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播音里姹紫嫣红的春天人生哲理

张东东

采访播音里姹紫嫣红的春天人生哲理

  ——柴静在奥运会采访时说,我们要关注比金牌更永恒的东西。新闻就是如此,未必金光灿灿的奖牌才能打动群众的心。

  人们常说:语言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现实,其境界也高于现实。人人都会说话但不见得人人都能把话说得动听,说的流畅。采访和播音就是博大精深的语言中的一部分。听着收音机里曼妙的声音,看着电视里灵动的画面,我们每天接触的新闻、事件绝大部分来自于播音员播报或者记者的现场采访。而采访播音中形形色色的类别就如百花齐放的春天,视野中充盈的姹紫嫣红,让人赏心悦目。

  其实姹紫嫣红的背后,一朵花的绽放付出的艰辛我们通常为之忽略。我只是一个喜爱播音的学生,不足以在案几上大谈阔论播音的语言技巧等等,我只是把自己这两年来学到的一些经验,揣摩出的一些问题供分享参考而已。而新闻采访是我的专业课,不敢说深层研究,但系统的学习新闻采访对我的生活及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影响。我主张致力于学好并实践采访基础上,别漏掉对新闻播报的学习。采编播一体是我们扩大学习范围的一种尝试,更因为社会需要这样全面的精英人才把中国的媒体推向一个制高点。

  听过这样一句话:因为喜欢,所以执着,因为执着,所以享受,因为享受足以愉悦人生。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去积极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那么人生就是一种富足愉悦了。期末考试刚刚结束的暑期前三天里,我和学院的近50名同学一起去延安进行“红色之旅”社会实践。我的任务除了负责同学们的安全、生活等,最重要的就是全程采访并播报实践行程。三天内到达八处地方涉及十个景点。而这些景点我早已在出发的前几天备好材料,仔细阅读过了。深知这次实践就是学习红色知识,而我又比别人多了一份采访任务,自然要做好采访前的文字准备。没有任何文字语言比现场身临其境更直抵人心了。等到了革命旧址,我才深切感受到这句话的含义。面对镜头的第一个现场报道是同学们在图书馆门口的宣誓仪式。正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开头给与我充足的信心,在延安干部学院的报道,介绍王家坪旧址的历史背景,采访桃园广场的民间艺人,以及在宝塔山下的随机采访,和敬老院的院长进行深入交流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难得的采访经验。手执话筒的现场报道真正实践起来是思维与知识的结合。尤其在延安火车站的现场报道和临时谈话主持,更是一次胆量与魄力的.较量。将近三天的采访报道,我出现过话语中断一次,更新录制两次,其他采访均是一次完成。虽然不比电视新闻的快、狠、准,但拍摄与采访同步进行,一次到位的要求着实让我体验了新闻采访的时效和质量。

  当然暑期在学院广播站的实习,让我找到了第一种状态,喜欢所以执着。学院广播站在假期里安排的播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算是第一次较系统的参与编辑和播稿。假期的播音重点是军训。播报的基调以慷慨激昂为主,同学们的文章、军训稿件则是把握的重点,时刻注意停连、重音、语气、节奏。感情充沛,身临其境。另外播音的侧重点即是学院的介绍资料和新生欢迎词、报到须知等。这些稿件比同学文章更难把握,这是一个考验播音功底的技术活。准确清晰、圆润动听、朴实大方、富于变化,播音过程中气、声、情在客观听觉效果上是有机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来的整体,每一个字音都有气的支撑、声的形成、情的体现,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纵然对理论知识再精确,实践操作却尤其困难。高中时对播音怀着巨大的好奇心,只是浅浅的知道这是门深不可测的语言艺术,从哪里突破和入手完全不知所以。上大学后,怀着这份好奇我探寻到通往播音的大门,在其中心无负担的信手采摘着秘密花朵。可能由于纯粹出于个人的业余爱好,我并没有和学习专业课一样的心理负担。相反,抱着一种极其轻松、乐观的态度去学习。上播主的专业课,跟同学们一起练声,同老师一起交谈。尤其在播音课上老师给我指出了调值不够、发音靠后、气息不足、尖音严重等问题,并且在其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礼仪气质的要点。当这些问题全部突显又被我逐一攻克时,我发现,真正的播音是个人修养的一种锤炼和锻造。如果我们都能掌握一点播音的技巧,对我们从事新闻工作有巨大的益处。只是一种乐趣,我收获到比乐趣更有意蕴的内涵。总之,播音是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需要播音工作者不断的去学习开拓,只有掌握了其中的技巧,我们才能在新闻播音领域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与记者不同的是,播音是话筒前情感表达的一种艺术,而记者则是镜头后交流事实的一种体验。人们会侧重于把播音归于艺术,把采访归于实践。事实确是如此但绝不是必然。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大多是从记者起家的,他们在第一现场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他们有强烈的新闻敏锐性。通常他们具备基本的新闻敏感,综合判断力,敏捷的思维能力,丰富的联想力及自身作风思想、知识储备、职业道德、技能技巧等诸多方面的修养。没有丰富的基层阅历,如何能做好话筒前的第一播报呢?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记者柴静是从《东方时空》调派过去的。当年柴静在《时空连线》的演播室内对着巨大的演播画面不停的向被访者提问。新闻中心的一位主任告诉她,她缺乏现场的采访经验,对所发问的对象把握不透彻,提出的问题冗繁不够清晰。于是问她是否愿意到《新闻调查》做一名真正的现场记者。柴静去了。45分钟的民生新闻调查不仅让她家喻户晓,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种记者和主持人的平衡点。刚性的新闻调查同柔情的事件讲述成为她的风格特色。这就是一个把采访和播报完美融合的一个事例。而中国的新闻播报正在向采编播一体的方向趋近,虽然我们的实践还很幼嫩,但这条道路我们走对了,在时代的发展的制高点上我们看到了星火燎原的迹象。

  记者担当着多重角色,质疑者,交流者,见证者,验证者和交流着。塞纳对记者王志有一段准确的描述:衡量一个记者到底怎么样,成熟不成熟,在现场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在现场的控制力怎么样。这个控制力从王志身上分析,是他体现出来的从容,这种从容不单是一个坐态,面目表情的从容,而是心态的从容。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第一位把关人,他的把关直接影响着新闻在整个社会的反映和回馈。越来越多的媒体对记者的综合素质的尺标上调。通常所见的对记者的特别要求有:质疑的精神,平衡的意识,平等的视角,平静的心态。越来越多的记者向主持人播音员靠拢,同时在基层经过充分的现场历练的主持人也更加注重现场的纪实和质量。

  “电视主持是心与心交流的艺术,只有简单纯粹,真实自然,才能直抵人心。”央视的主播赵普在地震直播的时候感动流泪,就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融入,即便是文字的新闻,也是鲜活的画面再现。然而央视主播李梓萌在直播时微笑报空难,引发了一系列的声讨和争议。可见空洞的文字播读给播音员带来的尴尬会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声誉和信任。在将稿件以文字记述的内容演示为声音的过程中,播音员必定要将自己的阅历和认识以及感受等融进去。所以,采访和播音逐渐大众视为一体化。只有深入了解各个环节,亲自实践各个阶段,对新闻才能把握的透彻,又何尝做不出好新闻呢?

  柴静在奥运会采访时说,我们要关注比金牌更永恒的东西。新闻就是如此,未必金光灿灿的奖牌才能打动群众的心。真正的好新闻是用心挖掘感动恒久的一面甚至瞬间。采访与播音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挖掘永恒的感动,只有更多的了解新闻的构成,不断充实打磨自己手中的底牌。采访与播音里的春天,走进去,其实是一片姹紫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