战士究竟能不能佩得上“壮士”的称号。你从文章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壮士”这一特点来。

3.指导学习。

(1)自读此部分。

(2)勾画出你认为能体现五位战士为“壮士”的语句。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3)从每个战士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对敌人的仇恨,也可看出战士们的英勇。(出示学法:体会感情。)

(4)能读出战士们的这种英勇和仇恨的感情来吗?(出示学法:表达感情。)指导朗读,同学间互作评价。

三、学习课文“第二次掩护”的情形

1.第一次掩护任务完成了,按理说五位战士应该赶快去追赶自己的主力部队,然而此时,他们是怎样做的?(毅然的选择了走一条绝路。)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做出这样的决定以后大家的心情怎样?(热血沸腾。)你能体会到五壮士怎样的精神?(视死如归。)

让我们继续读课文。

2.选择学习方法,自主读书。建议采取“品析词句——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顺序来学习。

3.小组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研读重点句子。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哩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_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在对以上段落中的句子理解时,要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例如,抓住五壮士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体会。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所理解的感情,例如,对着烈士说几句话,为烈士写一句诗,最简单的就是饱含感情地把课文的语句读出来,读出那种仇恨,读出那种欣慰。

5.五位壮士毅然地跳下山崖,主力部队顺利地完成了转移,此刻,你想对五位壮士说点什么吗?是什么力量让五位壮士能毅然地跳下悬崖?再读五壮士最后豪迈的口号:“_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6.为什么说:“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7.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一读课文。

四、资料收集交流

我相信,读过了这篇课文,大家一定非常的希望五壮士都能奇迹般的活下来,但奇迹毕竟是少数。不过,令我们欣慰的是在跳下山崖之后,虽然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光荣牺牲,但是葛振林、宋学义被挂在树上,幸运的活了下来,被战友们救护归队。他们的事迹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像狼牙山一样,永远巍然耸立!

五、作业

1.摘录描写英雄人物的词语。

2.课外阅读我国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例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香港及香港回归的资料如:“香港被割让的历史”、“香港回归历程”

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我首先用风雨归程这个词语作为切入点,接着抓两个重点句的理解,然后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诵读诗歌,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孩子们,你们知道这尊雕塑的名称吗?这又是哪里的标志呢?那你们知不知道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的呢?(学生回答)

师:当 1997年6月30日11时59分,当第一朵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紫荆花即将深深的扎根在祖国大地上的时候,所有中国人的心沸腾了,你们想知道这激动人心的时候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香港回归的最后一分钟,一起来感受那万众欢腾的《最后一分钟》。(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感知全诗

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知道这是一首诗歌。也知道了这首诗歌一共有几节?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诗歌并听清老师的要求。

1、 自由朗读,思考

香港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他经历了一段坎坷的路程,文中有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请把它找出来。

2、 读“风雨归程”

师:课文读好了,并找到了概括香港回归历程词语的同学请举手,好,这位同学你来说说。

师:这位同学找到了“风雨归程”。这真是一位会读书的孩子,他找得非常准确,就是“风雨归程”。(板书:风雨归程。)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这个词。

3、理解“风雨归程”

师:孩子们,你们课前收集了香港回归的资料,刚刚又初读了诗歌,谈一谈你对风雨归程的理解。(请两名学生谈)

三、品读文本,感悟诗歌

(一)直奔第三节,感受香港百年的耻辱

师:是啊,经过多少年,多少代人的努力香港才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孩子们在这首诗中有一节就写到了香港回归的风雨历程,谁能快速地找到它?

1、指名读第三节

师:你真是个眼明手快的孩子,就请你把第三节读给大家听听吧!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2、思考:在这一节中你认为哪些词句最让你有一种痛心的感觉,请把它找出来。

师:划好的同学请举手,请你来说一说。是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多么令人痛心呀。

3、课件出示“那深入骨髓的伤痕——灵魂。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4、请两三位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读出来。

师:孩子们,谁有过手被划破的经历?疼吗?伤口有多深?那你能想象划破我们的皮肤,穿过我们的血肉,扎进我们骨髓的伤痕有多疼吗?这是谁带给我们的伤痕?又是怎样的伤痕?谁来说说?

师:说得真好,一百多年的伤,一百多年的痛,我们怎能忘记,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一段历史。(播放课件)

师:孩子们,当你们看完了这段资料,你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指名说)

师:是啊!我们愤怒、伤心、难过。孩子们,这就是我们香港在这一百多年所承载的屈辱的历史。(板书:屈辱的历史)这百年的屈辱怎能不让人痛心和愤恨?读(学生起读)

5、谈为什么是“铸进”我们的灵魂?

师:孩子们,请看,这里有一个词——铸进。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词。谁能说说“铸”的意思?这里又是把什么熔化了?那我们把“铸进”换成“放进”,“走进”好不好?为什么呢?

师:是啊!“放进”、“走进”时间长了我们会淡忘,可“铸进”是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里,跟我们的身体和灵魂融为一体了。所以诗人说这铸进灵魂的伤痕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伤痕,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痕,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体会再来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6、齐读第三节

师: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当虎门硝烟的残梦已醒,当百年的耻辱终于得雪,所有的中国人怎能不热血沸腾,让我们带着愤慨、酸楚、激动和自豪来齐读第三节。(学生齐读)

(二)学习第一节,聚焦香港回归前急切的等待。

师:1997提6月30日的午夜,世界的目光聚集香港,无数颗心都在期待着那最后一分钟的到来。(师读第一节)请你们也像老师一样深情地读一读。(学生自读)孩子们,你们能想象一下所有的中国人在等待这最后一分钟到来时的心情吗?指名说一说。

师:是啊!所有的中国人都迫切的等待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板书:迫切的等待)

(三)学习第二节,感受香港回归时的神圣时刻。

1、自读第二节,读完用一个词来概括你此刻的心情。

师:孩子们,这全国人民迫切期待的,翘首期盼的、激动人心的最后一分钟终于来到了,请自由地读第二节诗歌,读完用一个词来概括你此刻的心情。指名说一说。

2、理解“是万众欢腾——嘴唇”的意思。

师:是啊,激动,自豪,喜悦,孩子们,离开祖国母亲怀抱一百多年的游子终于回来了!我们怎能不喜悦呢?所有的中国人怎能不激动呢?请你们在本节中找到描写所有中国人激动和喜悦的句子,并读一读这句话。

师:谁来把你找到的句子说一说。

课件(:是万——唇)请你看着大屏幕把这个句子读一读。

a、为什么是万众欢腾中刹那的寂静?(请学生谈理解)

b、从这微微颤抖的嘴唇中,他们想说些什么呢?

师:是啊!望着那冉冉起的国旗,回想香港回归所走的坎坷的路程,我们所有的中国人想了许许多多,他们在寂静中思考,他们用那颤抖的嘴唇在说呀!孩子们,想一想:那微微颤抖的嘴唇在说些什么呢?请把它写下来。(学生书写)

C、请两三个学生读自己写的话。

D、指名读第二节。

师:是啊,这千言万语最后都汇成了这样一个感人的场景!哪位同学激情并茂地把第二节给读出来。

3、 小结

师:这百年的屈辱终于被洗刷,中国人从此挺直了——(脊梁)。这令人激动而又感人的场面将永远定格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吧!(板书:神圣的时刻)

(四)学习第四节,祝福香港美好的未来

1、“午夜”和“清晨”仅仅指时间吗?

师:最后一分钟的等待,最后一分钟的跨越,香港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此刻,是午夜,又是清晨”孩子们这里的午夜和清晨仅仅指时间吗?

2、指名回答

师:是啊,在这里不仅仅指时间,也是香港一个多世纪耻辱结束的宣告,更是香港崭新未来开始的宣言!是全中国儿女对香港美好未来的祝福!(板书:美好的祝福)

3、读最后一句话

师:让我们一起祝愿香港的明天更美好吧!读(课件出示“然后去奔跑——”)

4、课件展示今天的香港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题为《香港之死》的封面文章,断言:“香港回归经济会逐渐衰败。” 你们信吗?(学生说:不信)

师:说得对,今天的香港不仅没有“衰败”而且更富活力!

师:请看今天的香港。(课件)。

师:看了这些,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香港?(两三位学生回答)

师:对,我们看到了一个繁荣富强,飞速发展的香港,孩子们,事实证明香港这朵紫荆花,只有深深扎根在祖国的大地上才会开得更加鲜艳、更加芬芳。

四、情感升华,总结全诗

1、齐读整首诗

师:百年的沧桑,百年的思念,经过多少代的奋斗,终于盼来了这最后一分钟。孩子们,捧起你们的课本,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最后一分钟”,读(配上音乐)。

2、主题升华

师: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吧!(出示课件)

师:不忘屈辱恨这是扬眉吐气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满怀激动心这是期盼已久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饱含欣喜泪这是无比幸福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放飞祝福情这是无限美好的——(学生读:最后一分钟)。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欢乐,所有的愤恨,所有的激动,在些时此刻都化为一股浓浓的爱国情。(板书:爱国情)(请全体起立)

3、总结

师:我们永远也忘不了那百年的耻辱,永远也忘不了那刻骨铭心的最后一分钟,让我们大声地对自己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课件出示)

板书:

屈辱的历史

风雨归程

爱国情

迫切的等待

神圣的时刻

美好的祝福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例文4

教学目标

1.认识 5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懂诗歌,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利用多媒体出示诗歌《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凤阁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

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教师范读该诗。

3.你听到了什么?(听到了一位在外受到蹂躏的孩子呼唤母亲的声音。)这个可怜的孩子就是香港。他自从 1898 年被英国强占、夺走之后,历经了 99 年的飘泊和欺凌。听,是什么声音?(利用多媒体播放钟声)这是 1997 年 7 月 1 日的钟声,这是中华儿女期盼了 99 年的钟声。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1997年7月1日,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那大大的“零”字出现的一刻,中国人民喷涌而出的爱国激情吧!(板书课题)你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课题?(自豪、兴奋、喜悦。)

二、初读诗歌,读通诗歌

1.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做到通顺、流畅。

2.教师范读。

3.你能像老师一样有节奏地朗读吗?

三、再读诗歌,读懂诗歌

1.这首诗一共分为了几节?每一节主要讲了什么?(全诗共分 4 节。)

2.读读第一节,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多读,体会作者以及全中国的人在香港即将回归的那一刻的渴盼而激动的心情。)

3.利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小组讨论交流对第二至四节的理解。

4.全班交流。

(1)第二小节表达了人们眼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升起时,无比激动与自豪的心情。这种情感,作者是通过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述来真切表现的,例如,“旗帜”、“旗杆”、“寂静”的场面、“微微颤抖的嘴唇”、“在泪水中一遍又一遍轻轻呼喊”等。

(2)第三小节主要是讲作者联想到了香港的屈辱历史,联想到了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

(3)第四小节是说香港从此掀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作者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表达了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

四、诵读诗歌,读美诗歌

1.香港在历经了99年的漂泊后今日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请你用朗诵来表达这最后一分钟的激动与喜悦吧!

2.学生朗诵,互相评议。

3.全班同学集体朗诵。

五、作业

准备一次诗歌朗诵会。(可以是搜集的诗歌,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分钟

自豪情 祝福情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最新例文5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或影视资料,如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回归时的情景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那个日子吗?1997年7月1 H.对,就是香港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日子.在那一刻,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迎风飘扬;在那一刻,美丽的紫荆花在香港四处开放,中华民族又圆了一个团聚的梦,祖国大地又亮起了一片自由的曙光.今天这节

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最后一分钟》.

初读感知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指名读.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默读诗歌,想想每节诗主要讲了什么.不懂的诗句提出来,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讨论交流

◆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相互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文中四次提到“最后一分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体会诗歌内容

◆读第1节,想一想: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激动无比的.)读出这种情感.

◆读第2、3节,想一想:作者分别想到了什么?(百年的痛苦欢乐,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展~t-eq香港的土地和天空,~--?-等条约终被撕毁,领土、主权的回归.)有感情地朗读第2、3节.(自豪、激动、喜悦.)

◆读第4节,想一想:“第一朵紫荆”是什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读?(急切、盼望.)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总结升华

◆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什么?(中国强大了,祖国领土更完整了,中国人是爱自己的祖国的,盼望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大业.)

◆观看香港回归时的图片或影视资料,感受那令人振奋的一刻.

布置作业

阅读有关回归的资料,了解香港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了解香港的过去与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