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哲理
美国社会学家高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中提出的理论。高夫曼认为,人生就像一出戏,世界就是舞台,我们都是舞台上的演员。
每个演员都有上场的“前台”与下场休息的“后台”。参加宴会时可以算是在前台表演,与朋友私下八卦聊天时,就像待在舞台后台般放松自在。
每个人在社会剧场上都有一个无形的前台和后台,在前台时我们专业演出,到后台时放下心防,能够较为轻松。但前台后台并非绝对的,端看你和所属群体的亲密度和正式度而定。不过一般来说,工作时可以算是前台,下班休息时可以算是后台。但在工作场合上与较熟的同事相处时,比起和较陌生的同事相处,又可以算作后台。
每个演员都拥有一组角色来扮演。这组角色由和其他人的角色关系所定义。例如和老师相处时,我们是学生。回家和父母相处,我们变成了子女。平时和同学在一起,则又是另外一种角色。
社会上对每一个角色都有它的期待(角色期待),然而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期待,却可能有落差,因而造成紧张关系。举例来说,当一个已婚妇女面对老公时,她是她的老婆;但面对老公的妈妈时,就变成了媳妇;出外工作,则成了职业妇女。如果这个女人还有个孩子,那就还得是个妈妈。
而在担任职业妇女、妈妈、老婆与媳妇的不同角色,都有对角色的期待,然而这组角色之间的期待,却显然可能有落差。例如身为职业妇女时,公司对你的角色期待是希望你尽责加班,为公司卖命才算好员工;然而你的孩子却希望你能尽可能的陪在她身边,才算好母亲。当一个人时间有限,而所要扮演的角色越多,角色彼此间的期望落差越大,产生角色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强。
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参与的团体越来越多,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复杂。然而一个人时间有限,既无宋七力的分身有术,又必须满足诸多角色坚不同的期待,于是如何协调角色间的期望,使之彼此双方不对对扮演不同角色的同一个人产生过大的落差,进而造成失望,也给角色扮演人带来压力,便成为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重要功课。
这一点也成为个人评判某一个团体或组织是否值得自己为其卖命,扮演起所赋予的角色的.关键。例如一个公司,当员工在公司与家庭间的角色期望产生冲突时,能够体谅而不是要求员工牺牲家庭为组织卖命的公司,应该会是比较好的工作环境,也是比较合适替其卖命的公司。
同样的,辩明哪些冲突来自角色期望的落差,哪些冲突是扮演角色的个人的性格问题,将有助于理清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之后,不至于留下怨恨或结仇。许多人不小心就和业务往来的厂商结仇,就是犯了把角色当作个人全部的错误。生活上许多人际互动的争吵来源,其实是角色扮演间的立场差异或者对角色期望的差异所造成,而非扮演角色者本身人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