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知识点:风海流形成
风海流
第一是海面上的风力驱动,形成风生海流。
海流形成之后,由于海水的连续性,在海水产生辐散或辐聚的地方,将导致升、降流的形成。
为了讨论方便起见,也可根据海水受力情况及其成因等,从不同角度对海流分类和命名。例如,由风引起的海流称为风海流或漂流,由温盐变化引起的称为热盐环流;从受力情况分又有地转流、惯性流等称谓;考虑发生的区域不同又有海流、陆架流、赤道流、东西边界流等。
描述海水运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拉格朗日方法,一是欧拉方法。前者是跟踪水质点以描述它的时空变化,这种方法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但近代用漂流瓶以及中性浮子等追踪流迹,可近似地了解流的变化规律。
通常多用欧拉方法来测量和描述海流,即在海洋中某些站点同时对海流进行观测,依测量结果,用矢量表示海流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绘制流线图来描述流场中速度的分布。如果流场不随时间而变化,那么流线也就代表了水质点的运动轨迹。
海流流速的单位,按SI单位制是米每秒,记为m/s;流向以地理方位角表示,指海水流去的方向。例如,海水以0.10m/s的速度向北流去,则流向记为0°(北),向东流动则为90°,向南流动为180°,向西流动为270°,流向与风向的定义恰恰相反,风向指风吹来的方向。绘制海流图时常用箭矢符号,矢长度表示流速大小,箭头方向表示流向。
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海流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若海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则称为暖流;若海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则称为寒流。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海流为暖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海流为寒流。
世界大洋表层的海洋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
中考地理知识点:海流作用
1.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2.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鱼类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诱饵;两种海流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活动,使得鱼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规模渔场,如纽芬兰渔场和日本北海道渔场;有些海区受离岸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从而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3.海轮顺海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暖寒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此外,每海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4.海流还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他海域,有利于污染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其他海域也可能因此受到污染,使污染范围更大。
中考地理知识点:台湾暖流
台湾暖流又称日本暖流。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由太平洋北赤道海流在菲律宾群岛以东向北流动的一个分支延续而来。其源地位于中国台湾省东南和巴士海峡以东海域,流向东北。主流沿台湾岛东岸、琉球群岛西侧、日本群岛东岸的大陆架外缘与陆坡之间流动。
在北纬40°(日本北海道)附近,与千岛寒流(亲潮)相遇,并在盛行西风吹送下,在北纬36°、东经150°处折向东,成为北太平洋暖流。黑潮具有流速高、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深邃、高温、高盐等特征,因海水呈蓝色而得名。黑潮是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的暖流。
在日本本州岛南端潮岬的外海,幅宽约170公里(个别强流区仅约40公里),深达700米,平均流量3790万米3/秒。表面水温:夏季(8月)自北部25℃增至南部28~29℃;冬季(2月)由12℃增至18℃。流速:在南部海域为6公里/小时,北部海域减至1~2公里/小时。盐度在150~200米层达到最大值,为34.8~35.0‰。黑潮具有很大的透明度。
它是整个东中国海环流的主干,对该海区水文气象条件有重大影响。近年发现黑潮位置的变动对中国气候有一定影响。其位置偏南时,第二年江淮流域就会出现涝灾;偏北时,第二年江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往往又出现干旱现象。