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的小恐惧和平相处人生哲理

王明刚

与我们的小恐惧和平相处人生哲理

  王荔怕虫子,那些软体的、多足的、肉肉的无脊椎的虫子,常常令她花容失色。“这种时候测我的心率,比跑完1000米可能还要快。”有时候正在摘菜洗菜,伪装得极好的菜青虫探一下身子,她吓得跳起来,一脚踢翻垃圾筒,一手打碎案板上的碗碟。郁闷!饭当然不做了,也不吃了。

  张姝怕蟑螂怕得要死。一看见黑黑的蟑螂,她就紧张得不能动弹,无法呼吸。有一次她找一只杯子,刚打开地柜门,突然发现了黑压压的蟑螂部队,它们四散奔逃中,张姝坐地大哭不止。“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会怕它们,其实它们见到我跑得比刘翔还快,我可以下药杀死它们,它们却不能对我怎么样。可我还是怕,还做噩梦。”

  胡大成则是害怕地下的、比较封闭的地方,虽然很方便,但他从不敢坐地铁上下班。女友一直渴望和他一起去逛北京的东方广场地下一层,看看电影什么的,那里也有好些牌子的衣服是女友的心头好,可是女友只要一提,他就推说有其他急事。这能瞒多久?要不要告诉女友自己其实是害怕?可一个大男人害怕这个,好说不好听,丢人呀!

  害怕狗,害怕蝴蝶,害怕幽闭空间,害怕一个人待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两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受到某种恐惧的困扰,有些稍微严重点的恐惧已经妨碍了一些人的正常生活。

  法国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认为,如果一种恐惧症不是太严重,形成的时期不是太早,就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它。也就是说,我们能够接纳我们的恐惧,并与我们的恐惧和平相处。

  一个失调的警报器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一部车的警报。正常情况下,它只会在玻璃或者车门被砸坏的时候响起。它的声音不高也不低,它持续的时间不会太短,足以让人听见,引起人的注意,但又不会让整条街的人都惊慌失措,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它停止。但如果这个警报器失调,它的响声就会完全不同:它会响得太快、太强、太频繁、太持久,结果就是令人疲惫,不合时宜。

  正常的恐惧就如同一个运转正常的警报器。它的作用是引起人们对危险的注意,并面对危险。相反,病理性的恐惧就如同一个失调的警报器,它会引发出一些奇怪的反应。例如,听到天气好坏之类的话题也会脸红,或者由于地窖里有蜘蛛就不敢下地窖……这种非理性的.强烈恐惧引发的反应是逃离,它已经构成一种恐惧症。

  正常的恐惧属于情绪的范畴:其强度是有限的,是某种真实的危险处境引发出来的,但它对人并不构成妨碍,而是让人采取适宜的行动来保护自己,如登山者对高处的害怕让他们小心翼翼,保证自己的安全。

  属于恐惧症的恐惧,是一种病态的恐惧:它无法控制,并不是一个危险的处境引发出来的,它妨碍人的行动并且持续出现,会影响到人的整个生活,它让人产生“千万不要让我碰到”之类的念头。最常见的恐惧症,涉及动物、自然元素(水、高处、黑暗、雷雨……)和公共场所,也有一系列与身体有关的恐惧症,如害怕窒息、呕吐、摔倒……

  患恐惧症的女人是男人的两倍

  所有的研究都显示同样的结果:患恐惧症的女人是男人的2倍!这种男女差别源自几个原因。进化心理学家将此上溯到史前时期的人类遗传:负责狩猎的男人不应该害怕;而负责守护火种和孩子的女人应该保持高度警惕,需要利用恐惧。

  进化让性别之间的这一差距得以延续。小女孩对于父母、亲人和社会传递的恐惧更为敏感,这可以归因于她们在人际关系和情绪领域更为敏感,她们能更好地观察和解码周围人的情绪,这种能力的好处是让她们富有同情心,坏处是她们容易感染上别人的恐惧。此外,在我们这个时代,父母仍然更能宽容女孩的恐惧,而倾向于鼓励男孩战胜自己的恐惧。

  让恐惧变得正常

  恐惧是对于某一特定情形的过激的情绪反应,如同过敏是免疫系统对特定过敏源的过激反应。为了治疗恐惧,就需要唤醒然后弱化这种条件反射,方法就是以渐进方式重复进入让自己恐惧的情形。行为和认知治疗就是基于这个原理,多种科学研究证实了它的有效。

  所以,恐惧症是可以治愈的,有时甚至可以通过某种快捷、惊人的方式,其前提是要学会直面自己的恐惧。这一过程类似对某一类过敏源的脱敏。例如,为了治疗鸽子引发的恐惧症,首先可以看鸽子的照片,接着看真正的鸽子,然后去有鸽子的广场……

  并不一定要让恐惧彻底消失(那当然好了),而是让恐惧变得正常:让人适应、弱化恐惧,与它们和平相处,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带着点小恐惧的人更让人怜爱不是吗?

  战胜恐惧的4条建议

  ■ 别着急,要渐进

  过分的恐惧限制了我们的自由,将我们变为它的奴隶,我们必须以渐进的方式反抗它。可以把过分的恐惧看成一个不请自来的客人,区分你自己想要的(自由地生活)和你的恐惧想要的(奴役你)。

  ■ 找出恐惧的源头

  找到恐惧的源头总是有用的。但是把所有时间和能量都用于寻根问底是无用的。要敢于直面你的具体的恐惧对象。

  ■ 放松和冥想练习

  训练自己接受自己的恐惧,比如跟它说“你不过就是恐惧罢了”;同时,也要接受最糟糕的情形,跟自己说“我首先要接受这些让我害怕的想法和形象,然后我会带着更多的力量和平静行动,最终不再恐惧。”

  ■ 养成面对它的习惯

  过分的恐惧通常是过激情绪导致的,而过激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也是一种财富。所以,要养成面对自己的恐惧的习惯。如果你有人际交往恐惧,你可以参加戏剧表演;如果你怕狗,你就试着去抚摸所有你遇见的狗。

  心理学与生活:妈妈怕虫子,孩子也可能会怕

  一位妈妈接受采访时说,她7岁的儿子,这两年突然开始怕虫子了,而在5岁之前,儿子根本不怕虫子,他可以用手捉虫子,还经常弄死虫子,甚至儿子还鼓励她:妈妈,小虫虫不咬你,不吃你,你不用怕!可现在,儿子怕虫子的表现跟她一模一样。难道是母亲将自己对于虫子的恐惧传递给了孩子?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心理治疗师张宜宏认为:“孩子在母亲一开始表达对虫子恐惧的时候,在内心就接受了母亲传达过来的恐惧,只是他当初没有意识到。孩子在母亲眼中看到的常常是自己,一个对虫子有着很强恐惧的母亲,她那种紧张不安的眼神自然会让孩子的自体中弥漫着一种恐惧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