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诸己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莉落

《求诸己》教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孔子“求诸己”的思想内涵,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2、 积累本文设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重点:

1、 掌握重点的诗词和虚词。

2、 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教学难点:

深入了解孔子“求诸己”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解题

“诸”,“之于”的合音,兼词,在这些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介绍孔子对弟子的思想品德提出的一系列标准。

二、 分析语段

4.14 章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孔子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申说这个话题呢?

这大概与他一生追求“克己复礼”,周游列国而“累累如丧家之犬”,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分不开。可以说,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这是他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不然的话,为 什么一向微言大义的圣人在这个问题上竞如此唠唠叨叨地说个不 停,听来总让人感到是在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呢?

不过,话虽如此说,但圣人自我安慰或自我解嘲所开的药方 对于那些怀才不遇者,怨天尤人者倒的确能起到强心镇静的作用 哩。

更何况,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苦练内功, 增强才干总是不错的罢。

14.42

本章里孔子再谈君子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修养自己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在于治国平天下。

【读解】  儒学的进修纲要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释说:“修己就是修身,安人就是齐家, 安百姓就是治国平天下。安人安百姓都建立在修身的基础之上。”

这么说来,《大学》所列的修、齐、治、平进修阶梯,实际上 上已由孔子在这里亲口说出来了。

那一段是不是儒学进修的纲领性文字呢? 这当然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 不过,从我做起,首先解放自己,然后是家人,然后是全社 会的人,这倒正是儒学的进修历程。

一言以蔽之,由内而外,由己及人,修身正己而天下平。

7.3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道德修养、读书学习和知错即改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改正自己的过失或“不善”,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读解】圣人的忧虑

圣人的忧虑当然都是他所处的时代的反映和社会现实的 照,不然的话,他忧虑什么呢?   更进一步说,圣人所忧虑的四种现象实际上又不只是他所处 的那个时代才有,而是每一个时代甚至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的过病。

不讲品德修养,不讲学问,不讲正义的原则,不改正缺点错误,只讲金钱,只讲赚钱之术,唯利是图,有钱就是大哥。这些现象,难道我们还见得少了吗?“读书热”在哪里?“学问热”在 哪里?“雷锋精神”又在哪里?“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更不 用提了!

所以,圣人真是“一肩挑尽古今愁”,连他的忧虑也是“放之 四海而皆准”的。他的救世主义的精神,至今不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吗?

7.30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5.8

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对自己的三个学生进行评价,其评价标准就是“仁”。他说,他们有的可以管理军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办理外交。在孔子看来,,他们虽然各有自己的专长,但所有这些专长都必须服务于礼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须以具备仁德情操为前提。实际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第二课时

6.12

从本章里孔子与冉求师生二人的对话来看,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读解】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走不走得到是能力问题,走不走却是态度问题。

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这是知难而退,自甘堕落。所以孔子 深恶痛绝,当面驳斥冉求的说法。

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背登攀。”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那, 只要肯立志,坚决地去做,做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走到哪步算哪一步。换句话说,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事实上就总会有 所收获。相反,凡事太功利主义,还没有开步就问终点何在,利益何在,期望值太高,太迫切,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结果便很 容易画地为牢,自己把自己限定在一个范围内,甚至裹足不前,打 退堂鼓了事。

冉求正是想打退堂鼓,所以圣人予以激励,要求他开步向前走,哪怕“中道而废”,也比停步不前好。

9.17【读解】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孔子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往事难再,另一方面以水为喻,勉 励我们进德修业,都应该像那永不止息的河水一样,孜孜不已,不 舍昼夜。

无独有偶的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 曾感叹道:

“人的脚甚至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体会与孔子是相通的。

他们所发出的感叹,在历史的甬道中回响,至今仍不绝于耳。 而这种感叹所包含的意义,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延伸,引发我们思 考宇宙的奥秘,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如此等等。那可真是 亘贯古今的一大感叹啊!

9.23

这就是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社会在发展,人类在前进,后代一定会超过前人,这种今胜于昔的观念是正确的,说明孔子的思想并不完全是顽固守旧的

后生可畏

一方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在成长。”另一方面是 “人到中年万事休”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既是鼓励,又是鞭策。

鼓励年轻人珍惜青春的宝贵时光,茁壮成长,掌握足以让老 一辈感到可畏的本事。鞭策年轻人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要虚 度了青春年华,到中年时仍默默无闻,一无所成。

说到底,还是下面这一段著名的话概括得好: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 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 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泽东)

“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是“后生可畏”的生动形象写照。 一日之计在于晨,抓住了晨光,后面的事情就大有时间可做了啊!

17.22【读解】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孟子说得更为尖刻:“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则近于禽兽。”((膝文公上》)

虽然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一个是仁者叮咛,一个是智者雄 辩,但两人所表达的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都是要求有所学,有 所思,有所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反对好吃懒做,消极无聊 地打发日子。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能够真正做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什么也不想的人其实是很少的。说不定这本身还是一 种难能的修养,一般人就是想修还修不成的坐定功夫呢?倒是在 经济发达,生活超过了温饱线以后,一些人无所事事,闲得无聊, 似乎采纳了圣人的建议,没日没夜地打起麻将来了。圣人若是知 道了这情况,会不会感到哭笑不得呢?

5.27

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这种人还少吗?

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还只是第一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二 个层次上的问题是,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但不愿意正视,不 愿意作严肃认真的自我批评,或者,用孔子的话来说,不愿意 “自讼”------自我诉讼,自己审判自己,这实际上牵涉到感情与理 智的问题。就理智的冷静分析和批判而言,人往往也会发现自己 的缺点和错误,也认为应该自我批评并加以改正才好。

但就感情 的倾向而言,人总是习惯于自己原谅自己,自己为自己找出一些 辩护词,最后是自己做了自己的法官,作出“无罪释放”的判决。

《求诸己》教学实录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孔子积极提倡的道德修养的关键是求诸己,并能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

2、明确求诸己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提升的过程,了解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3、理解并积累与文章相关的名句及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一些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

课前要学生基本能背诵,在诵读的基础上全班一起研读、理解、交流文本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希望同学们能够不断提高自我修养意识,特别是在人生价值观和如何对待错误这两个方面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史上,曾经诞生了无数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型.在这如繁星漫天,数不胜数的名人名篇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样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同学们,他就是?孔子.这本书就是?论语.时至今日,孔子的地位在国内已牢不可撼,在国际上也日渐显著.美国学者杜兰特在其著作<<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一书中,把孔子列在首位.幻灯片

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人类要在案板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看250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选读第七篇,去感悟思想大家,精神大师的真知灼见.

板书[求诸己].问:诸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兼词,之于的合义.

师问:题目意思是从自身的角度追求它,它指代什么?

请同学们大声诵读选文前三则,读完后再来回答.学生大声朗读。

师问:“之”指代什么?提示:这三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哪个字?

生齐答:修。

是啊,君子从自身角度出发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能够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超越自我。

师问:修养自己可以达到三个境界,哪三个境界?

(板书)[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里有一个逻辑上的递进,这是推己及人及天下,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源头.正因为修养如此重要,因此孔子多次提到他的担心,比如第三则中说的,”德之不修,是吾忧也.”,第一则里写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师问:“所以”是什么意思?

生答:用来......的凭借.也就是修养.

重视修养,不断提高修养,最终可以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

师问:这种境界容易达到吗?

生答:不容易,

”尧舜其犹病诸!”

师问:文中还有哪则可以用来佐证?

第五则.全班齐读.

孔子一生三千弟子,有名望的学生共有72人,而冉有,子路,公西华是他的三个高徒.可是孔子认为这种境界连这三个学生也还没有达到.说明其标准很高,并不是轻易可以企及的。

师问:那么这种高境界究竟是什么呢?请用一个字概括.

(板书)“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规范,在论语里提到仁的地方一共有100多处.幻灯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刚毅木讷近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做为一种道德意识,是我们大多数人毕生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要达到这种精神的高度,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求诸己.

师问: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提高自我的修养呢?

幻灯片请同学们分小组研读6-14则.选定研读文本之后,先自由朗读.然后认真讨论,并指派一个发言人,做精彩解读.

学生热烈讨论。自由发言,对6-9句各抒己见.

生1:我们组解读的是第7则。我记得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也曾感叹道: “人的脚甚至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孔子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往事难再,另一方面以水为喻,勉励我们进德修业,都应该像那永不止息的河水一样, 孜孜不已,不舍昼夜。

师:老子说:“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生命短暂,我们要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生2:我们组解读的是第8则。孔子认为年轻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年轻人要趁年轻的时候,努力奋进,积累精神财富,以免等到老了,却感慨自己一事无成。

生3:我觉得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孔子他自己就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人到四十五十也许刚刚是大展鸿图的时候呢!(掌声)

生4:我觉得孔子的话并没有错。孔子在这里只是强调一种志向,人应该立常志,即使是孔子,他也是很年轻的时候就立志报效朝廷的。

师:大家的解读很精彩。让我们对下面的同学更充满了期待。

生5:我们解读的是第6则。孔子告诉我们,不管你成功与否,只要你大胆,自信,有勇气,那么即使不能成功,也已经成仁了。

生6:我们解读的是第9则。我觉得孔子希望我们要找到精神的归宿,不要整天无所事事,一个人如果精神空虚无聊,那就是混混噩噩,没有追求,无异于行尸走肉。

师:是啊,如果一个人没有追求,那最多就是他一个人没有修养,没有成就。可如果一个民族都没有追求,那可就要亡国灭种了。幻灯片

顾亭林把明亡原因归为:

一,南方士大夫“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二,北方士大夫“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珍惜时间,珍爱生命,相信自己,努力奋进,充实心灵都是提高修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中,现在有些学生过于自我,功利意识很浓重,一切的努力似乎仅仅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赚钱求名.今年5月份,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同济大学时,对大学生有一番讲话。

《求诸己》课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舍昼夜           舍:停止

B.小人之过也必文 文:少,小

C.君子亦党乎 党:动词,偏袒,包庇

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讼:责

2.对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解说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德之不修,学之不讲②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③不知其仁也④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君取于吴,为同姓 B.非不说子之道

C.孙以出之 D.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4.下列句子与“不患莫己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学之不讲 B.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C.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D.子将奚先

5.名句填空。(6分)

(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不舍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