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2、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结合意识流小说的特点,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师展示“意识流”、“意识流小说”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自行阅读,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及小说反映的主题;结合课后练习,通过讨论,品味语言特色,启发学生写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操作步骤:
一、导入:上节课学习诗化小说《荷花淀》,我们了解到并非每篇小说都可以按照写实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品读,因为小说也有不同形态,侧重点不同,对一篇小说的解读也不同。《春之声》就是一篇需要我们换种思维品读的短篇小说。
二、解题:
1、作者王蒙:当代作家,曾任中国文化部部长,同时也是一个作家、文化活动家。河北南皮人,1934年10月生于北平。
1953年,19岁的王蒙写出了他的处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篇小说成为5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此外,王蒙还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的《夜的眼》、《海的梦》、《春之声》《风筝飘带》和《布礼》等,被文坛称为王蒙的“集束手榴弹”。
(简单介绍即可,在必修四里还将接触他的文章)
2、导读(一):王蒙被称为“最新文艺思潮的代表作家”。而小说《春之声》是王蒙借鉴“意识流”创作手法的代表作,更是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这种意识流小说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冲破了传统小说观念,为小说创作在艺术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3、导读(二):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是把思想比作一股流水的概念和“意识汇流”的观念。它把人类心理活动中象流水一样活动着的意识的客观状态,比喻为一个生动的形象。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
意识流小说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因此它们往往打破传统小说正常的时空次序,而出现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的跳跃。人物心理、思绪的飘忽变幻,情节段落的交叉拼接,现实情景、感觉印象以及回忆、向往等的交织叠合,象征性意象及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示,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
意识流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小说中使用最多的技法是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无所不知的描写和戏性独白。
三、请同学们结合提示以及刚才的导读,整体把握,梳理小说结构。
1、“意识流小说常常是以一件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请快速阅读小说,找出这一正在进行的事件。(提示:时间、地点、环境、人物)
明确: 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色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传达出“春的旋律”,表现了新时期新转机的主题。
2、岳之峰身处闷罐车厢,“意识”流动并非是自己空想得来,而是“通过触发物的引发”,请再次阅读小说,划出这些触发物,看看它们引发了人物怎样的联想。
《春之声》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音乐课第一单元《春之声》的第四课时。本节课以“春之声”这一主题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聆听、表演、学唱、配乐朗诵描绘春天的《新疆之春》、《春晓》、《春》、《渴望春天》等音乐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并体验音乐与大自然、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音乐与相关文化结合产生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体验。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欣赏以描绘春天为主题的声乐、器乐作品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并感受其抒情性、审美性。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在清新流畅的音乐中焕发着青春气息及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两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赏能力;本节课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唱、舞、编)表达“春之声”这一主题,体会音乐艺术与其它相关文化艺术结合而产生的美感。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阶段,而音乐欣赏恰恰就是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式。加上十三、四岁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变声期,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知识,通过聆听音乐,找到切入口,着重让学生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开阔音乐视野,并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和教材特点及初一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认为本课音乐欣赏不必要精讲细唱。只需从整体上把握,培养学生音乐欣赏感知力,开阔音乐视野,训练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鉴于这点认识,本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①愉快教学法;②试唱教学法;③提问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及教具电子琴等辅助教学。
自学法:在本课中,通过欣赏、演唱、表演等着重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习惯,达到自觉主动参与音乐欣赏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春之声》教学反思
一、本堂课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人参与。教学中紧紧围绕“春”为主题,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上完课,我就有很多的感触。最大的感触是——不能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勇敢、踊跃的表现自己,我也努力来创造一个民主的课堂。因为只有课堂上真正做到民主了,学生才会感觉到心理的安全,才会愿意由衷地和你配合。当然,这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不仅课堂中每个环节的设计要周密考虑,教学时还要善于调控好整个教学局面。
二、学生对几首乐曲感受、欣赏效果较好,不仅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而且更加深了他们对“春之声”单元主题的理解。
三、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挖掘和开发学生的音乐艺术素质,培养其艺术鉴赏力、创造力。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意识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在多媒体的辅助下,通过朗诵感受、分析、创造等多种形式体验音乐的韵味和春天的美,有效发挥审美教学辅助的作用。体现新课程“以音乐审美”的理念。
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等,真正做到在音乐中陶冶情操,激发兴趣,在兴趣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审美,在审美中提高,还需要今后的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