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晶:一位盲女的人生方向

李盛

  当吴晶的中国同胞们排长队买车票往家赶时,25岁的吴晶和27岁的瑞典男友Fred,是骑双人自行车回到老家扬州过春节的。

  “我是嘴巴,问路;他是眼睛,看路。”吴晶是盲人。她的残奥之旅、她的名校之约,像火箭一样把这个倔强的传奇女孩射入公众视野。辉煌之后的今天,她的后奥运时代、后名校时代,她逍遥自在地生活与行走,仿佛在把万众仰慕的荣誉放空。

  “我听力绝佳,我能听到墙在哪儿,路在哪儿。”吴晶说。

  “他越帅越亏,反正我看不见”

  农历岁末,吴晶受邀到省妇联“女性大讲堂”演讲。开讲之前,她和一位金发帅哥十指相扣来到我们面前时,不免让尚无男友的小记者一阵“嫉妒”。

  2007年,吴晶上Skype寻找一个叫Fred的朋友,却碰上了瑞典人Fred。阴差阳错,他们聊得投机。Fred正想到亚洲玩,但犹豫是去中国还是去日本。吴晶说,到中国。

  于是,Fred来到了南京。在南京呆了一个月后,与这个中国盲女孩的话似乎还没有说完,又将签证延期了一个月。分开之前,Fred问吴晶,你可以做我女友吗?

  2007年,吴晶到美国蒙哥马利学院学习。2008年2月14日情人节,吴晶打开信箱,发现里面有一张机票。Fred用一张从美国飞往斯德哥尔摩的机票邀请吴晶和他相聚。

  “他知道我一个人什么都能搞定的。然后,我就去了呗。”吴晶成为斯德哥尔摩大学社会学系学生。

  Fred话不多,总是吴晶在说说说,笑笑笑。当吴晶要喝水、拿笔、吃饭的时候,Fred自然而然伸手过来抓住她的手,引导她触摸到对象。他们一起吃饭的场面很柔情。吴晶总是唧唧呱呱,Fred不停帮她夹菜——他筷子使得很好。

  “相貌对我来说是没有概念的一件事情。很多人告诉我Fred帅,嘿嘿,越帅他越亏哦,我又看不见。Fred要来中国了,他今年要到上海学习中文。”

  给一根稻草,她就能泅渡大海

  作为励志偶像的吴晶简历,总是让人惊呼:

  泰兴人,自幼双目完全失明。先后在全国残运会、残疾人田径锦标赛和亚洲青少年残运会等重大体育比赛中获得14枚短跑金牌。雅典残奥会因负伤获得第六名。长笛10级、竹笛8级、小号4级。南京外国语学校40多年来破格录取的唯一盲人学生。通过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6所著名高校的入学面试。现担任瑞典青年盲人协会董事,被誉为中国的海伦·凯勒。

  “社会对残疾人有很多固定看法,很难改变。虽然我是个盲人,可我觉得我能做任何事情。但是明眼人都认为,你不能这样、你不能那样。大多数残疾人无法突破这样的限制,一辈子封闭在残疾的世界里。”(励志 )从小就个性“彪悍”的吴晶,对机会的把握,远远超出了一般残疾人。“太渴望了,就是要和明眼人有一样的机会和平台。我知道我要为此付出数倍的努力”。

  事实上,从赛场回到盲校的吴晶对未来依然迷茫。去做盲人按摩师吗?她不喜欢。她主动打电话给电台里的老外嘉宾格雷戈里·巴特,和他用英语探讨。巴特先生恰好是南京外国语学校中加班校长,当他发现吴晶的出类拔萃后,南外破格录取了历史上第一位盲人学生。

  “因为看不见黑板,看不见老师的演示,我每天一半的'时间,都花在抄书上,有时候抄通宵,这些都是家常便饭。我找了很多志愿者给我读书,南大中美中心的留学生给我读英文书,然后我抄成盲文。”在高手如林的南外,吴晶的考试始终在年级前五名。

  “南外,是我最重要的一步,它给了我舞台,让我的梦想可以生根发芽。”吴晶写信给哈佛等美国名校介绍自己,说想要一个机会去“看看你们,认识你们”。她自己找到路费赞助,独自一人飞赴美国,先后访问了耶鲁、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等8所全美著名高校,和那里的招生老师交流,获得了6所名校的录取承诺,一时震惊社会。

  云游世界“会高人”

  “为什么最终没有选择那些名校?为什么出国后好像信息杳然?你在国外做什么?”

  “盲女迷倒美国六所名校”的后续新闻没有预料中的高潮。吴晶没有进哈佛、耶鲁等名校,而去了美国蒙哥马利学院。

  “过去我那么努力,甚至拼命,都是为了站上一个更高平台。我站上去了,终于有了自我选择权,我可以上名校,也可以不上。也许有一天我还会去哈佛,当我觉得需要的时候,因为哈佛的门一直向我敞开着。”

  “很多人关注我为什么不去名校。我在美国爸爸家寄住一年的经历告诉我,向社会学习比上名校更重要。”美国爸爸HaroldSnider先生是美国盲人协会副会长。他告诉吴晶,像明眼人一样自己做一切。在美国的一年,美国爸爸带领她认识了美国盲人协会的很多人,看到美国社会背后的很多故事。“精彩的经历不在于学校,而在于你交往的人、事、机构。”

  吴晶目前的状态仿佛一个逍遥行者。一方面,她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社会学系学习,与此同时,她“周游世界遍访高人,听他们的故事,探索未知的生命,开悟自己的人生。”

  怎么寻找高人?看到一本书,一个人,很精彩,很震撼,就去找他(她)。

  “你知道新加坡国宝许哲吗?去年我到新加坡会她了,我们竟然一起吃冰激凌。”许哲终其一生从事无薪的“人间义工”,110岁高龄仍在服务、照顾贫病老苦的人们。吴晶读到这个故事,就循着“故事背后的真人更精彩”的逻辑,去了新加坡。

  “我不喜欢和人坐下来严肃谈话。我喜欢邀请他们散步,我觉得散步的时候,一个人说的话最自然,最真实。”她最谈得来的“高人”朋友是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他太有趣了,他教会我很多东西。他甚至告诉我他的初恋故事,我们还一起讲讲段子”。说着,吴晶手舞足蹈把蔡志忠讲的段子讲给大家听,全体大笑。

  心的方向才是人生的方向

  和吴晶在南京1912喝茶时,进来了四个南外的学生。她立刻站起来,冲着进门的方向大声说:嗨!你们是南外的吗?我是你们师姐唉!四个少男少女看着这个盲人有点儿发愣。吴晶继续说,嗨,就是那个南外的盲人,你们总听说过吧?

  四个孩子恍然大悟,惊呼着“哇”景仰地看着她。吴晶大声询问南外的近况,并“贩卖”自己的观点:不要死读书啦,要明白自己心里到底要什么。她给师弟师妹发名片:我要办一个慈善“基精会”,是精神的精而非金钱的金,联系我吧。

  这一场景让人充分领略到吴晶开朗、自信的社交能量和魅力。她到台北女一中演讲后,女学生林静岚变成了她的“粉丝”。吴晶和Fred回中国,20岁的林静岚第一次离开家人远行,来到南京与他们相会。

  遵照吴晶的指点,了解社会从最基本的事务做起,乖乖女模样的静岚第一次自己操办了台胞证、护照、机票所有一切事务,飞来大陆,跟着吴晶走访、演讲、看大陆社会,“学到的东西太多了。”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高人指路还得回家自己悟。”吴晶有“煽动力”。听她激情、抒情地讲自己的“主义”,听者会在刹那间有跟她去走世界的冲动。

  Fred最了解吴晶:她正在一个十字路口。她已经有了大的方向,正在寻找一个实现的路径。她有非常好的基础。Fred指指胸口:心。

  吴晶和Fred在梳理自我、表达观点中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心”。吴晶才25岁,人生设计还没那么清晰。但是在以常人无法承受的艰辛攀上某一个高峰后,她忽然远离好不容易获得的社会与他人的认同。

  “那些东西离心太远。人生的方向,应该是心的方向”。她双眼看不见,但内心的光明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