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案
学习目标:
一 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诗歌常识。
二 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重点:
把握意境,有过去背诵诗歌。
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课时: 一课时
教学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显示:画面一轮明月 ,伴以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氛围)
歌曲很好听,大家知道是谁唱的吗?(王菲)可是大家知道是谁写的词吗?(苏轼)了解苏轼的同学请把他介绍给大家!
二 作者简介:
(显示:有关苏轼的资料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谏官劾其作诗“诽谤朝廷”,下狱。哲宗时为翰林学士,官礼部尚书,后复行新法,贬惠州,又被贬琼州。徽宗时遇赦召还,卒于常州。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任太守。其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守外郡已经历时五载,和弟弟苏辙也已有七年不得相见。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写下这首词!
三 检查预习情况:
字词:
Chén què qióng chán qǐ shēng
丙 辰 宫 阙 琼 楼 玉 宇 婵 娟 绮 户 不 胜 寒
朗诵情况:(作以点评)
四 初读课文:
( 显示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朗读)
听范读,然后学生自己揣摩语句试读。老师给予指导。
五 研读课文:
结合资料及同学间的讨论,纠正理解上的偏差达到正确理解。
1、读小序,弄懂意思,思考在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归纳明白:时间 作词的情形 主旨之一
2、读上阕: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词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间就有了?天上的宫阙今晚是何 年何 月?要体会苏轼当时的情况:政治上失意,与弟弟七年不得相见,下去郁闷惆怅,所以在“出世”“入世”之间徘徊。想飞到月宫中去,又怕难以承受寒冷。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呢!最后达到释怀超脱,表现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总结:上片叙述了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3、自学,小组研读讨论,体会下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同学讲解自己的体会,老师补充:赏月人一直到什么时候?为什么无眠?“何事常向别时圆?”是什么语气?有什么感情?(怀念弟弟)作者最后想开没有?哪句话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哪句话包含了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福?
总结:上片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六、 品读:
配乐朗诵,体会意境,品位妙句。
请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好句,加以阐释。
(显示例子: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有缺时一样,原是自然的律。这里饱含着人生哲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娟婵。
若是人能健康长久的活着那么,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因共赏明月而得到些许安慰吧。这千古名句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
七 、诵读:配乐朗诵,再次把握词中的情感。
八 、比较阅读:
(显示《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江城子》供学生朗读比较)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撙还酹江月!
江 城 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悠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的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九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月亮的诗句,背诵这首词 。
《水调歌头》说课稿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文章思想主题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五、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
二、复习:
1、课题。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四、初步感知:
1、正音。
2、指导朗读。
五、疏通全文:
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达旦 子由
(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把 天上宫阙 何年 琼楼玉宇
不胜 清影 何似
(2)指导翻译。
3、下阕。
(1)重点词语讲解:朱阁 绮户 无眠 恨 何事
全 婵娟
(2)指导翻译。
六、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词的上阕?
2、如何理解词的下阕?
3、试分析这首词的写作特色。
七、巩固练习(小结)。
八、作业:
1、背诵这首词 。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中秋》
上阕: 把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
下阕: 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
《水调歌头》教学思路及反思
教学设想
教学时按照“读——品——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2.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3.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集体朗读“课前框内文字”,总体感知课文。
2.讲解词的一般特点、介绍作者及背景。(利用课件)
3.播放课文录音。初步体会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说说听完朗读后的总体感受。
(二)分析小序
问:这首词小序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三)品味研究
(1)《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其豪放词风在本词中是如何体现的?(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
(2)本词的中心形象是什么?它在上、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相互讨论再回答)
(3)、学生齐读全词,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其中的语气和语调该如何处理。
宜多让学生体会、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作适当点拨。
(4)名句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让学生相互之间先讨论再回答)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体会其中的“月圆人不圆”的遗憾之情和“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心愿。
②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并作分析。
(四)小结: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五)学生齐读全词,当堂背诵
(六)布置作业
1. 苏轼虽是豪放派词人,其作品中也不乏有婉约柔美的。课后将本文同《念奴娇 赤壁怀古》、《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作比较阅读。
2. 背诵这首词,并写一篇赏析文章。
[案例分析]
二、《水调歌头》教学反思
(一)对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回顾备课过程,我的根本立场是: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以自己研读教材的体验作为设计教学的立足点、出发点,而非一味地依赖教参、教案。教师在查阅、钻研教学参考资料上不能替代自己对文本的独立钻研,有了对文本独立钻研,才会知道教材最动人的是什么,理解上最困难的是什么,能够开发进行的能力训练是什么。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往往就是教学方案形成的过程。所以我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求自己撷取该词的精华,深刻透彻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实质及其表达形式,力求创新,希望自己的思路能有效地启发学生,自己的收获能有效地帮助学生。
我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想,更多地是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学生活动应当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应注意学生的活动以及接受知识的过程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有位教育者参观加州某中学时,在一间教室的墙上看到有这么三句话:“Tell me, I forget;(如果讲述给我听,我会忘掉。)Show me, I remember;(如果分析给我看,我能记住。)Involve me,I understand.(只有让我参与,我才理解。)”多有意思啊,简简单单的三个词,从“Tell”(讲述)到“Show”(分析)到“Involve”(参与),不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吗?而 我的这堂课缺少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活动的质量取决于活动所围绕的核心,但教师的思维毕竟取代不了学生的体验。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老师的分析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新课标”希望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因为老师是站在教和学的边缘,像交响乐中的指挥,不仅在指挥,自己还要参与其中。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真正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己走;它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心、动脑;它是在思维支配下的感官主体活动,是思维活动与感官活动的和谐统一。美国教育家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9、8、P7)让学生参与进来的真正要义就是促成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述,教师不能“把一篇文章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去”,而需要靠学生自己“动天君”、“用心力”,“靠学生自己去经受注意、思索、困惑、快感等心理过程,从而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语言规律,养成自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P67)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把握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活动也就必然成为一种载体,教师也因此必须承担起学生活动设计者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自己角色职责的认识先前是模糊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更多地还是关注到关注了“学生可以学到什么”,但忽视了“学生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以及教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
(二)对于学生课堂活动的反思
1、 从学生课堂活动的形式看,本节课学生的群体活动是朗读与讨论。由于我对时间因素的考虑和对合作(讨论)的重视,相对来讲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于是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似乎更多地表现出浮光掠影,而非有效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活动不能说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问题的提出是非自主的,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由教师确定的。依据平时的教学实践,我几乎认定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是有局限的、是很困难的,所以就没有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同时我对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缺乏深思熟虑,因此合作学习的预期效果没有达到。
2、 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看,我期待的效果还是局限于学生对自己研读教材的结论认同,而忽视了学生具备自主完成较高层次的研读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学生的课堂活动基本上是围绕我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和议论,发表见解等等。但由于我没有让学生在课前查寻有关资料,只是在课堂上介绍创作背景,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所以课堂活动受到了很大地局限,讨论似乎难以展开。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课后我想:教师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从创作背景、诗人创作风格、这首词所表现的情怀等方面去查寻资料。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补充学习的机会,而且不同学生找到不同资料进行交流,能使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只要成为学生学习实践的“助手”、促进者、激励者,引导学生活动的方向——学习达到目标的路径。至于路,还是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